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内核中,NAND闪存的坏块管理是通过以下几个关键的机制实现的:
1. 坏块标记(Bad Block Marking)
NAND闪存是一种块级存储设备,闪存中的一些块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读取或写入。为防止操作系统尝试使用这些坏块,Linux内核会对坏块进行标记。坏块通常是在NAND闪存的出厂阶段通过特定的测试被标记,也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坏块管理机制”动态检测和标记。
这些坏块的标记通常存储在NAND的特定区域(例如备用区域)中。当内核检测到一个坏块时,它会将其标记为坏块,并且不再使用该块。
2. 坏块管理流程
- 初始化时扫描坏块: 在NAND设备初始化时,内核会扫描存储介质中的所有块,检查每个块的健康状态。如果块有坏块标记或无法读写,内核会将该块标记为坏块,并在内核中保存这个信息。
- 运行时管理: 在使用过程中,内核会定期检查NAND的块状态。一旦发现新的坏块(例如写入失败或无法读取的块),系统会将其标记为坏块并从可用块池中移除,以防止后续操作使用它。
这些操作通常由存储驱动程序(如MTD驱动)处理。
3. 坏块标记存储方式
- 备用区域(Spare Area): 每个NAND块中通常会包含一个备用区域,用于存储块的状态信息,包括坏块标记。备用区中的特定位置会保存坏块标记,一旦检测到坏块,标记会被写入此区域。
- 坏块表: 在一些系统中,还会使用一个坏块表来记录哪些块被标记为坏块。这张表可以存储在NAND闪存的其他位置,或由操作系统维护。
4. 块映射(Block Mapping)
- 逻辑块到物理块的映射: 由于NAND闪存块是有限的,且存在坏块,Linux内核会使用“坏块管理机制”来映射逻辑块到物理块。当内核遇到坏块时,它会将坏块从块映射中移除,并将新的有效块映射到逻辑地址。
- 垃圾回收与坏块迁移: 在进行垃圾回收和擦除操作时,内核会确保坏块不被再次使用。如果某个块变得不可用,内核会通过块迁移(将数据从坏块迁移到其他块)来保证数据不丢失。
5. MTD子系统与NAND驱动
Linux内核中的MTD(Memory Technology Device)子系统提供了一种抽象层,用于支持不同类型的闪存设备,包括NAND闪存。MTD驱动程序负责与硬件交互,管理坏块、擦除块、读写操作等。特别是,MTD驱动程序负责管理坏块标记和块映射的工作。
在MTD子系统中,有一些函数和工具专门用于坏块管理,例如:
mtd->block_isbad()
:检查某个块是否坏。mtd->block_markbad()
:将某个块标记为坏块。mtd->erase()
:擦除块,并处理坏块。
6. 硬件错误恢复
- ECC(错误校验与纠正): 为了降低读取过程中发生错误的风险,NAND闪存会使用错误校验和纠正(ECC)机制。即使某些位发生错误,ECC也能在读取过程中修正这些错误。然而,如果错误超出了ECC能够修正的范围(通常是当块中有多个坏位时),则该块会被标记为坏块。
- 擦除与重写策略: 为了避免因写入过多而导致的块损坏,Linux内核会通过合理的擦除和写入策略来延长NAND的使用寿命。例如,采用磨损平衡技术(Wear leveling),使得所有块的写入次数尽量均衡。
7. 坏块管理中的挑战
- 磨损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NAND闪存的不同块可能会有不同的写入次数,导致部分块出现过早的损坏。磨损平衡是为了均匀分布写入负载,减少部分块过早失效的风险。
- 坏块检测: 通过读取和写入操作检测坏块可能会带来性能开销,特别是在大量块的扫描和检测时。为此,Linux内核尽量避免频繁的坏块检测。
总结
Linux内核中NAND闪存的坏块管理通过在初始化时标记坏块、运行时动态管理坏块、使用备用区域存储坏块信息、以及通过块映射确保坏块不被重用等手段实现。MTD子系统提供了相关的API来支持坏块的检测、标记和管理。通过这些机制,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坏块对数据完整性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标签:闪存,标记,写入,NAND,nand,内核,linux,坏块 From: https://blog.csdn.net/kuixiang_yin/article/details/14380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