首页 > 其他分享 >C语言指针说明

C语言指针说明

时间:2023-05-04 22:57:20浏览次数:58  
标签:C语言 说明 地址 内存 数组 线性 CPU 指针

地址

   说到指针,先说说地址,看一段小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 = 10;
    int *p = &a;
    printf("%p\n", p);
    return 0;  
}

// output
0x7fff8b6a378c

"0x7fff8b6a378c"是系统 RAM 中的特定位置,通常以十六进制的数字表示,系统通过这个地址,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内容。当使用80386时,我们必须区分以下三种不同的地址:逻辑地址、线性地址、物理地址;在进行C语言指针编程中,可以读取指针变量本身值(&操作),实际上这个值就是逻辑地址,它是相对于你当前进程数据段的地址(偏移地址),不和绝对物理地址相干,比如上面那个"0x7fff8b6a378c" 就是逻辑地址。逻辑地址不是被直接送到内存总线,而是被送到内存管理单元(MMU)。MMU由一个或一组芯片组成,其功能是把逻辑地址映射为物理地址,即进行地址转换。下面是转换关系图。

逻辑地址:
        如果是程序员,那么逻辑地址对你来说应该是轻而易举就可以理解的。我们在写C代码的时候经常说我们定义的结构体首地址的偏移量,函数的入口偏移量,数组首地址等等。当我们在考究这些概念的时候,其实是相对于你这个程序而言的。并不是对于整个操作系统而言的。也就是说,逻辑地址是相对于你所编译运行的具体的程序(或者叫进程吧,事实上在运行时就是当作一个进程来执行的)而言。你的编译好的程序的入口地址可以看作是首地址,而逻辑地址我们通常可以认为是在这个程序中,编译器为我们分配好的相对于这个首地址的偏移,或者说以这个首地址为起点的一个相对的地址值。
        当我们双击一个可执行程序时,就是给操作系统提供了这个程序运行的入口地址。之后shell把可执行文件的地址传入内核。进入内核后,会fork一个新的进程出来,新的进程首先分配相应的内存区域。这里会碰到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做Copy On Write,即写时复制技术。这里不详细讲述,总之新的进程在fork出来之后,新的进程也就获得了整个的PCB结构,继而会调用exec函数转而去将磁盘中的代码加载到内存区域中。这时候,进程的PCB就被加入到可执行进程的队列中,当CPU调度到这个进程的时候就真正的执行了。   我们大可以把程序运行的入口地址理解为逻辑地址的起始地址,也就是说,一个程序的开始的地址。以及以后用到的程序的相关数据或者代码相对于这个起始地址的位置(这是由编译器事先安排好的),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逻辑地址。逻辑地址就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的程序(事实上是一个进程,即程序真正被运行时的相对地址)而言的。尽管我们这样理解可能有一些细节上的偏差,但是比起网上一些含糊其辞,让人不知所云的描述要好得多,实用得多,等到自己对这个地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的时候,再对上面的理解进行一些补充或者纠正。   总之一句话,逻辑地址是相对于应用程序而言的。

 

线性地址:  

我们知道每台计算机有一个CPU(我们从单CPU来说吧。多CPU的情况应该是雷同的),最终所有的指令操作或者数据等等的运算都得由这个CPU来进行,而与CPU相关的寄存器就是暂存一些相关信息的存储记忆设备。因此,从CPU的角度出发的话,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的相关设备或者部件简单分为两类:一是数据或指令存储记忆设备(如寄存器,内存等等),一种是数据或指令通路(如地址线,数据线等等)。线性地址的本质就是“CPU所看到的地址”。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线性地址的就是伴随着Intel的X86体系结构的发展而产生的。当32位CPU出现的时候,它的可寻址范围达到4GB,而相对于内存大小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我们也一般不会用到这么大的内存。那么这个时候CPU可见的4GB空间和内存的实际容量产生了差距。而线性地址就是用于描述CPU可见的这4GB空间。我们知道在多进程操作系统中,每个进程拥有独立的地址空间,拥有独立的资源。但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只有一个进程运行于CPU之上。此时,CPU看到的就是这个进程所占用的4GB空间,就是这个线性地址。而CPU所做的操作,也是针对这个线性空间而言的。之所以叫线性空间,大概是因为人们觉得这样一个连续的空间排列成一线更加容易理解吧。其实就是CPU的可寻址范围。  

 

对linux而言,CPU将4GB划分为两个部分,0-3GB为用户空间(也可以叫核外空间),3-4GB为内核空间(也可以叫核内空间)。操作系统相关的代码,即内核部分的代码数据都会映射到内核空间,而用户进程则会映射到用户空间。至于系统是如何将线性地址转换到实际的物理内存上,那是另外的话题了。网上到处可以找到相关文章,我不在此啰嗦。对于X86,无外乎段式管理和页式管理。  

 

总之一句话,线性地址是相对于CPU而言的。物理地址:   似乎没什么可说的。无非就是内存中的实际地址编号。一个字节编一个号。

 一、概念

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
用于内存芯片级的单元寻址,与处理器和CPU连接的地址总线相对应。
——这个概念应该是这几个概念中最好理解的一个,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可以直接把物理地址理解成插在机器上那根内存本身,把内存看成一个从0字节一直到最大空量逐字节的编号的大数组,然后把这个数组叫做物理地址,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硬件提供给软件的抽像,内存的寻址方式并不是这样。所以,说它是“与地址总线相对应”,是更贴切一些,不过抛开对物理内存寻址方式的考虑,直接把物理地址与物理的内存一一对应,也是可以接受的。也许错误的理解更利于形而上的抽像。

虚拟内存(virtual memory)
这是对整个内存(不要与机器上插那条对上号)的抽像描述。它是相对于物理内存来讲的,可以直接理解成“不直实的”,“假的”内存,例如,一个0x08000000内存地址,它并不对就物理地址上那个大数组中0x08000000 - 1那个地址元素;
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现代操作系统都提供了一种内存管理的抽像,即虚拟内存(virtual memory)。进程使用虚拟内存中的地址,由操作系统协助相关硬件,把它“转换”成真正的物理地址。这个“转换”,是所有问题讨论的关键。
有了这样的抽像,一个程序,就可以使用比真实物理地址大得多的地址空间。(拆东墙,补西墙,银行也是这样子做的),甚至多个进程可以使用相同的地址。不奇怪,因为转换后的物理地址并非相同的。
——可以把连接后的程序反编译看一下,发现连接器已经为程序分配了一个地址,例如,要调用某个函数A,代码不是call A,而是call 0x0811111111 ,也就是说,函数A的地址已经被定下来了。没有这样的“转换”,没有虚拟地址的概念,这样做是根本行不通的。
打住了,这个问题再说下去,就收不住了。

逻辑地址(logical address)
Intel为了兼容,将远古时代的段式内存管理方式保留了下来。逻辑地址指的是机器语言指令中,用来指定一个操作数或者是一条指令的地址。以上例,我们说的连接器为A分配的0x08111111这个地址就是逻辑地址。
——不过不好意思,这样说,好像又违背了Intel中段式管理中,对逻辑地址要求,“一个逻辑地址,是由一个段标识符加上一个指定段内相对地址的偏移量,表示为 [段标识符:段内偏移量],也就是说,上例中那个0x08111111,应该表示为[A的代码段标识符: 0x08111111],这样,才完整一些”

线性地址(linear address)或也叫虚拟地址(virtual address)
跟逻辑地址类似,它也是一个不真实的地址,如果逻辑地址是对应的硬件平台段式管理转换前地址的话,那么线性地址则对应了硬件页式内存的转换前地址。

-------------------------------------------------------------
CPU将一个虚拟内存空间中的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需要进行两步:首先将给定一个逻辑地址(其实是段内偏移量,这个一定要理解!!!),CPU要利用其段式内存管理单元,先将为个逻辑地址转换成一个线程地址,再利用其页式内存管理单元,转换为最终物理地址。

这样做两次转换,的确是非常麻烦而且没有必要的,因为直接可以把线性地址抽像给进程。之所以这样冗余,Intel完全是为了兼容而已。

2、CPU段式内存管理,逻辑地址如何转换为线性地址
一个逻辑地址由两部份组成,段标识符: 段内偏移量。段标识符是由一个16位长的字段组成,称为段选择符。其中前13位是一个索引号。后面3位包含一些硬件细节


最后两位涉及权限检查,本贴中不包含。

索引号,或者直接理解成数组下标——那它总要对应一个数组吧,它又是什么东东的索引呢?这个东东就是“段描述符(segment descriptor)”,呵呵,段描述符具体地址描述了一个段(对于“段”这个字眼的理解,我是把它想像成,拿了一把刀,把虚拟内存,砍成若干的截——段)。这样,很多个段描述符,就组了一个数组,叫“段描述符表”,这样,可以通过段标识符的前13位,直接在段描述符表中找到一个具体的段描述符,这个描述符就描述了一个段,我刚才对段的抽像不太准确,因为看看描述符里面究竟有什么东东——也就是它究竟是如何描述的,就理解段究竟有什么东东了,每一个段描述符由8个字节组成


这些东东很复杂,虽然可以利用一个数据结构来定义它,不过,我这里只关心一样,就是Base字段,它描述了一个段的开始位置的线性地址。

Intel设计的本意是,一些全局的段描述符,就放在“全局段描述符表(GDT)”中,一些局部的,例如每个进程自己的,就放在所谓的“局部段描述符表(LDT)”中。那究竟什么时候该用GDT,什么时候该用LDT呢?这是由段选择符中的T1字段表示的,=0,表示用GDT,=1表示用LDT。

GDT在内存中的地址和大小存放在CPU的gdtr控制寄存器中,而LDT则在ldtr寄存器中。


首先,给定一个完整的逻辑地址[段选择符:段内偏移地址],
1、看段选择符的T1=0还是1,知道当前要转换是GDT中的段,还是LDT中的段,再根据相应寄存器,得到其地址和大小。我们就有了一个数组了。
2、拿出段选择符中前13位,可以在这个数组中,查找到对应的段描述符,这样,它了Base,即基地址就知道了。
3、把Base + offset,就是要转换的线性地址了。

还是挺简单的,对于软件来讲,原则上就需要把硬件转换所需的信息准备好,就可以让硬件来完成这个转换了。OK,来看看Linux怎么做的。

3、Linux的段式管理
Intel要求两次转换,这样虽说是兼容了,但是却是很冗余,呵呵,没办法,硬件要求这样做了,软件就只能照办,怎么着也得形式主义一样。
另一方面,其它某些硬件平台,没有二次转换的概念,Linux也需要提供一个高层抽像,来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所以,Linux的段式管理,事实上只是“哄骗”了一下硬件而已。

按照Intel的本意,全局的用GDT,每个进程自己的用LDT——不过Linux则对所有的进程都使用了相同的段来对指令和数据寻址。即用户数据段,用户代码段,对应的,内核中的是内核数据段和内核代码段。这样做没有什么奇怪的,本来就是走形式嘛,像我们写年终总结一样。
include/asm-i386/segment.h

  1. #define GDT_ENTRY_DEFAULT_USER_CS        14
  2. #define __USER_CS (GDT_ENTRY_DEFAULT_USER_CS * 8 + 3)
  3.  
  4. #define GDT_ENTRY_DEFAULT_USER_DS        15
  5. #define __USER_DS (GDT_ENTRY_DEFAULT_USER_DS * 8 + 3)
  6.  
  7. #define GDT_ENTRY_KERNEL_BASE        12
  8.  
  9. #define GDT_ENTRY_KERNEL_CS                (GDT_ENTRY_KERNEL_BASE + 0)
  10. #define __KERNEL_CS (GDT_ENTRY_KERNEL_CS * 8)
  11.  
  12. #define GDT_ENTRY_KERNEL_DS                (GDT_ENTRY_KERNEL_BASE + 1)
  13. #define __KERNEL_DS (GDT_ENTRY_KERNEL_DS * 8)
复制代码


把其中的宏替换成数值,则为:

  1. #define __USER_CS 115        [00000000 1110  0  11]
  2. #define __USER_DS 123        [00000000 1111  0  11]
  3. #define __KERNEL_CS 96      [00000000 1100  0  00]
  4. #define __KERNEL_DS 104    [00000000 1101  0  00]
复制代码



方括号后是这四个段选择符的16位二制表示,它们的索引号和T1字段值也可以算出来了

  1. __USER_CS              index= 14   T1=0
  2. __USER_DS               index= 15   T1=0
  3. __KERNEL_CS           index=  12  T1=0
  4. __KERNEL_DS           index= 13   T1=0
复制代码



T1均为0,则表示都使用了GDT,再来看初始化GDT的内容中相应的12-15项(arch/i386/head.S):

  1.         .quad 0x00cf9a000000ffff        /* 0x60 kernel 4GB code at 0x00000000 */
  2.         .quad 0x00cf92000000ffff        /* 0x68 kernel 4GB data at 0x00000000 */
  3.         .quad 0x00cffa000000ffff        /* 0x73 user 4GB code at 0x00000000 */
  4.         .quad 0x00cff2000000ffff        /* 0x7b user 4GB data at 0x00000000 */
复制代码



按照前面段描述符表中的描述,可以把它们展开,发现其16-31位全为0,即四个段的基地址全为0。

这样,给定一个段内偏移地址,按照前面转换公式,0 + 段内偏移,转换为线性地址,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在Linux下,逻辑地址与线性地址总是一致(是一致,不是有些人说的相同)的,即逻辑地址的偏移量字段的值与线性地址的值总是相同的。!!!”

忽略了太多的细节,例如段的权限检查。呵呵。

Linux中,绝大部份进程并不例用LDT,除非使用Wine ,仿真Windows程序的时候。

4.CPU的页式内存管理

CPU的页式内存管理单元,负责把一个线性地址,最终翻译为一个物理地址。从管理和效率的角度出发,线性地址被分为以固定长度为单位的组,称为页(page),例如一个32位的机器,线性地址最大可为4G,可以用4KB为一个页来划分,这页,整个线性地址就被划分为一个tatol_page[2^20]的大数组,共有2的20个次方个页。这个大数组我们称之为页目录。目录中的每一个目录项,就是一个地址——对应的页的地址。

另一类“页”,我们称之为物理页,或者是页框、页桢的。是分页单元把所有的物理内存也划分为固定长度的管理单位,它的长度一般与内存页是一一对应的。


1、分页单元中,页目录是唯一的,它的地址放在CPU的cr3寄存器中,是进行地址转换的开始点。万里长征就从此长始了。
2、每一个活动的进程,因为都有其独立的对应的虚似内存(页目录也是唯一的),那么它也对应了一个独立的页目录地址。——运行一个进程,需要将它的页目录地址放到cr3寄存器中,将别个的保存下来。
3、每一个32位的线性地址被划分为三部份,面目录索引(10位):页表索引(10位):偏移(12位)
依据以下步骤进行转换:
1、从cr3中取出进程的页目录地址(操作系统负责在调度进程的时候,把这个地址装入对应寄存器);
2、根据线性地址前十位,在数组中,找到对应的索引项,因为引入了二级管理模式,页目录中的项,不再是页的地址,而是一个页表的地址。(又引入了一个数组),页的地址被放到页表中去了。
3、根据线性地址的中间十位,在页表(也是数组)中找到页的起始地址;
4、将页的起始地址与线性地址中最后12位相加,得到最终我们想要的葫芦;

这个转换过程,应该说还是非常简单地。全部由硬件完成,虽然多了一道手续,但是节约了大量的内存,还是值得的。那么再简单地验证一下:
1、这样的二级模式是否仍能够表示4G的地址;
页目录共有:2^10项,也就是说有这么多个页表
每个目表对应了:2^10页;
每个页中可寻址:2^12个字节。
还是2^32 = 4GB

2、这样的二级模式是否真的节约了空间;
也就是算一下页目录项和页表项共占空间 (2^10 * 4 + 2 ^10 *4) = 8KB。哎,……怎么说呢!!!
红色错误,标注一下,后文贴中有此讨论。。。。。。
按<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中的解释,二级模式空间的节约是从两个方面实现的:
A、如果一级页表中的一个页表条目为空,那么那所指的二级页表就根本不会存在。这表现出一种巨大的潜在节约,因为对于一个典型的程序,4GB虚拟地址空间的大部份都会是未分配的;
B、只有一级页表才需要总是在主存中。虚拟存储器系统可以在需要时创建,并页面调入或调出二级页表,这就减少了主存的压力。只有最经常使用的二级页表才需要缓存在主存中。——不过Linux并没有完全享受这种福利,它的页表目录和与已分配页面相关的页表都是常驻内存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页目录和页表中的项,都是4个字节,32位,但是它们都只用高20位,低12位屏蔽为0——把页表的低12屏蔽为0,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这样,它刚好和一个页面大小对应起来,大家都成整数增加。计算起来就方便多了。但是,为什么同时也要把页目录低12位屏蔽掉呢?因为按同样的道理,只要屏蔽其低10位就可以了,不过我想,因为12>10,这样,可以让页目录和页表使用相同的数据结构,方便。

本贴只介绍一般性转换的原理,扩展分页、页的保护机制、PAE模式的分页这些麻烦点的东东就不啰嗦了……可以参考其它专业书籍。

5.Linux的页式内存管理
原理上来讲,Linux只需要为每个进程分配好所需数据结构,放到内存中,然后在调度进程的时候,切换寄存器cr3,剩下的就交给硬件来完成了(呵呵,事实上要复杂得多,不过偶只分析最基本的流程)。

前面说了i386的二级页管理架构,不过有些CPU,还有三级,甚至四级架构,Linux为了在更高层次提供抽像,为每个CPU提供统一的界面。提供了一个四层页管理架构,来兼容这些二级、三级、四级管理架构的CPU。这四级分别为:

页全局目录PGD(对应刚才的页目录)
页上级目录PUD(新引进的)
页中间目录PMD(也就新引进的)
页表PT(对应刚才的页表)。


那么,对于使用二级管理架构32位的硬件,现在又是四级转换了,它们怎么能够协调地工作起来呢?嗯,来看这种情况下,怎么来划分线性地址吧!
从硬件的角度,32位地址被分成了三部份——也就是说,不管理软件怎么做,最终落实到硬件,也只认识这三位老大。
从软件的角度,由于多引入了两部份,,也就是说,共有五部份。——要让二层架构的硬件认识五部份也很容易,在地址划分的时候,将页上级目录和页中间目录的长度设置为0就可以了。
这样,操作系统见到的是五部份,硬件还是按它死板的三部份划分,也不会出错,也就是说大家共建了和谐计算机系统。

这样,虽说是多此一举,但是考虑到64位地址,使用四层转换架构的CPU,我们就不再把中间两个设为0了,这样,软件与硬件再次和谐——抽像就是强大呀!!!

例如,一个逻辑地址已经被转换成了线性地址,0x08147258,换成二制进,也就是:
0000100000 0101000111 001001011000
内核对这个地址进行划分
PGD = 0000100000
PUD = 0
PMD = 0
PT = 0101000111
offset = 001001011000

现在来理解Linux针对硬件的花招,因为硬件根本看不到所谓PUD,PMD,所以,本质上要求PGD索引,直接就对应了PT的地址。而不是再到PUD和PMD中去查数组(虽然它们两个在线性地址中,长度为0,2^0 =1,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有一个数组元素的数组),那么,内核如何合理安排地址呢?
从软件的角度上来讲,因为它的项只有一个,32位,刚好可以存放与PGD中长度一样的地址指针。那么所谓先到PUD,到到PMD中做映射转换,就变成了保持原值不变,一一转手就可以了。这样,就实现了“逻辑上指向一个PUD,再指向一个PDM,但在物理上是直接指向相应的PT的这个抽像,因为硬件根本不知道有PUD、PMD这个东西”。

然后交给硬件,硬件对这个地址进行划分,看到的是:
页目录 = 0000100000
PT = 0101000111
offset = 001001011000
嗯,先根据0000100000(32),在页目录数组中索引,找到其元素中的地址,取其高20位,找到页表的地址,页表的地址是由内核动态分配的,接着,再加一个offset,就是最终的物理地址了。

 

  指针

  c语言相比汇编算应该算是高级了,却保留的了操作地址中高效的又抽象的形式。那么指针到底是什么呢? 在那本经典《c 程序设计语言》 是这样描述 : ”指针是一种保存变量地址的变量“,指针是一个特殊的变量,它里面存储的数值被解释成为内存里的一个地址,指针与地址不要混在一起,指针是存储地址一个变量,地址是内存分配。指针可以指向这个内存地址,也可以指向另一个内存地址,当指针指向一个内存地址,它们之间才发生联系,通过这个指针去操作这块内存,所以指针把我们带入到地址层面去操作数据  

//字符串翻转例子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void revstr(char *);

int main()
{
    char str[] = "Zhen Shan Ren is good!";
    revstr(str);
    puts(str);
}


void revstr(char *str) 
{
    char *start, *end, temp;
    start = str;
    end = start + strlen(str) -1;
    while (start++ < end--) {
        temp = *start;
        *start = *end;
        *end = temp;
    }
}

上面的例子是从指针的角度去处理字符串,我再revstr 函数中定义了两个指针,一个指针指向字符串的首地址,另一个指针指向字符串的末地址,把内容互换。 指针提供这样便利,可以通过加、减来访问这一块内存。然后再去改变内存的值。如果没有指针,只能去操作这样逻辑地址 “0x7fff8b6a378c”去计算下一个或上一个逻辑地址,会不会疯掉呢?所以指针把我们带入到地址层面去操作数据。指针难点是我们不是很清楚有些复杂的数据类型的在内存中存储。指来指去不知道指向那了。如果你能很清楚内存的分布,就不会指错地方!

  指针的几个概念

   1.指针的类型

      基本数据类型比如 int、char ,还有 一些复杂的比如 int (*p)[], 指向数组的指针,像这种的判断就是指针名字去掉 , 指针的类型类型就是 int(*)[],其实就是指向数组的指针

   2.指针所指向的类型

      当你通过指针来访问指针所指向的内存区时,指针所指向的类型决定了编译器将把那片内存区里的内容当做什么来看待。  你只须把指针声明语句中的指针名字和名字左边的指针声明符*去掉,剩下的就是指针所指向的类型。

     例如:int*ptr:指针所指向的类型是int   int(*ptr)[3]:指针所指向的的类型是int()[3] 

   3.指针的值

     我们说一个指针的值是XX,就相当于说该指针指向了以XX为首地址的一片内存区域;我们说一个指针指向了某块内存区域,就相当于说该指针的值是这块内存区域的首地址。 

 看一段代码:这段代码是问你p1 是否和p2 相等?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char *p1,*p2,*p3;
    char ch[] = {'a', 'b', 'c'};
    char **pp;
    p1 = ch;
    pp = &ch;
    p2 = *pp;
    
    if (p1 == p2) {
      printf("p1  == p2\n");
    } else {
      printf("p1 != p2\n");
    }

    printf("p3 = %p", p3);
    return 0;
}

结果是:

//p1 != p2

//p3 = 0x4005f0dxy

&ch  指针类型为 char (*)[3], 当运行到pp=&ch 时候,编译器会骂你 “warning: assignment from incompatible pointer type” 指针类型不匹配(在vc6下直接报错)。看一下p3 会有一个值,未初始化指针是有内存地址的,而且是一个垃圾地址。不知道这个内存地址指向的值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不要对未初始化指针取值的原因。最好的情况是你取到的是垃圾地址接下来你需要对程序进行调试,最坏的情况则会导致程序崩溃。以后,每遇到一个指针,都应该问问:这个指针的类型是什么?指针指的类型是什么?该指针指向了哪里?  

还有一个题目可以试试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5] = {1,2,3,4,5};
  int *p = (int *)(&a+1);
  printf("%d,%d", *(a+1), *(p-1));
}

指针与数组 

  “数组名就是指针”,“你就把当做指针理解”这是老师教的,却从不给个合理的解释,就像某组织教育无神论一样,你要信神就是迷信,我说这就是邪恶,缺乏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当然在某组织的眼里我们都是奴才。好吧,假设数组名是指针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 = {1,2,3,5};
int *p = a;
printf("a = %d, p =%d", sizeof(a), sizeof(p));
}
//output
//a= 16,p=4

从输出结果看两者根本就是两个事物,只能说数组名神似指针,数组名的内涵在于其指代实体是一种数据结构,这种数据结构就是数组;那么数组名到底是什么:

  符号表是编译原理中的一个概念,应用于编译器的词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两个阶段。词法分析的目标是让编译器能知道这是个数组就好了,那么语义分析阶段就需要确定这个数组的具体空间了。所以我们定义了一个数组,编译器就会在符号表中加入数组的名字a,并且根据其指定的大小,开辟一段内存空间,把这段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也就是第一个元素的地址)存入符号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通过数组名就可以去访问数组的元素了。编译器这么做是为了使我们使用数组更加的方便,易懂。也有人说a是一个内存地址,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因为编译器允许我们直接把a作为数组首地址来用。数组是一种线性的数据结构,数组名指向了那一片内存。

标签:C语言,说明,地址,内存,数组,线性,CPU,指针
From: https://www.cnblogs.com/full-stack-linux-new/p/17372779.html

相关文章

  • C语言文件操作详解
    C语言中没有输入输出语句,所有的输入输出功能都用ANSIC提供的一组标准库函数来实现。文件操作标准库函数有:文件的打开操作fopen打开一个文件文件的关闭操作fclose关闭一个文件文件的读写操作fgetc从文件中读取一个字符......
  • C语言中 p三种用法的区别
    请看下面三种定义:constchar*p;charconst*p;char*constp;首先看第一种,我们先看p,本着”从里往外”的原则,p是一个char*类型的变量,但char*前面有一个const修饰,即p所指向的内容为const类型不可修改,我们可以写如下程序进行实验,当试图对p指向的数组的第一个元素进行修改时,......
  • C语言结构体--位域
    有些数据在存储时并不需要占用一个完整的字节,只需要占用一个或几个二进制位即可。比如开关只有通电和断电两种状态,用0和1表示足以,也就是用一个二进位。正是基于这种考虑,C语言又提供了一种叫做位域的数据结构。在结构体定义时,我们可以指定某个成员变量所占用的二进制位数(Bit),这......
  • C语言多线程
    线程按照其调度者可以分为用户级线程和核心级线程两种 用户级线程主要解决的是上下文切换的问题,它的调度算法和调度过程全部由用户自行选择决定,在运行时不需要特定的内核支持; 我们常用基本就是用户级线程,所以就只总结一下POSIX提供的用户级线程接口; 基本线程操作相关的函数: 1......
  • C语言文件操作
    函数原型size_t fread(void *buffer, size_t size, size_t count, FILE *stream);  size_t fwrite(const void *buffer, size_t size, size_t count, FILE *stream);  功能 fread和fwrite用于读写记录,这里的记录是指一串固定长度的字节,比如一个......
  • C语言--指针的进阶2
    函数指针存放函数地址的指针。intAdd(intx,inty){ returnx+y;}intmain(){ inta=10; intb=20; //printf("%d\n",Add(a,b));//&函数名,函数名,都是函数的地址。 //int(*pa)(int,int)=&Add; int(*pa)(int,int)=Add;//对于函数指针的解引用下面都......
  • JMM说明
    JMM(Java内存模型)是一种定义了多线程之间共享数据、以及数据读写时的可见性和有序性的规范。JMM规范是建立在操作系统内存模型之上的,是Java语言对于并发编程的一种抽象,规范了Java程序在并发情况下内存访问的行为。Java内存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概念:主内存:Java虚拟机中的主内存......
  • Java 双指针项目中的实际应用
    背景说明最近在做财务相关的系统,对账单核销预付款从技术角度来看就是将两个数组进行合并对账单核销预付款前提条件:对账单总金额必须等于未核销金额数据示例对账单数据单号金额B0001100B000280B0003120预付款数据单号未核销金额PRE0011......
  • C语言函数指针数组,GCC编译问题
    使用C语言函数指针数组实现简单的计算器,代码如下#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doubleadd(doublea,doubleb){return(a+b);};doublesub(doublea,doubleb){return(a-b);};doublemul(doublea,doubleb){return(a*b);};doubl......
  • C++获取阿里巴巴1688中国站店铺详情 API 接口返回值示例说明
    ​C++(cplusplus)是一种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由C语言扩展升级而产生,最早于1979年由本贾尼·斯特劳斯特卢普在AT&T贝尔工作室研发。C++既可以进行C语言的过程化程序设计,又可以进行以抽象数据类型为特点的基于对象的程序设计,还可以进行以继承和多态为特点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