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业务相关,这几年接触BI较多,借此浅聊下我对BI工具以及市场的看法,原创禁止转载。
1、BI并不玄乎,本质就是实现简单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工具
很多人觉得BI玄乎,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BI厂家给造的名词太多了,敏捷BI、智能BI、自助式BI等...
同时,BI翻译过来的商业智能,看起来每个字都懂,但其实真问你是啥,没几个人说的清楚。加上BI又常跟大数据、数据中台、数据分析组合在一起聊,让人更难理解、分清BI是用来干嘛的?
要一句话跟外行人解释清楚,估计只能用“高级版Excel”来粗暴解释。
但其实看本质,BI对个人来说就是个数据分析工具,通过制作可视化图表来实现storytelling。只不过国内BI很依赖项目实施,所以倒逼国内的BI更像是一套企业端到端的数据解决方案,而不是工具本身,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BI是工具、有的人又说是解决方案的原因。
但总归来说,BI就是通过数据分析来帮企业了解企业的情况,辅助企业做好决策,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和Excel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一样,因为事情还是一样的事情,只是环境变了,需要应用更高效的方式和工具罢了。
2、BI在国外大行其道,但为什么在国内却很难广泛用起来?
1)BI的使用思维方式与国人的数据思维方式相悖,“给满山跑的野人卖西服”是很有挑战的
“给满山跑的野人卖西服”是在陈果老师的文章里学到的,在这引用下,真心觉得比喻的很恰当。
BI的思维方式:是业务人员基于已有的业务问题,先做业务假设,再对IT人员已经处理过的结构化数据去做数据分析验证,整个过程中对使用者的思维要求高,强调的是“探索式”
国人数据思维方式:中国上至老板下至基层管理,都习惯看固定的报表/图表,业务指标也都是定死的,整个分析过程强调的是“结果导向式”
相悖的两种思维方式,注定导致在给市场做BI教育的初期是条艰难的路。毕竟业务人员的数据思维方式要是没更改过来,就不会去主动操作,他们还是会更喜欢从报表门户上把报表下载下来,然后用EXCEL去做各种处理和分析,因为这样已经足够应付工作了。那么,面向业务人员的BI工具必然只能被闲置着,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结归纳一下,BI高要求的使用和思维门槛和欠缺操作能力及思维固化的业务人员间的落差,是导致国内BI无法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国内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都没做清楚,数据基建差限制BI发展
国内企业的数据建设之差真的难以想象,我认识的一家国企的IT部门,前年才打算开始做信息化建设(疫情一拖,估计现在还是规划中...)
在国内企业这种数据环境下,BI无法发展起来是显而易见,毕竟BI是一个对已预处理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可视化展现的工具,连数据都没有,何谈预处理,何谈数据分析、展现?
就目前而言,用BI用的比较好的都是本身企业/行业自带“数字”基因且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高的,例如金融、互联网、零售、医药等。
3)有意上BI的企业,缺少行业标杆案例,暂时没有看到BI带来的明显价值,不敢投入过多
企业看重投入产出比,上一套BI少至几w,高至几十万,撇开这两年疫情行情差的原因,就单从目前企业使用BI的情况来看,BI的必要性也是远低于预期的。
当然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普及深入和探索性需求的不断增加,BI软件还是有机会,反正我个人是看好的,只不过这条路不好走,需要BI厂家做好市场普及和教育。
4)比起买BI产品,部分企业认为多投人力更能直接看到效果,更省钱
国外BI能用起来,有部分原因是企业养不起一支专门为业务人员取数的IT团队,因此只能自力更生,用BI就可以只雇1-2个IT整数,剩下让业务人员自行分析即可,成本管控倒逼企业必须上BI,这样BI自然有了市场能发展起来。
而国内的人力便宜,多雇几个表哥表姐也多花不了几个钱,但做出来的报表是肉眼可见变多。从大多数老板的角度看,这样是最能直接看见成效的,BI的项目实施周期长,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看出效果,比起这个时间成本还是直接堆人更实在。
所以如果你是IT经理想上BI,最先搞定的不是工具选型,而是先要跟你的老板讲清BI价值,并且建议选择轻型BI,在某个数字化程度较好的部门(一般是财务)开展起来,立标杆,先让老板看到效果,肯定价值后,再由点及面在其他部门展开。
最后,如果大家想体验一下BI工具,留个我常用的给大家。回复【BI】即可获取!
标签:数据分析,思维,企业,BI,Tableau,上天,业务人员,工具,PowerBI From: https://blog.51cto.com/u_15877480/589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