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杜牧与他齐名,二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位居第二,其次为王维(29首)、李白第四(27首)。
李商隐诗作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李商隐流传最广的诗句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沉浮于牛李党争夹缝中,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仅46岁便郁郁而终。
01少年成名
李商隐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
李商隐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但迄今没有发现任何史料证明,因此,即使真与李唐同宗,这种血缘关系也已相当遥远。
而李商隐有记载的祖辈中,最高的职位也就是县令。
李商隐出生时,父亲李嗣担任河南获嘉县令。
李商隐三岁时,父亲被浙东观察使聘为幕僚,于是全家来到了江浙地区。
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可不到十岁,父亲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回到郑州,过起了清贫的生活。
这期间,年幼的李商隐只能通过替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回乡后,李商隐跟随一位精通古文经学的同族叔父学习,十六岁时,便因擅长古文,颇具盛名,获得了士大夫的赞赏。
其中就包括河南道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
02牛党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唐宪宗时期,令狐楚担任宰相,后卷入党争 ,宦海沉浮,直到敬宗朝后,才被重新启用。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令狐楚出镇河阳,管理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
当时17岁的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
令狐楚看到李商隐少年英俊,文才又好,对他十分器重,并资助他参加科举,还让他跟随自己的儿子,35岁的令狐绹一起游学。
李商隐因此举家搬迁到了洛阳,并在此地结识了白居易等大家。
白居易极为欣赏李商隐的文章,曾开玩笑的说:“我死后,能成为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
后来,李商隐大儿子出生取名叫白老,但这个儿子却很蠢笨。直到小儿子出世,生得十分聪慧,大家都笑说如果白居易投胎,小儿子才是。
当时的唐朝文坛,虽然有韩愈这样的大家坚定地倡导古文运动,但唐朝的官文都崇尚骈文,讲究对仗和声律,且辞藻华丽。
写好骈文,是文官从政和升迁的必要条件。
而令狐楚擅长写作,尤以骈文著称,他的骈文与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在当时被公认为三绝。
令狐楚发现李商隐不善骈文,便亲自指导,并让李商隐和他的儿子令狐绹一起参加科举。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李商隐和令狐绹第一次参加科举,令狐绹登第,而李商隐却落榜。
第二年,令狐楚把不满20岁的李商隐召入幕府担任巡官,让李商隐一边做官,一边学习,继续应考。
在之后的几年中,李商隐科举一再失败,却一直受到令狐楚的支持。
李商隐为此感激不尽,写下《谢书》一诗,表达谢意。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25岁的李商隐终于考中进士。
当时的科举考试,寒门子弟很少得中,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才华,而是权贵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相互提携,从而限制了寒门子弟进入官场。
这也是“牛李党争”产生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唐代发展到了中后期,阶层逐渐固化,科举考试录取的都是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
当年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一举中第,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才华比李商隐有多么优秀。
而七年以后,李商隐也考中进士,自然也少不了令狐楚父子在朝中的影响力。
令狐楚当年与宰相李逢吉交好,被认为是“牛党”成员,李商隐自然也被认为是“牛党”一派。
遗憾的是,李商隐及第的当年十一月,令狐楚便死在了任上,享年72岁。
03李党王茂元
第二年春,李商隐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没有通过,但却受到了甘肃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青睐。
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邀请李商隐作了自己的幕僚,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这时的李商隐踌躇满志,登上泾州的安定城楼,极目远望,感慨万千。
写下了诗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抒发自己即将建功立业的豪情。
可令李商隐没有想到的是,他与王茂元女儿的这桩婚姻,彻底将他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
王茂元与“李党”领袖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
因此,李商隐的这桩联姻,就被“牛党”解读为是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
很快,李商隐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选官考试,顺利通过,进入秘书省担任校书郎的职位。
但朝中此时牛党执政,被划为“李党”的李商隐很快就被调任弘农县尉,远离了权力中心。
李商隐来到弘农以后,不断受到上司的排挤和责难,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
第二年,李商隐辞官回京。
04命运弄人
不久,文宗去世,武宗登基,“李党”领袖李德裕被武宗信任,李党迎来了全盛时期。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又一次参加吏部选官,再次进入秘书省。
可命运弄人。
李商隐的母亲这时去世,李商隐只好辞官,回家丁忧。
不久,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奉命讨伐泽路藩镇叛乱,也不幸病故。
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担任正字。
这一年李商隐33岁。
秘书省正字是秘书省品级最低的官职,为正九品下。最早李商隐第一次进入秘书省担任的校书郎,品级为正九品上,不过这两个职位都是负责刊正文章。
这时的李商隐踌躇满志,他认为秘书省隶属中央,更容易受到高层关注,这将是自己仕途的一个很好开端。
此时的大唐,正值李德裕辅政的高光时刻,破回鹘,平藩镇,一片中兴之象。
李商隐觉得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机会很快就会到来。
在之后朝中为官的日子里,李商隐反对藩镇破坏国家统一,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并多次作诗,歌颂平叛立功的将领。
然而,命运再次弄人。
这一年,武宗由于长期服用金丹,身体每况愈下,李党的好日子不多了。
第二年三月,武宗去世,宣宗即位,李德裕失势,“牛党”的白敏中、令狐绹等人掌握朝政,李德裕及“李党”成员先后被排挤出朝。
李商隐之前就被“牛党”视为背叛,也从此仕途不顺。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李党”的郑亚被贬为广西桂州刺史,邀请李商隐担任幕僚。
此时李商隐在党争中身心俱疲,对仕途不抱任何信心,于是跟随郑亚赴桂林任职。
可不到一年,郑亚又再度被贬为广东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
第二年,36岁的李商隐只能回到长安,穷困潦倒,生活窘迫。
无奈之下,李商隐只好向身居高位的故友令狐绹多次请求帮助,但都被拒绝。
最终,为了谋生,李商隐再次参加吏部考试,得到了一个九品小官,在京都周边的周至县担任县尉。
一年后,李商隐调回京城,在京兆府担任代理法曹参军。
05同病相怜的杜牧
这一年,李商隐在长安见到了杜牧。
杜牧与杜甫同宗,出身世家大族京兆杜氏,一样才华横溢。
杜牧不仅诗文好,而且议政论兵,颇有雄才大略,然而仕途也一直并不如意。
杜牧比李商隐大10岁,26岁进士及第,此时已经47岁。
之前,杜牧曾担任“牛党”领袖牛僧孺的幕僚,因此,武宗朝时,被贬出了京师。
当时河东藩镇叛乱,杜牧依然忧国忧民,上疏提出削藩的用兵方略,得到宰相李德裕的采纳。
但尽管如此,由于受到牛李党争的牵连,杜牧始终得不到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宣宗即位后,杜牧在宰相周墀的荐举下被召回长安,担任司勋员外郎,在吏部负责官吏等级,同时兼任史馆修撰。
李商隐与杜牧二人都文采出众,胸怀报国之志,又都因党争之祸,同病相怜,仕途艰难。
二人彼此相知,建立了深厚友谊。
李商隐有诗写道: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李商隐在诗中表达了对杜牧的仰慕之情,同时,更是寄托自己对所处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06抑郁而终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九月,李商隐接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
可一年后,卢弘正病故,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此后,李商隐夹在“牛李两党”之间,左右为难,屡遭排斥,只能辗转于各地藩镇幕府,远离家室,漂泊异地,抑郁不得志。
期间妻子又中年亡故,更让李商隐心怀歉疚,以至于后来的李商隐又笃信佛教,坎坷一生。
而回到长安以后的杜司勋,性情刚直,不屑逢迎,始终无法被朝中接纳,深感无所作为,心灰意冷,多次主动请求外放。
直到大中四年(850年),杜牧才到湖州担任刺史,一年后调回长安,担任中书舍人。
大中六年(公元852年)的冬天,杜牧病逝,时年50岁。
六年后,大中十二年(858年),漂泊各地藩镇的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回到郑州。
不久病故,终年46岁。
07结语
李商隐才华横溢,希望报效国家,却终其一生不能如愿,在党争夹缝中,颠沛流离,最终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作有600多首,其中涉及政治、民生的不下百首。
唐文宗时,长安城爆发了甘露之变,当时的李商隐还在备考科举。
他感叹王朝的命运,写下了《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诗,抨击宦官篡权乱政、滥杀无辜,体现出了他过人的胆识。
李商隐进士及第后,恩师令狐楚去世,李商隐奔丧返回长安,途经京西地区,目睹耳闻了国家的衰败离乱,忧心忡忡。
于是,效仿杜甫的《三吏三别》写下了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揭露和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得知李商隐英年早逝,好友崔珏悲痛万分,写诗悼念。
其中一句“虚负凌空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正是李商隐一生的真实写照。
标签:牛李党,牛党,令狐楚,杜牧,李党,夹缝,李商隐,令狐 From: https://blog.csdn.net/BabyFish13/article/details/14503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