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智能育种的最大因素无疑仍是成本。
现代育种真的已经能动辄几百上千群体测序来进行辅助育种了吗?实际育种中恐怕芯片测序的钱都舍不得花,成本如何降低?
水稻已组装或重测序近万份骨干系材料,如何有效利用到育种?每年品比、区试积累的大量数据如何积累、规范并辅助育种?
未测序材料及后续无数后代材料,单样几十上百元的成本仍然高!硬件依赖:什么时候能降到20以下,甚至10以下,智能育种时代马上到来。
依赖建库或填补策略:
-
固相芯片
-
靶向多重PCR液相捕获
-
简化基因组
-
低深度测序LcWGS:亲本高深度测序,后代低覆盖度(1x or 4-5x),imputation。缺陷的硬件+搭配优异的算法或许是短时的出路。
配组材料所属群体结构清晰,系谱清晰,遗传组成及bin window清晰
从这里开始,分两种情况:
一是精选前景。根据已克隆基因和功能位点选择优异等位基因。
二是海选。利用GS估计标记效应和GEBV。GS要结合育种目标综合多个性状。
二者结合选择后代。
其他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功能位点未知)的作物:直接从传统育种到智能?绕过MAS
标签:GS,材料,测序,智能,胡思乱想,育种,位点 From: https://www.cnblogs.com/jessepeng/p/1662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