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22 对话陈华良(下)|成长快的那些人,都有什么特性?

22 对话陈华良(下)|成长快的那些人,都有什么特性?

时间:2023-05-04 15:48:17浏览次数:41  
标签:非常 这个 22 一个 业务 陈华良 技术 对话 我们

你好,我是辰洋,《郭东白的架构课》的项目负责人。

上节课东白老师与华良老师就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模型等问题,互相交流了看法与意见。那么我们这节课继续,看他们还聊了些什么。

主持人:郭东白 瓜子二手车集团CTO
嘉 宾:陈华良 每日优鲜技术VP,前美团算法委员会主席

完整的对话视频如下:

此外,我还根据视频整理了一版文字精华稿,其中部分对话有删减。而对话是两位老师相互启发、思想碰撞的过程,文字很难呈现全貌。所以有学习条件的话,更推荐你去观看完整视频。

文字精华稿

东白:我们回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普世的话题。其实你刚才也提到了,你从百度、美团、阿里招了挺多人到每日优鲜来做架构师。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在产业互联网里打拼呢?

华良:是这样,我刚才说产业互联网等于运营加上消费互联网,我其实一直都很强调这个公式。因为运营这个事,在产业互联网里是一个非常关键,甚至是最关键的要素。所以我们做消费互联网的人如果要进入产业互联网的话,我觉得首要的条件是要对运营有深入的理解。

因为本质上来说,我们是拿技术的手段去重构运营的各个环节,让整个运营的环节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化。所以我们在人才上提得比较多的说法叫“第一性原则”。比如我是做技术的,我的技术水平非常好。但我还是要到现场看一下,看看那些业务在线下是怎么在运转的。

还是以供需为例子,供需这个事儿你要设计算法。要让算法能够很好地应用到这个业务中,就需要对供需在线下的运转逻辑有一个很深的理解。

比如说采购环节,怎么采的?有没有可能出问题?在什么环节可能会出问题?我们要到第一现场去了解。所以这是第一个建议。要在产业中去贡献我们的技术能力、创造价值,首先要有第一性的原则。

第二个是比较通用的一些要求,我把它叫做进化力。进化力本质上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停地去成长。

就像我作为一个技术人,如果到产业里,就需要一个很强的进化力,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我们需要请教行业里的专家,学习产业的历史和演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把我们对于产业的理解和技术理解结合起来,然后作出更高质量的决策。

第三个是技术本身,我们还是要追求一些最新的技术。我们为什么会引入阿里、美团这种大公司的比较资深的技术专家,本质上还是我们需要把行业里最新的技术嫁接给生鲜这个产业,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说我在用一些相对落后的技术来赋能这个产业,那带来的价值就不够大。

东白:你说的第一性原则,用我的理解来看,更多的就是思考力。思考力、进化力、技术深度,假设这三样都有的话,基本上在哪个行业都吃得开。

华良:我也很好奇,在二手车行业,你是怎么选择适合的人才呢?

东白:在我看来需要的第一样东西其实是勇气。很多人在进入一个还没有被证实的行业之前,是无限恐惧的。咱俩刚才说换行业的时候会建一些参数去算,像这种未知行业的模型,可能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会比较不确定。所以在进入这种行业之前,这人必须得有一个性格,喜欢拥抱不确定性。

进入一个不确定性巨大的赛道,好处是进来的人少。赌中了,ROI非常大;但赌不中,就有很多风险。所以说有勇气往往是第一位的。

第二个其实跟你的想法是类似的,就是思考力。在一个完全不确定的赛道中,所有人都是猜。大家都会讲什么成本关系,讲利润会在哪儿,讲下一个增长点在哪儿。这个时候,你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就至关重要了,需要把别人的思考路径清晰地还原出来,从中看出来到底哪里有规模优势。

就像罗生门一样,每个人都在哇啦哇啦地讲,说自己是对的,自己的方向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后能锁定的东西。只有在那个点上,才会有技术的爆发。

因为在产业互联网,技术的爆发肯定不是普世的,只有电商领域才会。所以第三个能力,就是拿结果的能力。在我来看,如果不是Leader,或者不是CTO这些决策者的话,就需要看这个人是不是能把这些点变成现实。这个非常关键。

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履历漂亮得不得了。但真的给到那个点的时候,能把那个点从0变成1,只有少数人能办得到。这种人非常难找。

华良:我还有点好奇,因为你这个经历也比较丰富嘛。你觉得中美企业在人才的选择上有什么差异吗?

东白:差异还挺大的。在我来看,差异主要在于企业笃信的生存原则上。美国企业大多数是相信技术的,并且相信在一个赛道上的深度迭代。你看Google就是在一个垂直领域挖得极深,然后赚取了巨大的价值。亚马逊也是,它只在电商上加云,云只是电商的一个副产品。不像国内很多公司,一般只要占据一个垄断地位,恨不得全面铺开。

所以国外的企业特别讲究人才的绝对性壁垒优势。比如说两个人都是做图像的,或者都是Video Processing的专家。其中一个人的算法能力明显在另一个人之上,那没问题,企业要找的人就是他了,成本多少压根儿不重要。为啥?这是一个互联网的产品逻辑。成本到最后其实是一个固定成本,永远可以忽略。

而且美国企业的目标基本上都是统治全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旦找到一个优秀的人才,是可以不断加码的。换句话说,美国企业找到的基本上都是单维度人才,看中了他某一个方面的能力。

但是中国企业往往看重的是多维度人才。比如这个人不仅需要有架构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算法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领导力。因为国内互联网大厂还是有非常大的话语权的。为啥有这么大的话语权?国内的供给太过剩了,所以在愿意拥抱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大厂就变成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个选项,甚至是第一个选项。

那么在企业来看,三样能力都具备的人就是一个高潜力人才。其实也是这种选择方式,导致中国的人才是多维度人才,不过这些人才往往获得的回报和机会也会更多。

华良:我再深入问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会面对一些技术从业人员,他们希望自己在技术上能成为一个资深的技术专家。那么是先去外企锻炼一下会更好,还是先在中国企业成长一下会更好?你个人有什么建议?

东白:如果你的目标是技术的路线,并不是你刚才说创业的这种,那我感觉还是到大厂会发展得更快。但是到大厂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必须能在大厂里胜出。什么叫能胜出呢?

有的人是勉强进的大厂,比如好不容易面试了十个大厂,最后只拿到了一个Offer。进去之后呢,正好在大厂里还是垫底这么一个状态,基本上年年都是在3.25到3.5之间。那你获取的其实是尾部机会,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机会。有点像劳工型的工种。这样的话,你在大厂里其实是没有什么发展的。

如果你找工作的时候,手里有10个大厂的Offer。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了,你就会看哪个大厂给了我什么样的机会,然后从中选择发展空间更大的那个,或者自己更喜欢的那个。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你进到大厂里,成长会是不错的。

你如果能在大厂里打赢,那获得的见识和资源是要胜过小厂的。但前提是要打赢,如果在大厂里做一些非常尾部的工作,那是不行的。

但相对来说,我觉得如果在大厂打不赢的话,到中厂里打赢也不错。“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我感觉这样的判断对于职业发展来说是更好的。

华良:咱俩的认知还是比较一致的。我个人也是建议,如果希望在技术上做得更深的话,无论是去大厂还是去海外的公司,都是一样的,都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东白:经常会有同学在私下里问我,我该不该换工作啊,该换到哪个赛道啊。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华良:我觉得是这样的。虽然现在整体上,经济压力确实都比较大。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可能已经过了黄金时代。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整体上还是有比较大的潜力和空间的。特别是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就像我刚才说的,消费互联网的机会可能相对小一点,但产业互联网还有大把的机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

包括国家现在也提出来说,我们要实现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本质上就是拿技术去改变社会、改变世界。我个人对技术这个职业是非常认同的,我把技术叫做“0成本改变世界的工具”。

可以想一想,我们手里有什么资源可以改变这个世界?钱,人脉,99.99%的人都是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改变世界的。所以相对来说,技术就是0成本的工具。一个学生也好,一个刚步入职场的人也好,他只要肯钻研技术,把行业里最新的技术学到手,然后把这些技术再应用到产业或者消费互联网里,肯定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价值。

回过来再讲就业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我觉得根本没啥问题。因为技术可以在方方面面去应用。虽然有一些方向可能相对饱和了,但我们可以在别的方向去用,我觉得大家不用太担心。

主要还是得不断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让自己成为行业里顶尖的专家。那么大家一定会有机会,也一定会有相应的职位可以去发挥热量。

东白:你这里略略透出来一种就叫理念叫做“技不压身”,我的理念可能跟你不太像。可能跟我在美国的工作经历有关吧,其实我更在乎的,是一个技术人员的技能稀缺度。

我希望学到一个最稀缺的技能,并且这个技能的市场需求被放大到了极致。比如说深度学习,如果是在5-10年前学的这个技能,那就赌对了。相当于你选中了一个当时很稀缺的能力,而且在这个能力上还挖得很深。然后这个能力的市场需求突然间被放大了,那就非常值钱!所以我其实是更相信一个赌命逻辑,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赌。

我的理念是如果不赌,那怎么做都是个平庸人士,还不如赌一把。当然你得足够聪明,或者在赌的过程中要跑得快。

所以我认为一开始一定要赌一个,至少你认为可能比较有前途的技术,然后在其中放大自己的稀缺性。要不然的话就跟别人一样了。我不知道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华良:我可以把你这个理念做一个另外的解读,因为我们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矛盾。

我刚才说我们要深入地学习技术,相当于要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至少是这个行业的一流水平。这样的话,你才会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热量。

但是技术会有变迁,比如我们以前用LR或者比较传统的机器学习,玩得非常转。现在突然说新的技术来了,深度学习来了。那你是不是会失去这个机会呢?我觉得也不会。因为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特性,还是我刚才提到的进化力。不能说我原来学的LR,现在深度学习来了就不学了,我们要紧跟技术的变化。

技术兄弟们经常抱怨说技术变化太快,三个月前用的还是LR,现在就开始用DNN深度学习了,是不是变化太快了。跟其他行业比起啦,变化肯定比较快。

有些行业的技术,可能10年、20年,甚至100年都没有变化。但互联网技术或者IT技术这个领域,真的是几年就会有一波大的技术变革。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就要求你有一定的进化力,要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

因为技术的底层原则还是相通的,比如你会了LR,并且做到了顶尖。这个时候再去学深度学习,难吗?我觉得不难,真的不难,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你可能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把LR原来的原则用到深度学习里,很快你就能Get深度学习的各种技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所以只要有了足够的进化力,技术是可以迁移过来的 。

东白:说到这里,我想问你这么一个问题。在生鲜这个行业,有没有特别相关的技术栈?

华良:如果说纯技术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新的。从底层的数据库到组件,再到大数据的处理,这种消息堆栈的底层的技术框架,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所以这对大家来说也是好事,你学的这套技术也可以应用到产业中。本质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而且我相信这些技术在大部分领域都是通用的,只是上层的业务技术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把技术分为基础技术和业务技术

我们用基础技术解决业务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构建业务的技术架构。这是不一样的地方。那么我们怎么习得这个能力呢?

我觉得还是要对产业的运营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然后把它跟技术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一个业务的技术架构。具体我再稍微展开一点,业务技术架构有什么特点呢?我可以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说构建技术架构的时候要有第一性原则

我还是很强调第一性的,因为这个业务本身很复杂,那么你在构建的时候,就要对业务的整个流程,比如我们这300个环节,都要了解。

然后这个环节之间还是一个网状的关系,所以这个业务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你要对它有比较好的了解,然后才能去构建这个业务架构。

第二个是说业务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业务架构需要能够支撑多样性的变化。

在实际的业务中,业务架构会更复杂。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做了一套系统去管理拣货。管理拣货的时候,就得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缺货了该怎么办?发现货破损了该怎么办?还有它本来是好的,再捡一下它不小心摔坏了又该怎么办?

在实际的业务运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我称之为多样性。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构建业务架构的时候,考虑业务的多样性,让我的业务架构能够抓住业务的变化,适应整个业务的需求。

第三个是兜底原则。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我们去了现场,也做了大量的访谈,对业务形成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然后我做的这个业务用起来也很好,都能转起来。

但是总会出现一些万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能力能让这个业务依然能转下去。也就是说,当出现意外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兜底的机制让这个业务转下去。

还是说供需的例子吧。像疫情期间就会出现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某个需求非常旺盛,货物会爆仓。

比如西瓜原来只能卖5个,突然疫情来了,能卖500个,那我应该怎么处理?需要有一些兜底的机制来确保业务还能转下去。

总结来讲就是,基础的技术架构基本还都是复用的,没什么大的创新。更多的创新在于业务架构上。业务不同,我们怎么去做针对性的业务架构,来更好地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这是我的理解。

东白: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案。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多尝试,其实是无效的,也就是无效的封装。跟刚才讲的搜索空间大非常有关系,相当于“用后即焚”。迅速上线了,然后发现不好用,啪一下又迅速下线。

就像消费互联网,老说我的QP到多少了,高并发、高可用了。但它其实是稳定的,好多年不动。

这其实是一个大范围的搜索。一旦不好用,就啪啪啪立刻甩掉。其实全球也没有什么人能做出来。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华良:对,我觉得大家会有一些相同的体会,这是产业创新的需要吧。相当于产业需要做很多的创新,然后这个创新如果用硬代码去写,成本是非常高的。我去招大量的工程师来支持产业的创新,这个成本是极高的。一般的产业创新支撑不了这种成本。

我们怎么样用更低的成本去创新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心得是这样的。一个是叫MVP。我这个产业,比如运营也好,业务也好,要做个什么业务,想让研发给做套系统来支持一下。

不好意思,这个系统很贵,先别让我支持,你自己先跑一下。你可以用相对简单的方案,哪怕非常粗糙的方案。可能Excel表再加上一个MIS系统信息管理系统 ,能让你非常痛苦地把这个业务跑通。

极低的成本,最好是几人天,或者十几人天、几十人天,都可以。让这个业务跑通,让它证明自己的价值。最后业务可以说,你看我手工跑的,再加上一点点技术支持,就证明这个东西能跑通,那未来这个价值肯定很大。这个时候我们再进入技术的迭代,真正开始做技术上的赋能。

这样的话可以降低我们的试错成本,减少研发的成本,也是对业务的要求嘛。

第二个,当然我们对自己也要有要求,就是我的系统架构要怎么样才能具备前瞻性。所以我对架构师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你对这个系统的架构设计要有前瞻性。什么稳定性、简洁性,这都是Baseline的要求,更重要的要求是说你有前瞻性的能力,你的架构设计是不是能够满足业务未来变化的需求。

业务未来创新的需求,有没有在设计里面体现,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我希望我们的技术架构有一定的前瞻性,然后允许业务可以在上面做一些低成本的定制,支持一些创新的尝试,从而降低创新的成本。

这就是对我们自己的要求,这个要求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叫低代码化,我们也会在这个方面去做一些尝试。构建的平台尽可能地低代码,然后支持这个业务,通过一些简单的配置就能把这个事Run起来。这样的话,创新的成本会降低。

东白:你看你不停地在讲“进化”这个词,我是非常喜欢进化论的,看了好多遍。我发现业务形态和最终的技术,其实是受环境制约的。我们俩所处的大环境是很相似的,就是产业互联网的环境

细分的话,肯定会有差异。但是你会发现,在产业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之下,还是有一些特征开始显现了。你刚才讲的低代码化,包括这种配置,我们是有大量的Workflow和低成本数字化能力的。

再换个话题,我们讲讲更广义上的这种成长。比如在你还没有成为架构师之前,应该怎么成长?像校招生,有没有什么特性是非常好的?就是你一眼看到这个小伙子,就觉得将来能成大器。

华良:每个人的成长路线肯定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确实是潜力非常大,成长也非常快。我们原来就招过一个校招生,他的成长非常快,基本上每年都能晋级。为什么这些人能成长这么快?我个人的总结是这样子的。

首先他需要有比较好的业务理解力。具体来讲,你得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个什么产业,这个产业都有什么样的业态。然后你所在公司在这个业态里又做了些什么事,你这个项目服务的是什么事情。

这些事情都应该比较清楚地了解和理解,这样的话,当你用技术去解决业务问题的时候,相对来说会更加精准,至少不会把事情做偏。

第二个我还是把它叫技术力。我们整体上走的都是技术路线,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那么成长快的人,通常在技术上是很强的,他会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比如他会跟更资深的人沟通,收集更多的信息。还有看一些最新的技术方向,把自己的技术能力快速提升到行业领先的水平。

说到这里,我个人也有一个心得想分享给大家。我怎么样让自己迅速掌握最好的技术呢?其实GitHub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上面有大量的宝藏。

因为我们除了需要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一些实战的知识。那么GitHub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战场所,里面有大量的明星项目。我们可以去读这些明星项目的代码,了解资深架构师是怎么在架构代码的。

第三个我觉得还是进化力。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点。有进化力的人,通常不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他会反思自己有没有进步。每天晚上睡觉前问一下自己:我今天有新的收获吗?我今天有进步吗?

这个进步可以是很小的一点点。但是只要每天都能有一点点的进步,一年下来就是非常可观的进步。他会持续地发现自己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进化。这样的人,他的潜力就非常大。他的成长特征也会非常明显,远远超出一般的朋友和同事。

东白:我对你说的这些非常有共鸣。我观察到很多同学在工作中会进入一个履约模式,技术特别容易进入这个模式,因为我们技术处在所有需求链的最末端。履约模式是什么呢?比如我周一早上上班,看看有没有需求。需求来了,我很忙,一直忙到周五晚上。甚至有人996,忙到周六晚上。其中的逻辑就是“因为我很忙,所以我有成长”。

这个逻辑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把“忙”等于有价值、有成长。真的有成长吗?不见得。但是你会发现那些优秀的人,绝对不会接受这个逻辑。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一旦进入这个状态,都是非常恐怖的。

华良: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成长心得。刚才已经提到了一些,就是我个人有一个非常大的阶跃。

大家会理解成长有时候是量变导致质变,在某些阶段积累够了之后,会在下一个阶段有比较大的阶跃。我其实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我刚加入百度的时候,也是初入职场,还是个菜鸟。虽然在学校里学了一些东西,但是跟实际的应用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不过我们当时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做技术迭代。比如我做了一个技术上的方案升级,然后应用到线上了。这个方案会带来什么价值呢?我们要先证明这个价值,证明之后才可以全流量。

然后我们当时有一个叫做Launch View的邮件机制。里面会有很多内容,包括我做了什么事,用的什么技术方案,我是怎么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我从这里学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每一封Launch View我都会看,看别人是怎么实践的,是怎么样思考的,碰到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开始看得比较累,有一些比较深的技术看不太懂。然后看多了突然就懂了,他们做的这些事我都明白了。这个时候就发现自己在技术的认知上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第二个心得,我还看GitHub的明星项目。通过看这种实战的项目,我会更立体地了解怎么样去做架构,帮助我更好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所以我要强调的,一个是我们要学理论知识。买各种各样的书,学习if else,学习函数、类、架构。我把这种理论知识叫做横切面的知识

但与此同时我觉得还要结合纵切面的知识,也就是实践的知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去学习公司里实际的项目,学习GitHub中实际的项目。

这两种知识融合起来,会让我们的技术能力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东白:我对你说的这一点特别有同感。我分享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亚马逊的代码是全员公开的。我加入亚马逊后,差不多花了半年的时间,把当时团队里20多个人的代码,以及他们所有依赖方的代码全都看完了。正好我当时的位置还比较特殊,我是数据架构师,所以我不写代码、只看代码,也是OK的。

看到后面,其实代码的细节看得越来越少,API看得越来越多。我觉得API更能代表一个架构师的布局思考。

有的API看了以后,真的是觉得“胸中有丘壑”。有点像咱们以前读文学作品,甚至听别人说话,刚开始听不出来人家这个话高明在哪里。等什么时候能听出、看出高明的时候,你的层次就来了。但在这之前是分辨不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反馈函数都没形成。

所以我觉得看代码或者看API,就是形成多巴胺的过程,非常兴奋。我估计你是应该有这个感觉的。

第二个事情是,大公司里还是有一些宝藏性的内容的,亚马逊有一个东西叫COE。我们当时是全员开放的,能看到所有历史的P0故障,好像有400个。我把这些P0故障的复盘从头看到尾,那是我从亚马逊拿到的最大的宝藏。

第三个事情也挺有意思的。阿里有一个运营大学,我当时在运营大学的学习排名是第一名。很多人问,做技术怎么增长业务理解?我觉得把运营的招全部看完了,就懂业务了。光学代码,永远学不到业务理解。

所以我跟你的总结是类似的,就是理论知识要学习。不过这是一个谈兵的基础,真正让我们能力升华的还是一些实战的信息和内容。

很开心,我每次跟华良聊都能有所收获。事实上,跟一个思考非常深的人去聊,的确能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这也是我的一个学习方法,找一个从内心里比较喜欢或尊敬的人,然后经常跟他聊,就能获取想要的知识。并且这种交流也能帮助到对方。这种相互交流的友谊,其实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那么我就请华良老师再来分享一下他的建议。

华良:很高兴有机会跟东白一起交流。我的感受也是这样的,一定要互相多交流。因为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心得是不一样的,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我也很愿意在这里分享我个人的一些心得。只是一些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个,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做职业规划。听起来这是个正确的废话,但的确是我很重要的一个心得。虽然说我们的职业发展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大方向还是要一开始就去确定的。

比如说我们是要去登喜马拉雅山,还是要去向大洋去远航,大方向一定要定下来,然后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做调整。比如说我是先坐小船再换大船去远洋,还是直接上大船去远洋。

第二个是一定要相信技术的力量。技术是0成本改变世界的工具,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工具用好。只要你能很专心地、很用心地去学习技术,然后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或者资深的架构师,你就可以改变世界,在各种领域发挥你个人的价值。

然后第三个,就是我一直强调的进化力。因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社会在变化,技术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大家一定要有比较好的进化力,让自己跟上社会的变化。

最后一点我觉得很关键。特别是在校的学生,或者是初入职场的各位兄弟姐妹,希望大家不要着急去创业。你现在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如果创业,胜率大概是不高的。我们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胜率不高的事情上。

所以一开始还是要进入一些大厂,持续地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上来,积累更多的资源。如果未来确实有意愿去创业,可以等你积累了一定资源之后再去,那你的胜率可以提升几十倍。

这就是我今天的一些心得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编辑小提示: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更新正文,再见!

标签:非常,这个,22,一个,业务,陈华良,技术,对话,我们
From: https://www.cnblogs.com/ningxinjie/p/17371405.html

相关文章

  • 19 对话于冰(中)|一个具有更高职业天花板的技术人,是怎样的?
    你好,我是辰洋,是《郭东白的架构课》的负责人。一个技术人该具备哪些能力,才可以获得长久且成功的职业生涯呢?一个技术人该怎样知行合一,才可以突破瓶颈获得更具高度的成长呢?面对这些问题,于冰老师给出了他的理解。主持人:郭东白车好多集团CTO嘉宾:于冰快手高级副总裁此外,我还根......
  • 18 对话于冰(上)|怎样成为那个有准备的人?【视频1】
    你好,我是辰洋,是《郭东白的架构课》的负责人。在专栏的第一模块中,东白老师从他二十多年的架构经验里,提取出了六条生存法则,来帮助架构师组织架构活动、为企业创造增量价值。不过除此之外,东白老师还想让你听到更多顶尖架构师的声音。所以,我们特地策划了对话节目,将邀请业内更多技术领......
  • 21 对话陈华良(上)|跳槽时的决策逻辑是什么?
    你好,我是辰洋,《郭东白的架构课》的项目负责人。我们正文的第二个模块已经更新过半。之前已经预告过,东白老师会时不时邀请一些不同行业的技术领导者来交流与对话,为你提供更多的视角、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思考维度。正值金三银四,也是一个职业复盘的好时节。基于此,东白老师邀请......
  • 20 对话于冰(下)|架构师如何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
    你好,我是辰洋,是《郭东白的架构课》的负责人。在软件行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些新概念新名词,从而掀起讨论热潮。那么对于从业者来说,这些新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该不该追求这些浪潮呢?怎么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东白老师和于冰老师又聊了些什么吧。主持人:郭东白车好多集团CTO嘉......
  • 2022CVPR_SNR-Aware Low-light Image Enhancement(SNR)
    一.motivation二.contribution三.Network 1.对于低光照的图片首先采用公式2获得SNRMap (1)Ig:是低光图片:是经过cv.blur进行均值滤波后的图像 (2)对Ig和Ig'取得灰度图进行绝对值相减得到噪声N (3)SNR(mask):均值滤波后的图像与噪声相除得到S2.先进行浅层特征提取 3.......
  • ubuntu 2204换源
    update2022.04.23:Ubuntu22.04的稳定版已经于2022年4月21日发布,Ubuntu22.04稳定版下载地址:https://ubuntu.com/download/desktopUbuntu22.04的稳定版计划于2022年4月21日发布。开发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它将遵循如下发布时间表:2022年2月24日:功能......
  • 22 20 | 网约车系统设计:怎样设计一个日赚 5 亿的网约车系统?
    你好,我是李智慧。网约车的官方定义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整合供需信息,使用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通俗地说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将乘客的乘车信息发送给合适的司机,由司机完成接送乘客的服务。网约车包含专车、快车、拼......
  • 24 22 | 大数据平台设计:如何用数据为用户创造价值?
    特别说明:本文相关技术仅用于技术展示,具体实践中,数据收集和算法应用需要遵循国家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信息安全法等有关法律制度。你好,我是李智慧。现在,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创新已经进入下半场,依靠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取得爆发性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精细化运......
  • PL/SQL:ORA-22905:无法从非嵌套表项访问行
     ORA-06550:第11行,第25列:PLS-00642:在SQL语句中不允许使用本地收集类型ORA-06550:第11行,第2列PL/SQL:ORA-22905:无法从非嵌套表项访问行ORA-06550:第8行,第3列:PL/SQL:SQLStatementignored  解决方式: 表值函数返回必须使用PIPELINED关键字。functionget_lead_time_ft......
  • Mac视频编辑的最佳理想工具—After Effects 2022
    AfterEffects是Adobe用于构建和处理视频和图像的主要工具。它包含从原始和后期视频处理到专业编辑的所有处理功能。除了一些高级功能外,AfterEffects还包括专业视频编辑。由于AfterEffects可以以更大的分辨率和帧速率处理单个视频和图像以产生更多的不同格式。尽管Afte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