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
互联网的组成
- 核心部分:由 网络 和连接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 边缘部分:由连接在网络上的主机构成,也叫做端系统。
-
端系统之间的两种通信方式
- 客户-服务器模式(C/S模式)。客户端请求服务,服务器 提供服务
- 对等连接方式(p2p模式)。不区分 哪一方是提供服务的,和请求服务的,因为在对等连接中每一个主机 既是 客户也是服务器,是一种特殊的客户服务器模式。
-
互联网核心部分:
-
互联网核心部分 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
路由器是实现 分组交换 的关键构建
-
路由器的任务:
(1)转发分组 (2) 交换路由信息
-
-
典型的交换技术:
- 分类
-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到达相邻接点,先存储下来,之后查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 分组交换:当分组(传输前先把报文分割成多个分组)到达相邻节点,先存储下来,之后查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 区别:
- 电路交换:通信之前首先需要建立连接,而且分配独享的传输宽带,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通信之前无序建立连接和分配独享的传输带宽。
-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都是 存储转发 。报文交换,是对整个报文进行存储转发的,而分组交换是,先分组,之后针对分组来进行存储转发。
- 报文交换时延比分组交换时延高。
- 适用:
- 当需要传输大量数据,而且 传输的时间远大于 建立连接的时间, 电路交换效率高
- 发送突发数据,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有利于提高信道利用率。
-
性能指标:
- 速率:数据的传输速率,往往是标称速率或者说是额定速率 而不是实际速率。
- 时延:
-
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发送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计算机网络中 就是 网络适配器,俗称 网卡),与传输的信道长度没有关系。
-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花费的时间。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 。
-
处理时延:主机或者路由器收到分组之后的处理花费的时间,例如 差错检验和查找路由表
-
排队时延:分组进入路由器之后,在输入队列中等待处理,在处理之后,在输出队列中 等待转发。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
带宽: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比特每秒
-
吞吐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的实际数据量。
-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和带宽之积。
- 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时延带宽积为200000比特,代表着第一个比特到达终点之时,发送端已经发送了20000个比特,这20000个比特正在链路上移动,时延带宽积又被当做 以)。
-
RTT:往返时间。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发 到 收到 接收端回复数据的这段时间。
-
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信道有百分之几被利用。并非越高越好,太高引起时延的增加
-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 按照拓朴分类: 星型结构 树形结构 总线型结构 环形结构 网状结构
- 按照范围分类:局域网LAN 城域网MAN 广域网 WAN 补充:个人区域网PAN 互联网Internet
- 按照传输方式分类:有线网络(IEEE802.3) 无线网络:( IEEE802.11 WL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WPAN无线个域网)
- 按照使用者分类:共用网和专用网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OSI: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七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
-
TCP/IP:四层协议网络体系结构:
- 应用层
- 运输层
- 网际层
- 网络接口层
-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
-
应用层: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
运输层: 向两台主机的进程之间提供通信服务。
-
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
数据链路层: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验。
-
物理层: 透明传输比特流,并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尽可能地屏蔽掉这些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
-
-
分层的好处: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 结构上是可以分割开的
- 灵活性好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够促进标准化工作
-
-
计算机通信:实质是计算机进程之间的通信。
-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例如中国的三大运营商
-
互联网现在采用的 是 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 以及三层ISP结构(主干ISP 地区ISP 本地ISP)
-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
-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者格式 ,简单说就是 协议里的各种字段 TCP中的 确认号 序号 等等...)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作出何种相应,简单说就是 协议里的控制字段代表的什么意思 例如TCP 中PSH=1代表让接收端快点读取数据)
-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