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m 是 RHEL/CentOS 的一个基于 rpm 的交互式高级包管理器,用户可以用它来安装新的软件包、卸载或清除旧的/不需要的软件包。它可以自动运行系统更新,并执行依赖分析,对已安装的或可用的软件包进行查询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如何查看 Yum 事务的历史记录,以便于了解有关安装的软件包以及从系统中所卸载/清除软件包的信息。
下面是一些如何使用 YUM history 命令的例子。
查看完整的 Yum 历史
要查看 Yum 事务完整的历史记录,我们可以运行以下命令,然后将显示:事务 ID、执行特定操作的用户、操作发生的日期和时间、实际操作以及任何错误的附加信息与操作:
# yum history
用 Yum 查找软件包信息
history 的子命令:info/list/summary 可以将事务 ID 或包名作为参数。此外,list 子命令可以加上特殊的参数,all 表示所有的事务。
运行以下命令查看yum的历史操作记录:
# yum history list all
并且,你可以使用下面的 info 命令查看涉及指定软件包的事务详情,例如 httpd:
# yum history info httpd
使用以下命令可以获得包含 httpd 软件包的事务的摘要:
# yum history summary httpd
还可以使用事务的 ID 来查找,以下命令会显示 ID 为 15 的事务的详情。
# yum history info 15
使用 yum history 查找软件包事务信息
有一些用于打印某个或多个软件包事务详情的子命令。我们可以使用 package-list 或 package_info 查看关于 httpd 的更多信息,例如:
# yum history package-list httpd
或
# yum history package-info httpd
要得到多个软件包的记录,我们可以运行:
# yum history package-list httpd epel-release
或
# yum history packages-list httpd epel-release
使用 Yum 回滚软件包
此外,还有一些 history 的子命令可以让我们撤销/重做/回滚事务。
-
undo - 会撤销一个指定的事务。
-
redo - 重复一次指定的事务。
-
rollback - 撤销指定事务之后的所有事务。
它们采用单个事务 id 或关键字 last 和从最后一个事务开始的偏移量。
例如,假设我们已经做了 60 个事务,last 是指事务 60,last-4 指向事务 56。
以上子命令是如下工作的:如果我们有 5 个事务——V,W,X,Y 和 Z,其中分别是安装各个软件包的。
# yum history undo 2 #将删除软件包 W
# yum history redo 2 #将重新安装软件包 W
# yum history rollback 2 #将删除软件包 X、 Y 和 Z
在下面的示例中,事务 2 是一个更新操作,如下所示,以下 redo 命令将重复事务 2 直到所有软件包到更新到当前时间的最新版本:
# yum history | grep -w "2"
# yum history redo 2
redo 子命令同样可以在我们指定事务之前加上一些可选的参数:
-
force-reinstall - 重新安装所有在此事务中安装的软件包(通过 yum install、upgrade 或 downgrade)。
-
force-remove - 移除所有已经更新或回滚的软件包。
# yum history redo force-reinstall 16
查找 Yum history数据库和来源信息
这些子命令为我们提供有关历史记录数据库和其它信息来源的信息:
-
addon-info - 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
-
stats - 显示当前历史数据库的统计信息。
-
sync - 使我们能够更改为所有已安装软件包存储的 rpmdb/yumdb 数据。
看一下以下的命令的子命令实际上是怎样工作的:
# yum history addon-info
# yum history stats
# yum history sync
使用 new 子命令设置新的历史文件,将事务历史存储在单个SQLite数据库文件中。启动新的事务历史记录文件
# yum history new
我们可以在 yum 手册页找到关于 Yum history 命令和其它几个命令的完整信息:
# man yum
就是这么多了。在本篇指南中,我们介绍了各种 Yum history 命令,以查看 Yum 事务的详细信息。
标签:事务,命令,Yum,软件包,yum,History,history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inuxChina/p/1699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