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结构化思维:轻松解决一句话需求

结构化思维:轻松解决一句话需求

时间:2022-12-13 00:22:22浏览次数:71  
标签:思维 结构化 输出 处理 轻松 思考 输入 模拟器

当领导抛出“一句话需求”时,你的状态是如何?是懵逼还是奔溃?还是有很多需要问的但却不知如何问起?本文破攻“一句话需求”,用结构化思维拆解需求,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获取自己所需的关键信息。

有时候领导会说“我们需要做一个xxx的功能,预计下个月上线”,当接到需求的那一刻,是懵逼?是崩溃?亦或是仍想继续深问很多内容但奈何领导赶着去开会,没时间解答?但是如果当掌握了结构化思维,哪些该问、哪些不该问或者是不该现在问,就非常清楚,也能够迅速判断在领导只留给你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获取你想要的关键信息。

本次记录的是自己接到“一句话需求”时,如何做好拆解,从而总结结构化思维该如何不断提升。

 

一、一句话需求的3步思考过程

上个月接了一个背景比较“简单”的需求:要在官网上支持模拟器的功能。虽然对于为什么要做有大概的了解,但是其余的一概不知,都需要理清思路后再去详细问业务方。以下以该需求为案例,分析思考过程。

 

第1步:思考顶层设计

对于像背景模糊、0到1的项目,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先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分为3段论:背景、目标、关键解决方案。通俗来说就是这件事情为什么要做(why)、如何评估是否能做好(what)、如何做(how),也是黄金圈法则演绎出来的一种模型。

  • 背景:遇到什么什么问题,本质上是描述客观事实。如果问题不存在、或者问题不是很疼,整个项目就没必要做、或是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提这么高优先级去做。
  • 目标:要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评估项目成果的关键一步。在做项目的初期,就要想清楚该看什么指标、锚定的指标是什么,这对后续做好埋点上报、数据报表、效果评估起着决定性作用。除了第一目标,还要思考辅助目标、过程指标。
  • 关键解决方案: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这个目标,最需要做的几件事。注意是“最”,因为从0到1,往往是要遵循“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思路,因此MVP版本务必要是精简的。

【案例拆解】

对于“官网上支持模拟器的功能”,在接到一句话需求时,应该想清楚背景、目标、关键方案。

背景:

① 承接关键词投放来的流量:由于买了「模拟器」关键词,因此官网上需要有内容来承接通过关键词来的流量(这点在下面讲解机会成本);

② 引流效果好:调研过市场竞品的benchmark,有模拟器功能的官网流量会增长4倍;且该关键词的点击率明显高于其他买量关键词;

③ 利于留存和转化:从体验上来说,让用户来官网之后「有东西能玩」,从而增加停留时长,进而到转化。从数据上来说,鉴于APP内有模拟器功能,参考数据发现使用模拟器后的渗透率和转化率高于未使用的2倍以上。

目标:核心目标肯定是为了解决问题去的,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官网的流量不足且停留时长低。因此将「提升访问用户数至」作为核心指标是OK的;但是将「提升停留时长」作为核心指标,可能到后期便会有些「虚荣」,因此结果指标围绕商业价值,最终定的是「提升访问用户数、提升注册率」。而将「停留时长、3日留存、网站权重」作为过程指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前是MVP版本,但是也需要考虑长期指标,始终围绕最顶层的指标去做功。

关键解决方案:MVP版本时,核心最需要做的就是将核心功能推上线,并且完善从「官网到模拟器」的体验链路,让用户能顺利找到并用起来。

 

第2步:评估关键方案

在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及希望做到什么程度后,需要再多想一步:为什么是这件事?即它的必要性在哪里。有三种评估必要性的方法:

  1. 评估ROI:分析投入产出比,看这件事值不值得干。第一步是找出主要的投入产出;第二步是拆解计算公式,可参考同行业的拆解方式;第三步是计算一个单元的ROI,一个单元是指最小单位的ROI,如平均每个用户的ROI=交易收入*交易频次/单个投入成本。
  2. 评估机会成本:根据当前已有资源,评估「如果做别的事情会怎么样」。常见的稀缺资源包括:团队资源(产研,设计);成本预算(投放、营销成本);物理空间(仓储、物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这是自己的项目/需求,就一定觉得非做不可;心法上要从单个视角上升到全局视角,站在公司的角度去看待资源投入和项目产出。
  3. 评估机会窗口:心法是要从内部视角上升到外部视角,评估该项目现在不做,是否会错过当前市场的特别窗口期,如流量窗口期(红利)、政策窗口期、营销窗口期。

【案例拆解】

跳出作为「模拟器」需求的负责人视角,上升到公司和外部视角,去评估当前是否要做这件事,如果真的要做,资源明确的情况下该做到什么程度。

  • 评估ROI:MVP版本主要的投入是人力资源,即分别拆解研发资源和设计资源,再根据大概薪资计算成本(也可以不用这么细),产出即MVP能带来多少新增访问用户数和新增注册数,便可知道单用户的CAC。
  • 评估机会成本:由于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官网流量少,来了的流量留不下来的情况,加上之前多轮尝试发现「模拟器」的关键词点击量高于其他关键词、拥有模拟器的网站自然流量增长较快,因此在目前没有更好的破局点情况下,快速支持模拟器功能是最好的尝试。
  • 评估机会窗口:从外部来看,公司主要的几家竞品均已在支持模拟器功能,为更好抢占流量,增加竞争优势,需要加快模拟器功能支持的节奏。

 

第3步:拆解详细计划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拆得这么细,要根据项目大小、复用频率等情况,判断拆不拆。如果确定要拆解,拆到什么地步需要看项目在哪些点上特别敏感。

  • 时间敏感:对deadline特别敏感,不能接受延期;
  • 人力敏感:研发、设计资源吃紧;
  • 风险敏感:项目是否有风险,需要精细化管理,避免失败;

根据以上点,个人经验通常是时间和风险会比较敏感,那需要做的便是拆模块、拆责任人、拆排期。以上3种拆法均在之前的文章「增长产品的3个必备思维:回报后置、精细化、破局」中提及,也是属于培养精细化思维的一种方式。

以上便是在接收到领导的「一句话需求」后,会做的结构化思考。在做完这些后,哪些是明确的、哪些是模糊的需要进一步确定的,便一目了然。

 

二、如何培养结构化思维

培养结构化思维的过程,是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因为在「分析问题—找准解法—提升处理效率」这个循环过程中,结构化思维仅仅只是一种框架,而如何合理将不同模型套用在这个框架里,形成有效的123步,是需要通过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输出能力来锻炼的,长此以往,才能在即使没有太多信息的需求/项目面前,游刃有余。

培养结构化思维,大抵离不开「输入–处理–输出」的锻炼,如下图:

 

1. 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在提及信息处理能力时,已经是到达「处理」这第二步了。这里虽然不展开说「输入」部分,但仍想提及这两者的关系。

输入是处理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处理是输入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都知道一个浅道理是:没有输入,处理什么?因此输入的多与少,会影响处理的效率。当输入的少,大脑里积累的可复用、可总结、可沉淀的经历不足,因此处理起来,虽然可能会很快,但不高效;因为时间一久、遇到的问题一复杂,由于储备不足,不能快速提炼出处理当下问题所需的方法论或模型,便就低效了。

因此让自己成长的第一方式,是需要多输入,有很多方式:被动听讲(各种课程/文章)、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复盘推演(举一反三、自我复盘)。「不充分」是指,有了输入,但不一定都能够处理并输出。之前听执中学长说过一句话:时刻保持「用时方恨少」的状态。也是这样的道理:处理和输出倒逼输入。输入谁都很容易去培养,但是处理是需要刻意练习甚至强迫自己去做,这是真正在思考的过程。

当每天输入各种各样的内容,当大量信息进入大脑,由于每个人的处理信息的模型不同,导致在阅读同一篇文章、一份业务数据的时候,分析的结论和思考的方式完全不同。有这么几个工作中的场景,可以辅助锻炼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第一种训练的模型是「工具清单」,这是一种抽象程度低、迁移性低、落地程度高的模型。

应用场景很广,比较适合新人或者是新事物刚接触的总结归纳。通常是:在明确每一步骤如何做且全流程走完一遍之后,自行总结成工具清单,其实就是整理别人解决问题的执行范式,因地制宜,更好地为自己所用。当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时,便可复用工具清单。这是一份很实际、很明确的「小抄」。

第二种训练的模型是「方法模型」。比工具清单更上一层,抽象程度和迁移性中等,类似于方法论,思考框架,除了能处理特定问题,还能处理相似但不一定同领域的场景。

如黄金圈法则、IPO模型。训练的场景通常是一个大项目结束后,进行复盘,比如总结下来的增长策略、用户图谱、数据分析框架等,就是可复用的产物。从这里开始,便可打通输入的各个渠道,尝试总结各种方法模型,注意不一定是要本领域(如产品经理领域),还可以是其他领域,如经济历史,虽然各自有各自的方法模型,但是无妨,先总结,后续总会打通任督二脉、融会贯通。

第三种训练的模型是「本质思考」,上面提到的不同领域方法模型的融会贯通,离不开本质思考。

这是一种抽象程度和迁移性都很高的模型,但是可落地程度视不同人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不同。通用的场景是方案拿不准需要进行自我博弈时,赶紧逼迫自己用「5WHY」不断追问不断思考,得到的产物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公式。高度浓缩的背后是集合各领域知识或经历的沉淀,再反哺到各行各业的场景,如二八法则。

 

2. 提升输出与坚持能力

上文提及处理和输出密不可分。可是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人无法提升「处理」能力,原因在于无法「坚持输出」。为何是要「坚持」,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么?确实很难。

从心理来看,我们需要培养以下心智:

避免沉浸在自我努力感觉良好的状态,要提升产出作品的意识。比如一直在看书,也一定要定期输出,文章也好、平时与同事好友分享也好,实践也好;比如一直在学书法,要避免沉浸在临摹描写的自我陶醉里,就算描100遍,也不如脱离稿子,用所得先写一遍完整的。

因此要避免疯狂输入,天天看书,但是却不见输出,不对外产生价值的假象心智。本质上也是避免「避难趋易」的惯性心态,可以从一开始输出一小部分,尽管存在不完美,但是只要持续打磨,就会让输出的高度和深度越来越丰富。

从能力来看,输出也有多种方式,不局限于任何一种,也不必在一开始在乎外界的标准(如你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没有别人好、自己的作品没有别人有营养),先培养坚持输出的习惯。

第一种是分享他人。

不局限于任何输入和处理的内容,都可以分享。这是练习和打磨输出内容最方便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会体会到「尴尬和艰辛」。「尴尬」或许是在与别人分享或开分享会时,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接住他人抛过来的点,又或者是自己对于某分享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急于求成地分享而导致无法自圆其说。那尴尬之后的下一阶段,便是「艰辛」,也就是所谓的「输出倒逼输入」,正式因为要写好/讲好一个话题,倒逼自己查阅许多资料,反复推敲逻辑结构是否合理,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又多了一层结构化的思考。只有先行输出一步,不必时刻都要求自己是准备完美,才能在增加串联起各种知识/内容的机会。

第二种是交流辩论。

比第一种更高一层,在与他人辩证讨论,进入更深层次的探讨,他人思维里也有一些能够弥补自身思维不足的地方,不断提升自我博弈的意识。

第三种是立即实践,直接改造自己的工作。可能在真实的场景中,有些场景受限于各种因素,很难去真的落实自己新得的方法论或者工具清单,但是可以在策划初期阶段、或者复盘时,再多做一步:按照自己的来思考「如果是按照我想的来做,可以是怎么做」,有空可与对标对象探讨,自己方法论的优缺点,加以改进。虽说不能直接改造自己的工作,但是可给下一次相似项目提供多些「谈判」的空间。

标签:思维,结构化,输出,处理,轻松,思考,输入,模拟器
From: https://www.cnblogs.com/IT-Evan/p/1685215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