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为微书架创始人许锡标,此篇文章是探讨SD模式的第二篇,从克莱·舍基的两本书讲起,谈自己对互联网发展的新认识。SD模式就是Share & Discover,各位如果想要就此问题和作者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在新浪微博@许锡标。
最近拿到了《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这本书,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这本书的作者是克莱·舍基(Clay Shirky),3年前他的那本《未来是湿的》(Here Comes Everybody)对我影响很大。《未来是湿的》讲的是社交媒体如何影响我们,我们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把我们组织在一起做一些事情。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的种种限制,基于各种原因,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工具连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也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干巴巴的,是湿乎乎的,互联网是加湿器,未来是湿的。现在这本《认知盈余》讲的是人们该怎样学会更加建设性地利用闲暇时间,不仅仅是消费,还有创造和分享。
对认知盈余的利用使人们得以用更慷慨、更公开、更加社会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任由我们支配的工具,赋予了创造、分享行为发生的可能,数字网络让分享变得廉价,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为潜在的参与者。所以,未来也一定会很“晒(Share)”。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创造和分享变得特别容易。想想我们原来如何把照片分享到Flickr,用数码相机拍完照,回家后打开电脑,把相片从相机导出到电脑上,再一张张上传到Flickr中。如果要对照片进行编辑和增加特效,我们还得安装像PhotoShop这样的软件,还得学会如何使用。现在用Instagram来分享照片,用手机拍完照片后,打开Instagram,选择要分享的照片,选择一种特效,点一下分享,就分享出去了。相比,Instagram确实让分享照片变得更容易高效和廉价,而且还能随时随地。智能手机上的一些照片编辑应用,也不再像PhotoShop那样复杂,当然价格也非常便宜,有的还是免费的。
不仅仅是Instagram,还有很多这样的工具。听到好听的歌,想与朋友分享,用Soundtracking听一下,它就能识别是哪首歌;看到好看的电影,用IntoNow听一下,它就能识别你看的是哪部电影;看到一本好书,想与朋友分享,用微书架扫描一下条形码,它就能识别你看的是哪本书;拍一段视频,在手机编辑一下,就能变成一首MTV,把你的杰作分享到Facebook上给朋友看。未来,用苹果的iTV看电视,看到好看的节目,打开iPhone,现在看的节目视频就会同步到你的手机上,你可以发表评论、给它评分、贴上标签,甚至还能录制30秒的视频分享到微博上。
未来,用微书架看电子书,对故事情节不满,你能对书的故事情节进行重新编排,然后分享给同样在读此书的人;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可以马上与作者交流,并分享你自己的观点。总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使创造、分享行为变得唾手可得,人人都会”晒”。
人人都会”晒”一定能到来,但未必人人都想”晒”。
就如《认知盈余》这里说的那样,想要”晒”的动机才是驱动力,而技术仅仅是一种方法。探讨”晒”的动机,非常困难。每个人的动机都不相同,简单行为的背后是复杂的动机。像维基百科,你可以说人们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是因为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会资本;像用Instagram晒照片,你可以说是因为人们虚荣心,喜欢臭美。各种各样的动机都有,但我想有一种动机是大家共有的,就是希望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SD模式中的Discovery层,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你用微书架来管理、分享你的书,微书架就有可能帮你发现你想看的书,从而节省你的时间和金钱。每年出版的书那么多,而时间是有限的,如何从这么多出版的书中挑选出自己想看的书,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微书架如果能帮我们减少这些时间和精力,那我们就更愿意使用它,用它来晒书。当然,要想做到真的Discovery,还有很多路要走。在这之前,我们一定要”晒”,因为没有”晒”,就没有后来的Discovery。
社交媒体使我们有可能变“湿”。
不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被高估的社交媒体》这篇文章里提醒了我们,未来可能没那么”湿”。原因是,人们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信息,到组织起来从事一些活动,如果该活动有一定危险性,我们或许会不够从容淡定地面对危险,我们的这种”湿乎乎”的关系是“弱纽带”关系,一遇到危险就会树倒猢狲散。然而《认知盈余》这本书,说了一个事实,未来一定很”晒”,就像马化腾说的那样:“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这将是一个鼓励分享、平台崛起的时代”。
我把这称之为”晒时代”,未来一定会很”晒”!
标签:Instagram,书架,模式,照片,未来,分享,社交,我们,SD From: https://blog.51cto.com/u_9688024/615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