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图解TCP/IP》 阅读笔记 (第四章 4.1、4.2、4.3)

《图解TCP/IP》 阅读笔记 (第四章 4.1、4.2、4.3)

时间:2022-12-04 22:55:23浏览次数:44  
标签:4.1 4.3 4.2 IP IP地址 网络 地址 网络地址 主机

第4章 IP协议

4.1 IP即网络协议

网络层主要由IP和ICMP协议组成。本章详谈IP协议。

IP协议就相当于OSI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实现的是点到点通信(要和传输层的端到端通信区分开)。为了应对不同种类的数据链路层的包传递。

此处点可以引申为节点,包括主机和路由器两类,只有IP地址而没有路由控制能力的是主机。

在如今的这个世界,明白为什么要有网络层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依靠直连传输数据的数据链路层,完成每日上网冲浪的需求。

4.2 IP基础知识

IP主要分为三个模块:IP寻址、路由、IP分包与组包

IP地址相当于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

必须得有,没有就找不到,更不用谈传递信息了。

而路由控制的作用就是帮助数据包找到抵达目标地址的通路,能否到达取决于路由是否可靠。

每两个节点之间的一次传输叫做一“跳”,在当前路由决定下一跳的路径。

即使数据包一开始并不知道整体的传输路径也没关系,可以通过极为偶然(Ad Hoc)的方式,即每到达一次路由器,就询问一下下一跳的目标。

路由器如何决定下一跳的目标呢?依靠路由控制表,该表记录了到达哪个网络,需要转发至哪个路由器。

上一节中提到,数据链路层的种类不同,其实不同数据链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各自最大传输单位(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不同。以太网中,MTU = 1500字节(FDDI中则为4352字节,ATM则为9180字节)。

如果数据量超过MTU,IP层就会进行分片处理:将较大的IP包分割成为多个较小的IP包。按照源地址发送的长度接收数据包,就可以忽略数据包在途中各个数据链路上的MTU。以这种方式抽象化数据链路层,就达到了黑盒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IP属于面向无连接型,就是说不需要先与要通信的节点建立连接。要这么做的原因,在于简化和提速。需要有连接时,委托上一层提供服务就好(例如TCP)。

4.3 IP地址的基础知识

IP地址(IPv4)的定义很简单,一个长达32的二进制序列,为了便于人类记忆,每八个设置为一组,共四组,再转化为十进制数。

理论上,把所有位都用上,一共可以满足约43亿台主机连网(实际上不会有那么多同时在线,也不会真的把32位全部用上)。

在实际使用中,主要就是网络标识(网络地址)和主机标识(主机地址)。相同段内的主机必须拥有相同的网络地址,而每个主机的主机地址必不相同。通过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使得IP地址具有了唯一性。

如何区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现在通常使用网络掩码(网络前缀)来加以区分,有时也以分类进行区别。

什么叫分类?以往IP地址主要有四种分类。既然目前多以网络掩码来区分,那么分类的部分参见下图就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要注意的一点是,主机地址不可以全部为零或者全部为一。因为, 全部为零的主机地址只有在对应的网络地址或者IP地址不可获知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而全部为1的主机地址通常作为广播地址。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广播地址?就是指主机地址的部分全部为1,就意味着要通信的方式为广播。

广播分为本地广播和直接广播两种。本地广播顾名思义,只会通过当前局域网内的数据链路传播到其他主机,而不会通过任何连向其余网络的路由器。

而直接广播的意思就是在不同网络之间的一种广播形式。例如网络地址为192.168.0.0/24的主机向192.168.1.255/24的目标地址发送IP包,所有192.168.1.1192.168.1.254的主机都可以收到这个包。

还有一种发送信息的方式叫做多播。例如在多媒体业务中,需要进行1对N的电话会议,那么就有必要进行多播,多播的含义指:将包发送给特定组内的所有主机。

多播可以穿透路由器,比广播指向性更强,省去了判断是否要接收的一步。

多播使用D类地址,剩余的28为可以成为多播的组编号。组编号中有一些固定的使用,在此就不赘述了。

刚刚讲了如何通过分类区分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处理,就是如何通过子网掩码来区分。用这种方式分类会更加细。子网掩码中,对应IP网络地址的部分全部为1,对应主机地址的部分则全部为0,一个IP不在受限于类别,而是可以通过子网掩码,自由的定位自己的网络地址长度。当然,子网掩码必须是IP地址兽尾开始连续的“1”。


———————————————————————————————————————
此处为分割线。

上次写到子网掩码的部分,咱们继续。

CIDR与VLSM,看这个东西之前我是不知道这俩名词的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无类型域间选路),这种划分网络的方法与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可以不受IP地址分类的限制自由分配。

根据CIDR,连续多个同类地址就可以划分到一个网络里,例如下面两种情况:

我感觉就是挑那些网络地址中有较长重复内容的网络,合并成一个大网络。这样分配时,就不用顾忌该类网络不够用的情况了。

在CIDR应用初期,固定长度的子网掩码机制使得难以架构一个高效的网络结构。于是产生了一种可以随机修改组织内各个部门的子网掩码长度的机制——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这种方式依赖RIP2和OSPF两种技术。

CIDR和VLSM两种技术的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Pv4地址不够的情况,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还是诞生了IPv6。

之后要介绍的内容是全局IP和私有IP。

如果一个网络内,并非所有设备时时刻刻都会连入网络,所以可以考虑给每个在线设备动态分配IP地址。

在以上这个范围内的IP地址都属于私有IP,在此之外的IP地址则称为全局地址。

例如在学校内,就可以给每个连入学校局域网的设备分配动态IP地址。此时,如果要与全局IP的设备进行通信,则需要通过NAT技术进行转换。

自从IPv6诞生后,由于该技术仍没有得到普及,IPv4 + NAT技术的结合正在被人类努力使用。

之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全局地址应该由谁决定。世界范围内,ICANN管理全局IP地址的分配,而在日本则是一个名叫JPNIC的机构进行管理。另外,在中国则是CNNIC。NIC意味这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标签:4.1,4.3,4.2,IP,IP地址,网络,地址,网络地址,主机
From: https://www.cnblogs.com/farewellyi/p/1695111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