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实际上也应该算波动,我们叫潮波
我们在讲海流的时候,也把潮流排除在外了
因为海流的定义:长时间大范围平均后的流动
而潮流虽然也很大(钱塘江大潮),但长时间平均后也几乎是0,如果套海流的定义,这几乎就是没有流
由于我们的时间是根据太阳定的,而潮汐是跟月亮有关的,所以每天涨潮落潮时间都不一样
潮汐相对容易测,所以潮位高低方面的预测已经很准了,但潮流还很差
固体的形变不容易观察到, 而大气由于湍流非常强,潮汐的作用很快被混合掉,所以我们通常只能观察到海洋潮汐
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在一条线上发生大潮
三者构成九十度角发生小潮
太阳和月亮都对潮汐有贡献,上述两种情况就是日月的贡献叠加或者削弱的情况。
此外注意,宇宙中没有正圆轨道,正圆是一个理想情况,要求速度永远不变,速度一改变就成了椭圆。
为了研究潮汐,假设了一个无限大的天球,宇宙中所有其他星体都投影在天球面上。
研究潮汐,由于月亮占主导作用,所以更多的是太阴日
我们规定太阳出现在上一次的位置上的时候为一个完整的太阳日,太阴日也是一样
由于我们看到日升日落是因为地球自转,然而地球公转依然会影响一点点太阳的位置,只是由于公转一年才转一圈,这个变化并不是特别大
但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一个月,假如太阳和月亮同时出发,一个太阳日完成时我们并不能在同一位置找到月亮,因为月亮比太阳跑得快,所以当我们再在同一位置找到月亮的时候,已经比一个太阳日多五十分钟了。
所以农历月比太阳月稍短
从这里, 我们把地球和月亮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看成是两个球体中间有一个连杆,由于天体万有引力)
两体运动(类比三体运动)
该惯性离心力和科氏力一样,属于假想力
上图红色为惯性离心力,绿色为万有引力(地球上的质点的万有引力方向大小各不相同)
这两个力的合力是白色箭头(在左边是惯性离心力大,在右边是万有引力大),相当于在轴上拉扁了
白色和棕色大箭头就是在海水上的引潮力
显而易见,左边中心Z就是高潮,右边被分散开就是低潮
但由于地球自转,相当于地球在里面转,表面的潮水的规律没太动
所以潮汐的能量实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地球自转,所以地球的自转一直在损耗能量,即速度在减小
这句话意思是所有的星体对潮汐都有影响,在不严格的情况下只考虑月亮即可,更准确的可以加入太阳,其他的就忽略了
静力理论:
我们认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足够长的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或者说,即便长时间来看,它是运动的,但是取一小段时间来研究时,总可以认为它时达到平衡状态的静态的
第二条,没有惯性即是说没有质量,以满足上面讲到的随时到达平衡态的条件
没有粘性即没有能量的耗散
注意, 平衡潮理论在做假设的时候忽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和实际相差甚远
潮汐也可以做泰勒展开,但是没有物理意义
因为我们知道潮汐具有周期性,所以将其展开成无数个sin\cos函数的叠加
潮汐谱比海浪谱简单很多,只在固定的若干个频率上有能量
为了解释上面不同周期的信号,我们假象天体对潮汐的影响,当然也不全是假象的,有些天体是确实存在的
M2分潮对应月亮,K1对应太阳
调和分析即傅里叶变换
尽管如此,但不影响平衡潮理论的应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现在对潮汐的资料太多了,海边随便都能测。所以我们现在对潮位的预报是非常准的,只是对潮流不好把握
我们之前讲过海流是长时间平均的结果,这就把潮汐平均掉了
所以在模拟的时候先把海流做好,然后在基础上直接加一个M2(仅考虑月亮)半日潮就可以了。
原因是科氏力。其实只要看到南半球相反,就已经可以猜到是科氏力了
涨潮时水运动与箭头方向相同,因为科氏力,向右岸移动。退潮则相反
说了半天,最后还是说自然界中很难形成驻波条件
调和分析实际上就是傅里叶变换,将信号分为无数个sin和cos的叠加
这里老师提到EOF(经验正交分解),重点提了一下为什么是经验
数据在分解的时候,可以分解成各种结果,例如如果将一个半日潮分解为两个6小时的周期的,数学上也没问题,但是物理上没有意义
所以事先限定一下我们需要得到的结果,剩下的部分再随便分
标签:所以,科氏力,太阳,地球,月亮,潮汐 From: https://www.cnblogs.com/andoblog/p/1685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