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
一、选择填空判断部分
1、
C语言中,变量变的是内存空间中的值,不变的是地址;
Python中,变量变的是地址,不变的是内存空间中的值。
2、
3、bool('False') 的返回值是True。
bool(False) 的返回值是False。
bool(None)的返回值是False。
bool([])的返回值是False。
4、print(int("82",9)) 语句的执行结果是:74。(T)
5、关于Python变量的管理,变量无须先创建和赋值而直接使用。(F)
Python变量得在赋值后才能被使用。
6、Python中的变量并不直接存储值,而是存储了值的内存地址(引用)。(T)
7、Python中,布尔型是一种特殊的整型,它只有True和False两种值,分别对应整数1和0。(T)
8、
编译器输出结果为3。
Python 中是没有 ++ 和 -- 的。
+= 是改变变量,相当于重新生成一个变量,把操作后的结果赋予这个新生成的变量。
++ 是改变了对象本身,而不是变量本身,即改变数据地址所指向的内存中的内容。
C语言改变固定地址所对应的变量值,Python改变地址,把值赋予新地址。
9、
10、
列表内元素是有序的
11、z已赋值,x=(y=z+1) 语句是错误语句。(T)
编译器会报错。
12、表达式-2**4等于16。(F)
幂运算的优先级高于负号。
13、表达式:"34" in "1234"==True 返回值是True。(F)
14、运算符“%”可以对浮点数进行求余数操作。(T)
在python中是这样的。
15、一个数字“5”不是合法的 Python 表达式。(F)
16、关于同一性测试运算符is,如果两个对象是同一个,两者具有相同的内存地址.(T)
17、逻辑运算and、or、not的运算结果一定是True或者False。(F)
18、在Python中的关系运算符可以连续使用。如:3<a<4.(T)
19、Python中条件表达式中不允许使用赋值运算符“=”。(T)
Python会报错,c++会运行成功,很难调出来这个错误。
20、final不是Python关键字。(T)
21、Python不支持数据类型char。(T)
22、Python 语句 print(0xA + 0xB)的输出结果是_____21_______。
23、python虚数部分必须有后缀j或J1。
24、Python 语句 print(chr(65))的运行结果是____A____。
25、Python不是以字符串以\0标志字符串的结束。(T)
python字符串不需要结束标志。
26、查看变量e1的内存地址,使用Python内置函数(id(e1) )。
27、isinstance() 函数用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一个已知的类型。
28、
29、
30、1+2*3.14>0 的数据类型是:bool
31、从math库导入sqrt函数之后,Python 表达式 sqrt(4)*sqrt(9)的值为____6.0____。(注意!不是6)
32、Python运算符@的功能说明是( 矩形相乘运算符 )。
33、
34、表达式3 < 5 <2 的计算结果是:( False)。
35、成员运算符in,不可以测试整型中是否包含一个数据对象。
36、pass 不做任何事情,一般用做占位语句。
37、
38、Python变量严格区分大小写。
39、
40、
41、逻辑运算符常用来连接条件表达式,(and )和( or)具有逻辑短路(惰性求值)的特点,当连接多个表达式时只计算必须要计算的值。
42、Python 表达式 323 的值为 6561
43、print(round(18.67, -1)) 输出结果是20.0。
44、已知 a=3; b=5; c=6; d=True, 则表达式 not d or a>=0 and a+c>b+3的值是(True)
45、Python 表达式 16-25>78/2 or "XYZ"!="xyz" and not (10-6>18/2) 的值是(True)
46、and,or运算与&,|,!运算
二、编程部分
1、
参考博客
1、
way1:
a,b=eval(input())
print(int(str(a),b))
way2:
a,b=input().split(',')
print(int(str(a),int(b)))
2、python没有结束标志的多组输入:
while True:
try:
r = float(input())
# print(r)
v = 3.1415926 * r * r * r * 4 / 3
print("%.3f"%(v))
except:
break
3、
标签:变量,python,pta,运算符,Python,print,习题,True,表达式 From: https://www.cnblogs.com/N-lim/p/1686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