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朋友聊,怎么才能在美国读计算机博士的时候,做出来有影响力的工作。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样条件下做出来的工作影响力比较大。
我以前认识的一个老师讲,AP期间很难带学生做出来有影响力的工作,基本上都是PhD跟着大佬做出来的,需要大佬力挺的。
我觉得这某种意义上挺对的,有很多例子证明,像CMU的Tianqi Chen,Zhihao Jia,代表作都是PhD期间做出来的,也都是跟的大佬读的博士,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认识的跟着AP的,确实大部分也难以做出来特别有影响力的工作。一方面AP在领域内名声不显,另一方面他们往往tenure压力很大,对pub数量比较急功近利。
大佬功成名就,只想青史留名,自然对工作也是要求颇高。
跟大佬读博和跟AP读博颇像两种不同的游戏,AP更focus技术细节,能指引你以更小的陡度走完博士生涯。而大佬高屋建瓴,注重impact,在学术界更有影响力,
你做出好的工作以后更能给你背书,使得工作铭传于世。读博跟AP还是跟大佬也是经常被探讨的问题,这里不想讲量力而行之类的老生常谈。
而是更想探讨读博的意义,我们如果假定自己不是能做出有影响力工作的人,还有没有必要读博,或者有没有必要跟着大佬读博。
我认为对于普通家庭的普通做题家来说,读博其实不能寄希望于自己对领域做出什么改变,这太过于理想主义。
一方面,在有前途的方向做出一定的发表,有利于向业界/VC 证明自己的能力,有paper说话就是硬气。另一方面,多发paper也有利于找非顶尖学校的教职。
这里可能也要区分亚洲和北美。在北美作为华人,非顶尖学校的AP可能除了铁饭碗,好拿绿卡,没有太大意义。在亚洲还是很有助于混创业圈子等等。
其实从我自己看到的很多例子来说,在北美或者其他地方能找到什么样的教职,非顶尖大学的,好像和工作影响力关系不大,顶会数量+topic其实反而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是当今学术评价体系的无奈。另一方面其实也可以看到,灌水的老师往往业界不感兴趣,能吸引来投资并创业的,往往是手头有很好工作的人。从这点来讲,
如果只是满足于获得一个教职,那么对着一些不太热门/有前景的方向拼命灌水,可能就能拿到一个还可以的位置。但是如果接着这么做,可能就是穷酸一辈子。
如果一直企图PhD憋一个大招,其实也是风险非常高的,可能博士期间一事无成,甚至延期毕业。
真正的财富密码几乎呼之欲出了: 跟风-灌水-洗白-成功
很多老师其实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前期灌水,后期注重工作影响力。这可能就是学术界小人物生存的无奈吧。
标签:影响力,AP,研究,读博,工作,灌水,大佬 From: https://www.cnblogs.com/TensorParallel/p/1735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