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System V进程通信
System V是一个单独设计的内核模块;
这套标准的设计不符合Linux下一切皆文件的思想,尽管隶属于文件部分,但是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并且shmid与文件描述符之间的兼容性做的并不好,网络通信使用的是文件的接口,所以System V标准慢慢地边缘化了,很难被整合进网络结构当中;
不同进程看到同一份资源都是使用的key匹配的方式实现;
3.1共享内存
3.1.1原理
由操作系统在内存中创建一段连续的空间,经过页表映射到共享区,给需要通信的用户层返回此空间的起始地址;这样就使得不同的进程看到同一份资源;
通信准备工作,第一步申请空间;第二步将空间挂接到进程的共享区;
通信结束工作,第一步去去关联;第二步释放共享内存;
以上过程因为进程的独立性,必须交由操作系统来完成,需要使用系统调用接口;而且操作系统要对共享内存进行管理,有专门的结构体进行描述,憨厚用数据结构进行维护;
3.1.2系统调用接口
//1.创建一个共享内存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hm.h>
int shmget(key_t key, size_t size, int shmflg);//创建共享内存的时候也要进行权限设计,即第三个参数设计IPC_CREAT|IPC_EXCL|0666
//第一个参数,操作系统要保证管理的每一个共享内存是唯一的;所以用key(具备唯一性的标识符)来创建共享内存并且使用key进行配对共享内存,来达到获取或者释放;key存放于操作系统创建的描述对象中;
//第二个参数是创建的空间大小。单位是字节,一般是4096的整数倍;
//第三个参数是共享内存的选项,IPC_CREAT and IPC_EXCL,IPC_EXCL不能单独使用;第三个选项一般有两个使用方式;方式一:IPC_CREAT,如果申请的共享内存不存在就创建,存在就获取;方式二:IPC_CREAT|IPC_EXCL,如果申请的共享内存不存在就创建,存在就出错返回;这种方式是为了保证刚创建的共享内存是新的;
//返回值是一个有效的共享内存标识符shmid,是在进程进行唯一性标识的;而key是操作系统使用的,进行唯一性标定的,返回给进程一个shmid;shmid其实就是一个数组,但是不符合文件的设计;
//2.释放共享内存,获取共享内存信息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hm.h>
int shmctl(int shmid, int cmd, struct shmid_ds *buf);
struct shmid_ds {
struct ipc_perm shm_perm; /* Ownership and permissions */共享内存的权限
size_t shm_segsz; /* Size of segment (bytes) */
time_t shm_atime; /* Last attach time */
time_t shm_dtime; /* Last detach time */
time_t shm_ctime; /* Last change time */
pid_t shm_cpid; /* PID of creator */
pid_t shm_lpid; /* PID of last shmat(2)/shmdt(2) */
shmatt_t shm_nattch; /* No. of current attaches */
...
};//此结构是内核中管理共享内存的子集;
//如下是权限的结构,key被保存在了此结构中
struct ipc_perm {
key_t __key; /* Key supplied to shmget(2) */
uid_t uid; /* Effective UID of owner */
gid_t gid; /* Effective GID of owner */
uid_t cuid; /* Effective UID of creator */
gid_t cgid; /* Effective GID of creator */
unsigned short mode; /* Permissions + SHM_DEST and
SHM_LOCKED flags */
unsigned short __seq; /* Sequence number */
};
Valid values for cmd are:
IPC_STAT(将内核中的属性拷贝到输出型参数)、IPC_RMID(标记共享内存为删除)、IPC_SET(设置属性);
//第一个参数是shmid;第二个参数是具体的控制方式,查看、修改属性;第三个参数是输出型参数,用来获取共享内存的部分属性;
3.1.3创建key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key_t ftok(const char *pathname, int proj_id);
//一套算法生成key并不会进内核进行查找;pathname和proj_id进行了数值计算,形成一个冲突概率率比较小的key;
//使用同一套算法,pathname,proj_id一定会生成同一个key;
//key是进程传递给操作系统,让操作系统生成唯一性的共享内存,或者操作系统用key进行判断是否允许使用共享内存通信;
3.1.4指令管理操作系统IPC资源
ipcs(ipc show) -m(memory)
#查看共享内存资源使用情况;
ipcrm -m shmid
#释放 shmid共享内存
3.1.5共享内存的权限问题
int shmget(key_t key, size_t size, int shmflg);
//创建共享内存的时候也要进行权限设计,即第三个参数设计IPC_CREAT|IPC_EXCL|0666
3.1.6注意事项
1.共享内存一旦创建好就需要手动去释放,除非内核关闭;
2.一个进程创建共享内存,一个获取使用共享内存;
3.共享内存的大小建议是4096的整数倍;因为操作系统分配内存是按照page的倍数来的,即使申请4097大小,也还是会开辟2*4096的空间,只不过是第二个4096空间只允许使用1的大小;
4.一个进程负责共享内存的申请和释放,另一个只是挂接和去关联就行;
5.如果进程因为异常终止,就会导致共享内存没有释放,内存泄露;
3.1.7共享内存的挂接和去关联
进程结束会–attach;
malloc是开辟的空间往往比申请的空间要大,是因为这部分额外的空间"cookie"记录了对开辟空间的管理信息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hm.h>
void *shmat(int shmid, const void *shmaddr, int shmflg);
//和malloc类似,都是返回一个虚拟地址空间,然后触发缺页中断,建立映射;
//将共享内存挂接到进程地址空间的共享区
//第一个参数共享内存标识符;第二个参数表示的是共享区的具体位置,一般是设为NULL;第三个参数可以自己设置权限,也可以设置0,使用共享内存的默认权限;
//返回值是挂接到共享区的具体位置,
int shmdt(const void *shmaddr);
//进程和共享内存去关联,由于操作系统对共享内存进行了管理,知道大小,随意只需要起始地址就可以释放,类似free;
3.1.8通信
共享内存通信是不需要像管道一样刷新文件到页缓冲区的,因为直接挂接到了虚拟地址空间,所以用户层是直接可以使用的;直接将挂接的地址强转成char*,当成字符串使用,也不需要语言层缓冲区,不需要调用系统调用;每次从起始位置写入和读取;
char *fgets(char *s, int size, FILE *stream);
//读取之后会在最后加\0;
3.1.9特性
1.没有同步互斥;
2.共享内存是所有进程间通信方式最快的,因为拷贝少,系统调用少;
3.共享内存的数据需要用户自己维护,是最原始的缓冲区;
3.1.10使用管道对共享内存进行同步和互斥
两个进程1号读,2号写;2号写完后继续使用管道发送提示,而使用了管道的1号进程,就不会立刻读取,而是等先读到管道数据,才继续读取共享内存的数据;即双方使用共享内存通信中间加入管道通信,借助管道的同步和互斥进行通信;
共享内存的通信速度非常快,对于大文件效率高;可以自己实现同步和互斥,也可以借助管道的同步互斥机制,发送提示符实现;
3.2信号量和消息队列
3.2.1消息队列
3.2.1.1原理
操作系统在内核中管理消息队列,开辟了队列空间,使得通信双方看到同一份资源;而管道和共享内存使用的是文件页缓冲区和内存块;
通信的要求是:1.必须让不同的进程看到同一份资源;2.允许不同的进程向内核发送带类型(区分发送给哪一个进程)的数据块,然后将数据块炼链入消息队列;即ab两个进程以发送数据块形式;
3.2.1.2创建和控制接口
//创建一个消息队列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msg.h>
int msgget(key_t key, int msgflg);
//key和msg的选项和共享内存一样;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msg.h>
int msgctl(int msqid, int cmd, struct msqid_ds *buf);
//msqid和cmd的选项和共享内存的一样
struct msqid_ds {
struct ipc_perm msg_perm; /* Ownership and permissions */使用了组合的方式,而不是继承
time_t msg_stime; /* Time of last msgsnd(2) */
time_t msg_rtime; /* Time of last msgrcv(2) */
time_t msg_ctime; /* Time of last change */
unsigned long __msg_cbytes; /* Current number of bytes in
queue (nonstandard) */
msgqnum_t msg_qnum; /* Current number of messages
in queue */
msglen_t msg_qbytes; /* Maximum number of bytes
allowed in queue */
pid_t msg_lspid; /* PID of last msgsnd(2) */
pid_t msg_lrpid; /* PID of last msgrcv(2) */
};
The ipc_perm structure is defined as follows (the highlighted fields are settable using IPC_SET):
struct ipc_perm {
key_t __key; /* Key supplied to msgget(2) */
uid_t uid; /* Effective UID of owner */
gid_t gid; /* Effective GID of owner */
uid_t cuid; /* Effective UID of creator */
gid_t cgid; /* Effective GID of creator */
unsigned short mode; /* Permissions */
unsigned short __seq; /* Sequence number */
};
3.2.1.3发送和读取接口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msg.h>
int msgsnd(int msqid, const void *msgp, size_t msgsz, int msgflg);
//第一个参数是消息队列id,第二个参数是消息队列数据块起始地址,第三个数据是数据块大小,第四个参数默认设置为0,意思是阻塞方式,IPC_NOWAIT非阻塞的方式;
struct msgbuf {
long mtype; /* message type, must be > 0 */类型
char mtext[1]; /* message data */内容,但是大小为1字节,所以需要自己定义一个数据块对象,保证第一个数据是类型,第二个数据是内容;
};
ssize_t msgrcv(int msqid, void *msgp, size_t msgsz, long msgtyp, int msgflg);
//第一个参数是从哪一个消息队列获取,第二和第三个参数是输出型参数作为缓冲区,第四个参数是根据类型读取数据块,第5个参数和发送的一样,阻塞和非阻塞;
3.2.1.4指令管理IPC资源
ipcs -q
//查看消息队列资源
ipcrm -q msqid
//释放消息队列
used-bytes是总字节数,messages是数据块数;
3.2.2信号量
3.2.2.1原理和概念
1.数据不一致问题,需要解决
a进程未写入完,b进程直接读取,导致双方收发数据不完整;管道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有原子性保证和同步互斥;但是共享内存是最原始的缓冲区,没有任何的保护机制;
2.共享资源
两个进程看到的同一份资源是共享资源,如果不加保护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问题;解决这种问题需要使用加锁的方式实现;加锁是为了实现互斥访问;默认打开的3个文件流就是共享资源,不搬家任何保护;
3.互斥
互斥访问,任何时刻只允许一个执行流访问共享资源;实现互斥就是将共享资源变成临界资源;如ATM取款场景;
4.临界资源
共享的任何时刻只允许一个执行流访问的资源叫做临界资源;管道就是临界资源;一般是内存空间;而共享内存,消息队列等都是不加保护的共享资源;语言层使用的主要是内存资源,而CPU的视角下,操作系统管理的进程是运行在CPU上的,是CPU的资源;
5.临界区
即真正访问临界资源的代码;
3.2.2.2创建和控制接口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em.h>
int semget(key_t key, int nsems, int semflg);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em.h>
int semctl(int semid, int semnum, int cmd, ...);
struct semid_ds {
struct ipc_perm sem_perm; /* Ownership and permissions */
time_t sem_otime; /* Last semop time */
time_t sem_ctime; /* Last change time */
unsigned long sem_nsems; /* No. of semaphores in set */
};
The ipc_perm structure is defined as follows (the highlighted fields are settable using IPC_SET):
struct ipc_perm {
key_t __key; /* Key supplied to semget(2) */
uid_t uid; /* Effective UID of owner */
gid_t gid; /* Effective GID of owner */
uid_t cuid; /* Effective UID of creator */
gid_t cgid; /* Effective GID of creator */
unsigned short mode; /* Permissions */
unsigned short __seq; /* Sequence number */
};
3.3System V在内核中的数据结构设计
在操作系统内所有的进程间通信IPC资源被i整合在IPC模块当中;
上述结构里的entries指针指向了一个数组
数组的第一个元素表示元素的个数,第二个元素是kernel_ipc_perm对应的指针数组,是一个柔性数组,可以动态扩展数组的大小;
在操作系统中System V的三种通信方式,都创建了内核结构,这些内核结构的第一个属性都是struct ipc_perm的结构对象,然后使用数组的方式进行组织,而这个数组是struct ipc_perm *array[],存放了这三种内核结构的第一个属性的地址,这样就间接地将三类结构的首地址组织起来了,形成了类似二维数组的结构;
即不同通信方式的描述不同,组织方式转化成了对数组的增删查改;
当每一个进程传入key在操作系统内部进行比对时,进行创建或者获取,不存在创建一个结构,返回数组下标即xxxid;即本质上除去不一样的部分,三种通信方式的结构是一样的,统一成了对ipc资源的管理;为了区分三种通信方式的不同,为每一个通信方式增加了自己的属性;
访问不同的通信结构时,使用强制类型转换即可实现访问;
kernel_ipc_perm结构里可以添加一种类型标志位,使用枚举常量的方式区分不同的类型;
这个技术就类似于c++当中的多态,基类ipc_perm,其他三种通信结构是派生类,其是这就是c语言的多态;
id_ary数组不隶属于任何进程,不像files_struct里面的fd_array是属于task_struct的,是一个独立的模块里的结构,所以与文件描述符的关系不大,不兼容,此模块逐渐地被边缘化了,因为此模块无法和进程相关联,自己能和内存相关联,而文件是既可以和进程关联也可以和内存关联;
xxxid数组下标是线性递增的,当变成最大值时,会回绕到0;实际上并不会开辟很大的数组,而且每次数组都是从下标0开始,类似与起始计数器的机制,将数字转化成对应的数组下标;
消息类型和消息大小就是从如下结构拷贝的;然后使用了双链表的形式维护了消息队列
struct msgbuf {
long mtype; /* message type, must be > 0 */类型
char mtext[1]; /* message data */内容,但是大小为1字节,所以需要自己定义一个数据块对象,保证第一个数据是类型,第二个数据是内容;
};
标签:IPC,include,struct,int,通信,System,key,Linux,共享内存
From: https://blog.csdn.net/qq_33093885/article/details/13682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