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一、会计概念
(一)会计的定义
- 现代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对经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计量的尺度通常有实物计量尺度、劳动计量尺度、时间计量尺度和货币计量尺度等多种。货币计量尺度由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性质所决定,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等特征,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其他计量尺度作为辅助性补充成为会计的基本特征
之一。
会计生产于人们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消耗、生产成果的观察、计量以及记录和比较的需要,会计记录的真实完整、会计计量的准确完整是经济社会对会计的基本要求,是会计的本质特征。
二、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活动及其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作为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具有会计核算
和会计监督
两项基本职能,除此之外还有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
等拓展职能。
(一)会计{% span red,核算%}。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
、计量
、记录
和报告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 span red,最基本的职能%}。
(二)会计{% span red,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特定的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完整性
、合法性
和合理性
进行审查,使之达到预期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目标的功能。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关系
-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提供的各种系统性会计资料,监督就失去了依据。
- 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提供信息的质量。
(四)会计的拓展职能
-
预测经济前景
-
参与经济决策
-
评价经营业绩
三、会计目标
(一)会计目标的概念
- 会计目标,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资料和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达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目的和要求。
-
提供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
-
反映过去经营状况,管理层履职情况
-
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未来的经济决策
(二)会计资料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
- 会计资料,是指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以及进一步进行系统性加工汇总整理形成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结构性表述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
- 会计信息,是指由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构成的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所有者权益变动等内容的财务、会计信息的总称。
- 会计资料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既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使用者又包括外部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概念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及所采用的主要计量单位等所做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
会计假设对于履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要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二、会计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核算应当集中反映某一特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会计主体:企业、企业内部部门、分子公司、企业集团)
补充: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对等,法律主体通常都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都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成为法律主体需要经过法律的授权。
一个法律主体内部可能存在多个会计主体;一个会计主体可能由多个法律主体组成;会计主体可能是法律主体也可能不是法律主体;子公司可以作为法律主体,但分公司不可以作为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企业的资产正常使用,企业的债务合约正常履行,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据以分期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分期通常分为会计年度和中期,会计分期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
.
(四)货币计量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的作用
主要作用:
- 降低企业和外部礼仪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有效约束公司管理层的行为,提供公司治理效率
- 帮助投资者甄别其投资的优劣而进行作出投资决策
- 有利于债权人作出授信决策
- 提高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二)会计信息质量
符合会计法律、会计准则等规定要求的程度,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应用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可靠性
、相关性
、可理解性
、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
、重要性
、谨慎性
和及时性
等。
- 以
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
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内容完整
- 保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还要求
企业会计信息
应当是中立
的、无偏
的,会计职业判断
和会计政策选择
应保持中立
的、无偏立
的。
-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 财务会计信息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 有报表的要在表内合并,并附注说明
-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
根据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
随意
变更 -
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更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有关会计政策变更单情况,要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会计政策: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处理方法。
-
-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实际工作当中,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应其经济实质内容 例如:
企业租入的资产(短期租赁和地址资产租赁除外)
共享单车
,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往往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而租赁期结束时企业享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所以从其经济实质看,企业能够控制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应当将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在负债表中填列使用权资产。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
第五节 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主体: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
内部控制的过程:
生产全过程控制: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控制。
风险控制:②企业风险控制的全过程。包括风险控制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各环节的控制。
信息收集控制:③信息收集、整理、传递与运用的全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有利于合理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管理。
- 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
建立健全并实施内部控制应用实现的目的和要求。
- 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 资产安全完整。
-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二、内部控制要素
(一)内部环境
是指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二)风险评估
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三)控制活动
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和程度之内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手段。
(四)信息与沟通
是指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五)内部监督
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第二章 会计基础
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和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收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资产
- 定义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①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②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例如:使用权资产。
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 确认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 资产的分类和内容
企业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①流动资产具有灵活的周转性,且一年内多次流转。
②非流动资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一年内不轻易发生流转。
(二)负债
- 定义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①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②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③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
- 确认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负债的分类和内容
企业的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
①流动负债为短期负债,流动负债的期限一般为一年以内。
②非流动负债为长期负债,非流动负债的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
(三)所有者权益
- 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备注: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老板权益=出资+增值
- 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
(四)收入
- 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备注:利得,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②输入会导致所有者的权益增加。
③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
-
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价值,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条件主要依赖于
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
(五)费用
- 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损失,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费用必须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中的界定相一致。
②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
③费用是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例如投资者分红,则不视为经济利益的流出。
- 确认条件
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算。
③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六)利润
- 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企业利润的实现与否与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否呈正相关。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①利得和损失若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则会对利润产生影响。
②利得和损失若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则不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例如:其他综合收益)
- 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金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利润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三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是表明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
财务状况等式、基本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
资产
(已有)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来源)
→反映财务状况
反映了某一特定时间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
的依据 -
经营成果等式、、动态会计等式
收入 - 费用 = 利润 →
反映经营成果
在不考虑利得和损失的情况下,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关系、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是
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
补充: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利润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费用)
费用 +资产 (作用)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来源)
(二)交易或者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类型 | 资产A | 资产B | 负债A | 负债B | 所有者权益A | 所有者权益B | 资产总值 |
---|---|---|---|---|---|---|---|
1 | 增加 | 等额减少 | 平衡 | ||||
2 | 增加 | 等额增加 | 增加 | ||||
3 | 增加 | 等额增加 | 增加 | ||||
4 | 减少 | 等额减少 | 减少 | ||||
5 | 减少 | 等额减少 | 减少 | ||||
6 | 增加 | 等额减少 | 平衡 | ||||
7 | 增加 | 等额减少 | 平衡 | ||||
8 | 减少 | 等额增加 | 平衡 | ||||
9 | 增加 | 等额减少 | 平衡 |
左右同增加 → 资产总值 ↑
左右同减少 → 资产总值 ↓
左加右减/左减右加 → 资产总值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