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集训还是比较震撼的。因为 NOIP 期间没啥条理的训练计划和焦急的心理,NOIP 之后我的竞技状态一直不太行,简单的部分分因为想复杂想不出都是常态。后来找教练聊了下天,然后调整了下训练思路和比赛策略,状态才慢慢好起来。感觉这段时间与大家交流还是收获了挺多的虽然自己一直社恐。
回来之后听了会 whk,然后阳了,烧了三天然后好了,但是根本不想学 whk!于是借着阳康养身体的理由润去机房了。NOIP 打完了之后还是能感觉到放松了不少,也有一些之前一直想做但是 NOIP 的时候匆忙扔掉的一些题,稍微整理了一下编成了三个题单,每天随三道做,写完了放到博客的《营业日志》上。本来是日更,后面变成三天一更,现在变成周更了!原因是太摆了,一天三题根本做不完。
不过也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每题的思考时间变长了,也发现自己能够逐渐在长时间的思考中做出一些比较套路的题膨胀了,比如 CF1208H 的根号做法,还有 P5333 的两遍反演究极阴间做法,虽然上面两个题都思考了至少两个小时才想清楚,但还是感觉,自己能在长时间的思考中充分总结自己的思维漏洞。能想出东西来是愉快的,想不出来看看题解,能够发现思考瓶颈,学一些新的技术,也是比较开心的,至少和 NOIP 时候想不出来就自闭的状态相比好多了。同时感觉自己计数也强了不少,之前不太能理解的 CF1707D,现在理解起来也比较自然膨胀了。
然后就扯了这么多,感觉这段时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变化都很大。
然后是正片让我想想我都干了啥。
Day 1 上午好像是非 OI 内容,睡觉。Day 1 下午是 hhz/tyt,听懂了大部分内容,感觉良好。
Day 2 上午以为是 yyl,所以在睡觉,下午突然发现是 djq,亏。看了看线性规划对偶,竟然看懂了,感动。
后面顺序忘了,印象比较深的是 tyy 和 zjk 的选讲因为我没听懂。感觉认识到了 OI 里面的一些极为神秘的部分,两天的主要内容是构造和最优化,主要还是构造,给我的印象就是各种意义不明的模型转化,然后莫名奇妙就做出来了???很神奇,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是差了不少,以后专门找时间练练。其它的课都在睡觉。
比赛前一天 vp 了场 CF Div.2,不会 D,后面发现自己读错题了,原来是个普及题,然后 E 没写完/ll。
然后就比赛了,比赛前好不容易将自己的起床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但是比赛延时了/tuu。
然后就是刮痧大赛,看 T1,看到 \(q|p\) 的时候愣了一下,想了下发现只会 \(\mathcal{O}(na\log b)\),至少有 \(25\)。尝试做了下 AB,发现不会。稍微想了下发现离散之后就是 \(\mathcal{O}(n^2)\) 个块,虽然还是不会 AB,但是会 \(\mathcal{O}(n^2\log b)\) 了,感觉不是很好写,写了个暴力先扔了。
看 T2,发现是构造,先写了个全排列,然后想着状压过 \(n=15\),然后全排列写挂了,调了一会发现看错题了,重新写完之后过了。然后编状压,发现只能做到 \(\mathcal{O}(2^nn^3)\),先写了一发发现过不去/tuu,想了下发现可以用性质少一个 \(n\),但是好麻烦,懒得写。
看 T3,树交互。先做链,发现可以先把询问中最小的和 \(1\) 交换,这样可以确定一个点,这样询问是平方的,不过感觉对权值形态改变比较大,询问权值也比较麻烦,想着换一个做法。然后想到了把 \(n-1\) 和每个权值交换,这样可以根据询问为 \(n-1\) 的点确定位置,换到树上就直接剥叶子,然后写了一下链,但是剥叶子只有 \(8\) 分啊,先看看前面的题。
看 T1,发现暴力有个地方写挂了,把暴力换成了二分,但是根本没有想这题的欲望。继续看 T3,想了一年也没有想到突破平方询问的做法,写了剥叶子。看 T2,发现有个 \(m=1\) 的包,写了,然后看 \(a_{i,j+1}=a_{i,j}+1\) 的包,感觉结构不是很复杂,然后不知道为什么感觉 T2 可能是全场最简单题,然后鸽掉了 T1 平方想这个,想到了乱搞!每次可以找最大的集合,然后一次填两个,剩下的一次填一个。写完过不了样例,感觉省略了一堆细节,懒得想了,直接弃掉。
最后 20min 冲 T1 暴力,没写完,于是全暴力分离场了,可能只有 \(25+24+36=85\) 分。
问了下群友,发现大家都会 T3 \(48\),做法就是我第一个做法,能过 B。有群友 T2 会 B,强大。
回家睡觉,刚躺下就听说开始直播了,继续睡。睡了一会忍不住看了一眼,发现我挂了 \(8\) 分,\(77\),然后问了下发现 \(56\) 就 Ag 了这么离谱的吗。
估分垫底人因为挂分少翻上去了,震撼,被初三学弟吊打了,感觉正常。
稍微反思了一下,发现自己还是积累得太少了。T2 和 T3 的构造和交互都不是我擅长的领域,处理技巧比较少,也没有很快的反应能力。T1 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轮廓线模型(至少对我来说),转而考虑轮廓线进而转化问题我根本没有想到,我只是一上来就用式子刻画了,也没有管这个模型的形式直观(虽然我想了可能也不会)。能够体会到的是,OI 越到高水平,越需要敏锐的直觉和观察力,而不仅仅是套路的堆砌,这也是我所缺少的,也是需要慢慢积累的。
标签:发现,WC,NOIP,T2,然后,T1,感觉,2023,游记 From: https://www.cnblogs.com/yllcm/p/1706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