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布式系统中常会需要生成系统唯一ID,生成ID有很多方法,根据不同的生成策略,以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以及性能要求。
1、数据库自增序列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利用DB来生成全库唯一ID。
优点:
- 此方法使用数据库原有的功能,所以相对简单
- 能够保证唯一性
- 能够保证递增性
- id 之间的步长是固定且可自定义的
缺点:
- 可用性难以保证:数据库常见架构是 一主多从 + 读写分离,生成自增ID是写请求 主库挂了就玩不转了
- 扩展性差,性能有上限:因为写入是单点,数据库主库的写性能决定ID的生成性能上限,并且 难以扩展
优化方案:
- 冗余主库,避免写入单点
- 数据水平切分,保证各主库生成的ID不重复
如上图所述,由1个写库变成3个写库,每个写库设置不同的 auto_increment 初始值,以及相同的增长步长,以保证每个数据库生成的ID是不同的(上图中DB 01生成0,3,6,9…,DB 02生成1,4,7,10,DB 03生成2,5,8,11…)
改进后的架构保证了可用性,但缺点是:
- 丧失了ID生成的“绝对递增性”:先访问DB 01生成0,3,再访问DB 02生成1,可能导致在非常短的时间内,ID生成不是绝对递增的(这个问题不大,目标是趋势递增,不是绝对递增
- 数据库的写压力依然很大,每次生成ID都要访问数据库
2、单点批量ID生成服务
为了解决上面优化方案的缺陷,引出了以下方法:
数据库写压力大,是因为每次生成ID都访问了数据库,可以使用批量的方式降低数据库写压力。
如上图所述,数据库使用双master保证可用性,数据库中只存储当前ID的最大值,例如4。
ID生成服务假设每次批量拉取5个ID,服务访问数据库,将当前ID的最大值修改为4,这样应用访问ID生成服务索要ID,ID生成服务不需要每次访问数据库,就能依次派发0,1,2,3,4这些ID了。
当ID发完后,再将ID的最大值修改为11,就能再次派发6,7,8,9,10,11这些ID了,于是数据库的压力就降低到原来的1/6。
优点:
- 保证了ID生成的绝对递增有序
- 大大地降低了数据库的压力,ID生成可以做到每秒生成几万几十万个
缺点:
- 服务仍然是单点
- 如果服务挂了,服务重启起来之后,继续生成ID可能会不连续,中间出现空洞(服务内存是保存着0,1,2,3,4,数据库中max-id是4,分配到3时,服务重启了,下次会从5开始分配,3和4就成了空洞,不过这个问题也不大)
- 虽然每秒可以生成几万几十万个ID,但毕竟还是有性能上限,无法进行水平扩展
改进方案:
单点服务的常用高可用优化方案是“备用服务”,也叫“影子服务”,所以我们能用以下方法优化上述缺点:
如上图,对外提供的服务是主服务,有一个影子服务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当主服务挂了的时候影子服务顶上。这个切换的过程对调用方是透明的,可以自动完成,常用的技术是 vip+keepalived。另外,id generate service 也可以进行水平扩展,以解决上述缺点,但会引发一致性问题。
3、UUID
不管是通过数据库,还是通过服务来生成ID,业务方Application都需要进行一次远程调用,比较耗时。(前两种)
分布式系统之所以难,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一个全局时钟,难以保证绝对的时序”,要想保证绝对的时序,还是只能使用单点服务,用本地时钟保证“绝对时序”。
UUID是一种常见的本地生成ID的方法,UUID保证对在同一时空中的所有机器都是唯一的。
按照开放软件基金会(OSF)制定的标准计算,用到了以太网卡地址、纳秒级时间、芯片ID码和许多可能的数字。
UUID由以下几部分的组合:
(1)当前日期和时间,UUID的第一个部分与时间有关,如果你在生成一个UUID之后,过几秒又生成一个UUID,则第一个部分不同,其余相同。
(2)时钟序列。
(3)全局唯一的IEEE机器识别号,如果有网卡,从网卡MAC地址获得,没有网卡以其他方式获得。
UUID uuid = UUID.randomUUID();
优点:
1)使用简单。
2)生成ID性能高,基本不会有性能问题。
3)全球唯一,当数据迁移、数据合并、数据库变更时,可以从容应对。
缺点:
1)数据无序,无法保证趋势递增。
2)UUID使用字符串存储,查询效率较低。(常见优化方案为“转化为两个uint64整数存储”或者“折半存储”,折半后不能保证唯一性)
3)存储空间较大,如果是海量数据库,需考虑存储量的问题。
4)传输数据量大。
5)可读性差。
4、GUID
1)为了解决UUID不可读,可以使用UUID to Int64的方法。
//根据GUID获取唯一数字序列
public static long GuidToInt64() {
byte[] bytes = Guid.NewGuid().ToByteArray();
return BitConverter.ToInt64(bytes, 0);
}
2)为了解决UUID无序问题,NHibernate在其主键生成方式中提供了Comb算法(combined guid/timestamp)。保留GUID的10个字节,用另6个字节表示GUID生成的时间(DateTime)。
private Guid GenerateComb() {
byte[] guidArray = Guid.NewGuid().ToByteArray();
DateTime baseDate = new DateTime(1900, 1, 1);
DateTime now = DateTime.Now;
// Get the days and milliseconds which will be used to build the byte string
TimeSpan days = new TimeSpan(now.Ticks - baseDate.Ticks);
TimeSpan msecs = now.TimeOfDay;
// Convert to a byte array Note that SQL Server is accurate to 1/300th of a millisecond so we divide by 3.333333
byte[] daysArray = BitConverter.GetBytes(days.Days);
byte[] msecsArray = BitConverter.GetBytes((long)(msecs.TotalMilliseconds / 3.333333));
// Reverse the bytes to match SQL Servers ordering
Array.Reverse(daysArray);
Array.Reverse(msecsArray);
// Copy the bytes into the guid
Array.Copy(daysArray, daysArray.Length - 2, guidArray, guidArray.Length - 6, 2);
Array.Copy(msecsArray, msecsArray.Length - 4, guidArray, guidArray.Length - 4, 4);
return new Guid(guidArray);
}
5、取当前毫秒数
uuid是一个本地算法,生成性能高,但无法保证趋势递增,且作为字符串ID检索效率低,有没有一种能保证递增的本地算法呢?
取当前毫秒数是一种常见方案。
优点:
- 本地生成ID,不需要进行远程调用,时延低
- 生成的ID趋势递增
- 生成的ID是整数,建立索引后查询效率高
缺点:
- 如果并发量超过1000,会生成重复的ID
- 这个缺点要了命了,不能保证ID的唯一性。当然,使用微秒可以降低冲突概率,但每秒最多只能生成1000000个ID,再多的话就一定会冲突了,所以使用微秒并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使用Redis生成id
当使用数据库来生成ID性能不够要求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使用Redis来生成ID。 这主要依赖于Redis是单线程的,所以也可以用生成全局唯一的ID。可以用Redis的原子操作 INCR 和 INCRBY 来实现。
优点:
- 不依赖于数据库,灵活方便,且性能优于数据库。
- 数字ID天然排序,对分页或者需要排序的结果很有帮助。
缺点:
- 如果系统中没有Redis,还需要引入新的组件,增加系统复杂度。
- 需要编码和配置的工作量比较大。
7、用zookeeper生成唯一ID
zookeeper主要通过其znode数据版本来生成序列号,可以生成32位和64位的数据版本号,客户端可以使用这个版本号作为唯一的序列号。
通常很少会使用zookeeper来生成唯一ID。 原因是需要依赖zookeeper,并且是多步调用API,在竞争大时需要考虑使用分布式锁。因此,性能在高并发的分布式环境下,也不甚理想。
8、Twitter开源的Snowflake算法
snowflake是Twitter开源的分布式ID生成算法,结果是一个long型的ID。
其核心思想是:
- 最高位是符号位,始终为0,不可用。
- 41 bit 作为毫秒数 - 41位的长度可以使用69年
- 10 bit 作为机器编号 (5个bit是数据中心,5个bit的机器ID) - 10位的长度最多支持部署1024个节点
- 12 bit 作为毫秒内序列号 - 12位的计数顺序号支持每个节点每毫秒产生4096个ID序号
snowflake算法可以根据自身项目的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比如估算未来的数据中心个数,每个数据中心的机器数以及统一毫秒可以能的并发数来调整在算法中所需要的bit数。
优点:
- 不依赖于数据库,速度快,性能高。
- ID按照时间在单机上是递增的。
-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各位段,方便灵活。
缺点:
- 在单机上是递增的,由于涉及到分布式环境,每台机器上的时钟不可能完全同步,有时也会出现不是全局递增的情况。
- 只能趋势递增。(如果绝对递增,竞对中午下单,第二天再下单即可大概判断该公司的订单量,危险!)
- 依赖机器时间,如果发生回拨会导致可能生成id重复。
时间回拨问题
分析时间回拨产生原因:
1)人为操作,在真实环境一般不会出现,基本可以排除。
2)由于有些业务的需要,机器需要同步时间服务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时间回拨)。
时间问题回拨的解决方法:
1)当回拨时间小于15ms,就等时间追上来后继续生成。
2)当时间大于15ms,通过更换workid来产生之前都没有产生过的来解决。
3)把workid的位数进行调整(15位可以达到3万多,一般够用了)
算法的java实现
public class SnowflakeIdWorker {
/** 开始时间截 (2015-01-01) */
private final long twepoch = 1420041600000L;
/** 机器id所占的位数 */
private final long workerIdBits = 5L;
/** 数据标识id所占的位数 */
private final long datacenterIdBits = 5L;
/** 支持的最大机器id,结果是31 (这个移位算法可以很快的计算出几位二进制数所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 */
private final long maxWorkerId = -1L ^ (-1L << workerIdBits);
/** 支持的最大数据标识id,结果是31 */
private final long maxDatacenterId = -1L ^ (-1L << datacenterIdBits);
/** 序列在id中占的位数 */
private final long sequenceBits = 12L;
/** 机器ID向左移12位 */
private final long workerIdShift = sequenceBits;
/** 数据标识id向左移17位(12+5) */
private final long datacenterId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 时间截向左移22位(5+5+12) */
private final long timestampLeft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 datacenterIdBits;
/** 生成序列的掩码,这里为4095 (0b111111111111=0xfff=4095) */
private final long sequenceMask = -1L ^ (-1L << sequenceBits);
/** 工作机器ID(0~31) */
private long workerId;
/** 数据中心ID(0~31) */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 毫秒内序列(0~4095) */
private long sequence = 0L;
/** 上次生成ID的时间截 */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public SnowflakeIdWorker(long workerId, long datacenterId) {
if (workerId > maxWorkerId || work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String.format("work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 maxWorkerId));
}
if (datacenterId > max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String.format("datacent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 maxDatacenterId));
}
this.workerId = workerId;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
* 获得下一个ID (该方法是线程安全的)
* @return SnowflakeId
*/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如果当前时间小于上一次ID生成的时间戳,说明系统时钟回退过这个时候应当抛出异常
if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String.format("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for %d milliseconds",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如果是同一时间生成的,则进行毫秒内序列
if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sequence = (sequence + 1) & sequenceMask;
//毫秒内序列溢出
if (sequence == 0) timestamp = 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阻塞到下一个毫秒,获得新的时间戳
} else {//时间戳改变,毫秒内序列重置
sequence = 0L;
}
//上次生成ID的时间截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移位并通过或运算拼到一起组成64位的ID
return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Shift)
| (workerId << workerIdShift)
| sequence;
}
/**
* 阻塞到下一个毫秒,直到获得新的时间戳
* @param lastTimestamp 上次生成ID的时间截
* @return 当前时间戳
*/
protected long tilNextMillis(long lastTimestamp)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while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timeGen();
}
return timestamp;
}
/**
* 返回以毫秒为单位的当前时间
* @return 当前时间(毫秒)
*/
protected long timeGen()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nowflakeIdWorker idWorker = new SnowflakeIdWorker(0, 0);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long id = idWorker.nextId();
System.out.println(Long.toBinaryString(id));
System.out.println(id);
}
}
}
标签:Java,UUID,数据库,生成,id,全局,递增,ID
From: https://www.cnblogs.com/zhaojinhui/p/1677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