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成重复提交主要的两个原因:
在平时的开发过程中,经常可以遇到表单重复提交的问题,如做一个注册页面,如果表单重复提交,那么一个用户就会注册多次,重复提交主要由于两种原因。
1、 一是,服务器处理时间久。当用户在表单中填完信息,点击“提交”按钮后,由于服务器反应时间过长没能及时看到响应信息,或者出于其它目的,再次点击“提 交”按钮,从而导致在服务器端接收到两条或多条相同的信息。如果信息需要存储到后台数据库中,如此以来就会产生数据库操作异常提示信息,以至于给用户带来 错误信息提示,从而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
2、二是,forward跳转引起的重复提交。在页面跳转的时候,有两种类型:请求转发和重定向,所谓请求转发是在服务器端进行跳转,对用户是透明的,此时浏览器中的地址不会发生改变,重定向是在客户端发生跳转,跳转时候浏览器中的地址栏会发生改变,如果我们在注册时,使用了请求转发,那么当我们刷新页面时,就会引起表单的重复提交
二、解决方案
方案一、使用struts2中的token拦截器或者tokenSession拦截器
对token的简单理解:
1)当用户首次访问包含表单的页面时,服务器会在这次会话中创建一个session对象,并产生一个令牌值,然后将这个令牌值作为隐藏输入域的值,随表单一起发送到服务器端,同时将令牌值保存到Session中。
2) 当用户提交页面时,服务器首先判断请求参数中的令牌值和Session中保存的令牌值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清楚Session中的令牌值,然后执行数据处 理操作。如果不相等,则提示用户已经提交过了表单,同时产生一个新的令牌值,保存到Session中。当用户重新访问提交数据页面时,将新产生的令牌值作 为隐藏输入域的值。
token: 在活动Action中检查合法令牌(token), 防止表单的重复提交;
token-session: 同上, 但是在接到非法令牌时将提交的数据保存在session中;
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表单中加入<s:token />(要首先导入struts2的标签库 <%@taglib uri="/struts-tags" prefix="s" %>)
<s:form action="helloworld_other" method="post" namespace="/test">
<s:textfield name="person.name"/><s:token/><s:submit/>
</s:form>
第二步:在struts.xml配置文件中相应的action上配置token拦截器或者tokenSession拦截器。此拦截器只能用在有form的提交请求上。
<action name="helloworld_*" class="com.jim.action.HelloWorldAction" method="{1}">
<interceptor-ref name="defaultStack"/>
<interceptor-ref name="token" />
<result name="invalid.token">/WEB-INF/page/message.jsp</result>
<result>/WEB-INF/page/result.jsp</result>
</action>
以上配置加入了“token”拦截器和“invalid.token”结果,因为“token”拦截器在会话的token与请求的token不一致时,将会直接返回“invalid.token”结果。
方案二:基于第二种重复提交表单的原因,服务器内部使用重定向
在Struts2中的struts.xml中,result标签的type默认值是 dispatcher,(请求转发),要实现以上的功能,肯定不能使用默认值,我们需要将其值设为redirectAction(重定向到某一 Action),也就是说重一个Action跳转到另外一个Action,此时浏览器中的地址是第二个Action,结合到上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再第一个 Action中将记录添加到数据库中,然后在第二个Action中将数据读取出来。以后每次刷新,那么只会执行第二个Action。
到struts-default.xml中找到与redirectionAction对应的一个类,ServletActionRedirectResult
从Api文档中发现找出里面有一个字段叫做actionName,指定我们需要跳转的Action
配置方法如下:
<action name="add" class="com.action.AddAction">
<result name="success" type="redirectAction">
<param name="actionName">show_show</param>
</result>
</action>
参考: http://mikzhang.iteye.com/blog/126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