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智慧园区管理系统,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新模式

智慧园区管理系统,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新模式

时间:2022-12-19 14:56:47浏览次数:48  
标签:人才 保障性 管理系统 改造 住房 租赁 园区

“十四五”期间,重庆渝中区新增市民和青年预计达到40.7万人,净增2.09万人。为缓解大量新市民和年轻人租房难、租不到好房子的问题,渝中区坚持盘活现有房源、打造优秀租赁产品的思路发展保障性租赁房,探索形成了“保障性租赁房+”的发展新模式,走了一条租户收入实惠、企业运营可持续的新路子。

提高住房突出“多”,确保市民租得起、租得好。

制定一个全面合理的计划。广泛动员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工业园区等。,并全面梳理房屋租赁需求和存量。明确将建筑面积70平方米以下、闲置2年以上的公租房保障房管理系统、长租公寓管理系统、资产运营管理系统、智慧公寓宿舍管理系统、智慧酒店管理系统等纳入筹集计划,鼓励企业将闲置的商业办公用房转为租赁住房。共改造房屋2.74万套,建筑面积132.6万平方米,其中社会企业项目3700个,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对上述房屋进行有序改造并投入使用。

盘活存量,有效供应住房。基于建成区和旧城区新建住房数量逐年减少的实际,要着力盘活存量,商用房管理系统、公租房管理系统、廉租房管理系统、园区租赁管理系统、智慧社区管理系统。明确渝中国资经营公司、城市更新公司为全区国有租赁住房建设运营主体,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租赁需求强烈的区域,采取“重资产、中资产”的运营模式,通过集中收购或与第三方合作开发保障性租赁住房。截至目前,已确定项目房源1.1万套,占库存的95%。同时,根据国务院要求,2600套租赁住房由财政资金支持,全部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管理。

合理布局,促进职住平衡。坚持产城融合、人地房联动。筹集的房屋主要分布在“1.4区”,即火车站、商业商务区、工业园区、学区和医院周边。如解放碑区,对从事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人员,选择生活配套完善的闲置商业写字楼,引进成熟的市场经营者,建设50平方米左右的保障性租赁房,距离十字金街核心商圈约1公里,实现住房供需适配。再如,在万科重庆天地,结合轨道5号线化龙桥站即将开通,将上部结构由商业改为出租,新增1400余套优质房源,满足周边软件行业企业年轻人的居住需求。

支持政策突出“准”,确保企业能够参与和运营。

简化审批流程,手续无忧。印发《关于做好保障性租赁房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建立快速审批绿色通道,明确认定流程和“5+3”列表式申报材料。凡申请保障性租赁房项目的,由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规划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一对一服务,对项目进行快速联合会审。存量项目从申请到获得保障性租赁房确权,5个工作日内完成;从项目设计开始到取得施工许可,20个工作日内完成。

开展优惠支持,温暖市场主体的心。充分发挥重庆中西部金融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的优势,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运用金融工具扩大和撬动更多资金用于保障性租赁房建设。例如,区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榆中支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国有平台公司和市场主体共同投资,以低于贷款基准利率近10%的利率获得80亿元授信额度,专项用于保障性租赁房建设,有效解决了资金困难问题。同时,利用好生活用税减免、装修改造奖补、民用水电气价格执行等各项优惠政策,累计投入中央奖补资金1.64亿元,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闲置房屋。

规范监管,让租房者和租房者都放心。建立保障性租赁房监管服务平台,加强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监管,通过三室一网推进保障性租赁房、公共租赁房、市场租赁房监管。根据规定,加强对非住宅存量房改造的管理,禁止违规改造或擅自改造。大力开展保障性租赁房秩序专项治理,严惩“AG低租、短租短付、虚假信息”等8种违法行为,实行租赁纠纷“部门+街道+社区”三级调解机制。2021年,全区16个项目房源入库精准管理,动态抽查企业171家。房屋租赁市场投诉量同比下降75.72%。

配套服务突出且“齐全”,确保租金提升,体验良好

完善公共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保障性租赁房周边公共服务设施,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5亿元,支持5个保障性租赁房项目实施周边管网改造、化粪池迁移、路面改造绿化、安装电梯等改造项目。例如,中山四路83号公寓建设了“劳动者港湾”和“于越学校”,不仅为租户和周边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还为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公共服务人群提供休息场所,有效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丰富服务类型,满足年轻人多样化需求。充分考虑年轻人工作忙、朋友多的特点,制定保障性租赁房配套服务标准,在满足租户入住条件的基础上,提供家政、快递、代收代送等个性化增值服务。同时设置公共区域,增加文体活动、会客等服务功能。比如为年轻人提供青年美食俱乐部、青年健身俱乐部、青年休闲俱乐部、青年文学俱乐部、青年艺术俱乐部等多样化场景,满足新市民和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加强智慧赋能,提升智慧租房体验。鼓励市场主体按照既有非居住建筑住宅改造技术标准,对保障性租赁房进行智能化改造,安装智能监控、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智能水表、架空抛物监控等。在主要的旅行通道中。租客可依托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实现看房、签约、交租、维修、退租等全生命周期在线服务,提高租房便利性和满意度。

发展模式突出“新”,保证城市的品质和能级。

实施“保障性租赁房+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面貌更新。坚持把发展保障性租赁房与城市有机更新充分结合起来,着力改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让老城区迎来“逆生长”,变城市“灰色空间”为网络名人的“打卡地”。例如,在建设中山四路83公寓时,围绕“一定要与最美的中山四路融为一体”的理念,在不破坏街巷传统格局和肌理的基础上,对4100平方米的旧公房进行织补式的修缮更新,保留了榆中“母城”特有的空间格局和肌理,使其旧貌换新颜,提升邻里品质,保留城市记忆,同时也为周边年轻人提供了。

实施“保障性租赁房+人才安居”,促进人才创新。统筹发展保障性租赁房、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公寓,出台《渝中区人才公寓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准入退出规定,精准筛选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租赁补贴,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服务,帮助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如支持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后人才公寓、大坪区人才公寓等4个项目、900余套房源享受保障性租赁房优惠政策,纳入规范管理,满足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阶段性使用需求。

实施“保障性租赁房+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振兴。基于榆中不能“横向摊大排档”,只能“纵向提质”的现实,应以盘活老旧小区、发展保障性租赁房为抓手,因地制宜,促进产业、企业、人才集群集聚发展。例如,张家花园项目改造了3个老旧小区、166套出租房,重塑了社区业态,促进了城市文化、居住格局、房屋租赁、休闲娱乐的融合,为相邻的渝中创意产业园的就业创业人群提供了便捷、优质、低价的出租房,带动社区年综合收入超过2.2亿元。

标签:人才,保障性,管理系统,改造,住房,租赁,园区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iuchaobaidu/p/1699213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