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商行业
一、业务知识
常见的电商平台:“万能的淘宝”、“3C起家的京东”、“病毒式传播的拼多多”
理解2个单词:
- B是business的缩写,指企业
- C是Consumer的缩写,指个人用户
从卖家、买家的维度,电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4种业务模式:
- 企业卖家——企业买家(Business to Business,B2B):例如阿里巴巴就是一个以企业交易为主体的平台。企业间采购的特点是,订单量一般较大。
- 企业卖家——个人买家(Business to Consumer,B2C):例如亚马逊、天猫就是企业店铺和个人用户交易。常听到的“xxx官方旗舰店”就是这一模式。
- 个人买家——个人买家(Business to Consumer,C2C):例如淘宝,个人可以在淘宝开店铺。
- 卖家线上售卖——买家线下门店提货/换货(Online to Offline,O2O):对电商行业来说,O2O是B2C的升级版,扩展了用户在线下参与消费的场景,对企业卖家提出了“存在线下实体、线上线下一体化”等更高要求。例如优衣库天猫旗舰店与线下实体店的价格相同,用户可以线上购买、线下提货或换货。
卖家在电商平台通过开店铺卖产品盈利,而平台则通过收取服务费、广告费、分成等形式盈利。
随着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交易规则日益完善、营销手段逐渐多元化,部分企业卖家也期望将自身打造成“品牌”,做大做强,于是一种角色应运而生——服务商。
服务商:指项企业卖家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公司。例如,店铺代运营公司,通过帮助企业运营店铺收起服务费来盈利,一般包括装修、设计、客服、仓储等系列服务。再例如,增值服务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销售分析报告、内容广告投放、直播承接等衍生服务。
卖家与服务商合作的原因很多。例如,企业卖家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上;海外品牌为快速适应本土市场;品牌转型期需要数据分析支持等。
进入电商行业通常会就职于电商平台公司、企业卖家公司或者第三方服务公司。
本文主要以第三方服务公司为视角。
流量红利时代:在互联网、电商兴起的时候,只要吸引用户够多,进入网店,就会有一定比例人下单,就可以又源源不断的销售。买家数 = 店铺访客 * 购买转化率,成交额 = 买家数 * 客单价。
精细化运营(用户运营):随着电商普及,新用户数不是无穷无尽的了,用户变得更挑剔和个性化。不得不由注重“店铺访客 * 购买转化率”的流量运营转变为“精细化运营”,更注重“单个用户的多次交易”以及“老用户带动新用户的社会裂变”。
用户运营在电商行业愈加重要的原因:
- 上面提到的流量下滑。传统卖货方式遇到增长瓶颈。例如,某店铺2018年“双11”当天流量(到店人数UV、浏览数PV)较2017年缩水30%。即使高知名度的品牌,单靠流量与转化率,已经不能维持更高的销售增长了。
- 市场下沉。指电商平台或企业将重点从一线、二线城市等核心市场扩展到三线级以下城市、县城和农村地区。目标消费者是低线城市和乡镇农村地区的用户群体,这类群体的特点是对价格敏感,注重性价比的商品。拼多多就是很好的案例,低价而高性价比。
- 电商行业重视打造“会员”概念,培养核心用户。平台到店铺都重视起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例如,京东的Plus+会员。
用户运营可以针对每个消费者,细化以下状态:
- 认知:用户可以在B站、微博等媒体中看到产品的推荐,有了印象。
- 兴趣:经过多次曝光,用户积累了对产品的好感,在电商平台进行产品搜索、关注、收藏。
- 购买:等待大促好时机,终于“剁手”。
- 忠诚:对产品满意,好评,可能重复购买。
每个消费者在电商平台都有一个专属ID被用来记录行为。区别于传统零售,这是电商在数据上的优势:
- 电商数据是大数据,监控途径广,从浏览到下单都有迹可循。
- 用户特征带有预测性。性别和年龄都是可以根据历史行为被预测。比如经常流量女性类目的男孩,在电商中很可能被定义为“女”。
- 数据能够更新。例如,收货后再退货,订单状态会由“交易成功”改为“交易关闭”。
用户状态与电商部门的大致对应图:
相关部门介绍:
- 推广部门:负责电商广告的投放,通过广告曝光产品吸引用户。广告包括站内广告、站外广告。站内广告指某个店铺所在的电商平台上投放的广告。站外广告指投放在电商平台以外的广告,比如优酷,微博等上面的广告。
- 活动运营:规划店铺的具体售卖活动,包括大促活动和日常活动。大促活动指“618”,“双十一”等重大节日,日常活动包括满几件打几折、满额立减等。
- 产品运营:负责店铺参与活动的产品选款、规划产品布局、负责产品上新、拟定产品介绍等。
- CRM部门:(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指用户关系管理。负责和用户沟通,促使用户下单;规划会员用户的活动、引导用户等。
- 客服部门:包括售前部门和售后部门。
- 设计部门:负责店铺视觉素材设计。
- BI部门:BI(Business Intelligence)指建立数据仓库,存储电商业务产生的各种数据。负责为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报表支持、收集行业数据等职能。
电商购物过程中,与CRM部门接触的环节有很多:
CRM部门作为需求接受方时,接收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活动营运和卖家,分为业务执行和业务分析两大板块:
CRM部门作为需求提出方时,大部分工作都是为了业务执行,向各部门要资源与协商配合,还有为了业务分析向数据管理部门索要数据:
二、业务指标
(一)新老用户
用于衡量新老用户在某段时间或某次活动的贡献占比的两个指标:
- 新(老)用户数量占比:新(老)用户成交人数 / 总成交用户数
- 新(老)用户金额占比:新(老)用户成交额 / 总成交额
两个细节:老用户的定义、成交的定义
老用户的定义:需要明确的是,老用户是按(交易次数)累计计算,还是按某一时期至今的时间段计算。对于新店铺,一般采用累计计算,首次交易的用户就算新用户,再次交易的就算老用户;对于开店较久的店铺,采用周期计算(因为累计计算会导致老用户数量不断增大),即某段时间内存在多次交易,定义为老用户,而首次交易的用户,或者虽然在之前交易过,但直到该段时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交易的用户,应该被定义为新用户。
成交的定义:成交的定义需要根据需求定义,要弄清楚订单状态。例如,付款后又关闭是否算成交、申请退款的订单是否算入总金额细节,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自己决定。
(二)复购率和回购率
1、复购率
复购,即重复购买,一段时间内有2次或以上的付款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要先定义好“一段时间”到底是多久,太短周期(比如三五天内)通常没有意义,因为用户首次购买的产品没有用户完是没有复购需求的,可以定义为“一年内”等。
复购率指复购用户占总购买人数的比重,能反映用户的忠诚度。
2、平均复购周期
和复购率息息相关,指用户重复购买的平均时间间隔,等于“总复购天数 / 总复购次数”。比如,某用户购买了5次(即复购了4次),每次购买行为之间依次相差15天、32天、80天、52天,那么他的平均复购周期 = (15+32+80+52)/ 4 = 44.75天。注意的是,同一用户在同一天发生的多比交易在电商领域通常算作一次,不算复购。
3、回购率
乍一看,复购率和回购率之间相差一个字,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最大区别在于使用场景。
复购率是衡量较长时间段、或者作为周期性(逐月、逐年)检查用户忠诚度的指标。
而回购率是分析短期促销活动(简称大促)对用户吸引力的指标。
(三)“人”与“货”两类指标
电商常用指标可以分为"人"与“货”两大类,分别是用户交易和商品管理指标。
1、用户交易常用指标:
(a)进店浏览指标:
- 访客数(UV,Unique Visitor):商品所在页面的独立访问数。
- 加购数:将某款商品加入到购物车的用户数。
- 收藏数:收藏某商品的用户数。
(b)购买指标:
- 成交总额(GVM)。
- 客单价:也叫人均付费,等于“总收入 / 总用户数”。
- 支付转化率:付款用户数 / 访客数。
- 折扣率:成交总额 / 吊牌总额。吊牌总额 = 吊牌价(即商品的实际售卖价格) * 销量 。
(c)退货指标:
- 拒退量:拒收和退货的总数。
- 拒退额:拒收和退货的总金额。
- 实销额:成交总量 - 拒退额
2、商品管理常用指标
(a)备货指标:SPU在电商中一般指款号,比如IPhone 8、9分别是一个SPU。SKU指SPU的具体货号,具体到颜色、尺寸等,例如IPhone 8 有3个SKU,分别为黑色、白色、红色的IPhone 8。
针对SPU、SKU常用的指标:
- SPU数量
- SKU数量
- 备货值: = 吊牌价 * 库存数
(b)发货售后指标
售卖比:又称为售罄率,等于“成交总额 / 备货值”。销售比可以用来看商品流转情况,以针对库存进行优化。
动销率:有销量的SKU数量 / 在售的SKU数量。
# 后续还会继续更新,更多相关文章:数据分析思维(一):业务指标
# 本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使用,参考教材《数据分析思维——分析方法和业务知识》
标签:其一,复购,用户,指标,卖家,业务知识,电商,店铺 From: https://blog.csdn.net/weixin_74268817/article/details/14515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