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查看CPU状态
top 或 htop:实时显示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包括CPU使用率、负载等。
htop比top更直观,因为它提供了彩色的UI和鼠标支持,但需要先安装。
top命令是一个强大的系统监视工具,它可以实时显示系统中各个进程的资源占用状况,包括CPU使用率、内存使用情况、运行时间等。
运行top命令时,将显示以下几部分信息:
① 系统运行时间、负载平均值、任务状态、CPU状态
屏幕顶部显示了系统运行时间、最近1分钟、5分钟和15分钟的负载平均值、正在运行的任务数、僵尸进程数以及CPU使用情况的概述。
② 内存使用情况
紧接着CPU信息下方,显示了物理内存(Mem)和交换内存(Swap)的使用情况,包括总量、已用、空闲、缓冲和缓存等。
③ PID列表和详细信息
接下来的部分列出了当前活动进程的信息,每一行代表一个进程,包括:
PID(进程ID)、USER(进程的拥有者)、PR(优先级)、NI(nice值,决定了进程的优先级调整)、VIRT(虚拟内存大小,即进程映射的虚拟地址空间的大小)、RES(实际内存大小,即进程实际占用的物理内存大小)、SHR(共享内存大小,即进程与其他进程共享的内存大小)、%CPU(该进程占用的CPU百分比)、%MEM(CPU和内存使用百分比)、TIME+(累计CPU时间)和COMMAND(进程命令,即启动该进程时的命令)。
分析方法
CPU使用率:观察%CPU列,找出占用CPU最高的进程,这有助于发现系统瓶颈。
内存使用情况:通过%MEM列和RES列,可以查看哪些进程占用了大量内存,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空闲内存。
任务状态:注意load average,如果平均负载持续高于处理器数量,可能表明系统过载。
mpstat:显示CPU的使用统计信息,需要安装sysstat包。
安装sysstat包命令:
sudo apt install sysstat
使用:
# 1表示每秒刷新一次,5表示持续5秒
mpstat 1 5
lscpu:显示关于处理器架构的详细信息,包括CPU的数量、型号、核心数等。
二 查看内存(DDR)状态
free -h:显示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包括总内存、已用内存、空闲内存等。
free -h 用于显示系统中内存的使用情况,包括物理内存(RAM)和虚拟内存(swap)。-h 参数使得输出结果以人类易读的格式显示,即使用GB、MB、KB等单位而非原始的字节数。
运行 free -h 命令时,输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总计内存 (total):系统中总的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容量。
②使用内存 (used):当前已被应用程序或其他系统进程占用的内存。
③空闲内存 (free):当前未被任何进程使用的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
④共享内存 (shared):多个进程间共享的内存区域大小。
⑤缓存内存 (buffers):操作系统用于缓存文件系统元数据的内存。
⑥缓存和缓存区 (cached):操作系统用于缓存文件系统数据的内存。
⑦可用内存 (available):在Linux内核版本3.14及以上版本中,available字段显示的是系统可以立即分配给新应用程序的内存量,它综合考虑了空闲、缓存和交换空间。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Mem: 7.7G 551M 1.5G 0B 5.7G 2.2G
Swap: 1.0G 0B 1.0G
在这个例子中,Mem 表示物理内存的情况:total 显示了系统总共有7.7GB的物理内存。used 显示了当前有551MB的内存正在被使用。free 显示了有1.5GB的物理内存是空闲的。buff/cache 显示了有5.7GB的内存被用作缓存和缓冲区,这部分内存可以迅速释放供其他进程使用。available 显示了有2.2GB的内存是可立即分配给新进程的。Swap 表示虚拟内存的情况:total 显示了系统有1GB的虚拟内存。used 显示了目前没有使用虚拟内存。free 显示了虚拟内存中有1GB是空闲的。
通过分析 free -h 的输出,可以了解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优化内存使用,或者增加硬件资源以提升系统性能。
vmstat:显示虚拟内存的统计信息,需要定期刷新查看。
# 1表示每秒刷新一次
vmstat 1
cat /proc/meminfo:直接读取系统内存信息的文件,提供详细的内存使用情况。
top 或 htop:同样可以用来查看内存使用情况,包括缓存、交换分区等。
通过上述命令,可以全面了解Ubuntu系统中CPU和DDR的使用状态。
如果需要监控这些信息,可以定期运行这些命令,或者使用如gnome-system-monitor这样的图形界面工具。
至此,本文分享的内容就结束啦。
标签:缓存,DDR,使用,内存,Ubuntu,进程,CPU,虚拟内存 From: https://blog.csdn.net/wss794/article/details/14367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