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淤平衡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冲淤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在高考中,常以区域分布图、剖面图等为背景,考察某一河段或河口海岸地区的冲淤平衡情况。具体问题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图文信息及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参考: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K5RGTU0516DHVE.html
一、河床形态
顺直河道、弯曲河道、分汊河道(游荡型河道)。
二、冲淤原理
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三、河床演变
河道输沙不平衡是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冲淤作用导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变化称纵向变形,影响河床的深浅;与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变形,则称横向变形,影响河床的宽度变化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摆动。溯源侵蚀使河床变长,下蚀使河床变深,侧蚀河床变宽;堆积使河床变浅,河床变窄。
四、河口河床
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进退变化。
五、河口海底
汛期,流水作用强时,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
六、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2)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3)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
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七、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4)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2.常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三角洲地貌:
①形成:a.泥沙来源: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b.位置:河流入海口(湖口)处;c.流速降低:地形平坦或沙洲分流;d.水流速度减慢;海水(湖水)顶托;e.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变化:a.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沿海地形、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及海水运动或地壳沉降)。
b.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c.三角洲延伸方向:海水(洋流)流向。
③影响因素:来沙量的大小;大陆架水下坡度大小;海水顶托作用(潮流作用)。
(2)冲积扇地貌:
①形成:a.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
b.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变缓,河道变阔,水流速度减慢。
c.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②冲积扇的结构特点:
a.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颗粒逐渐减小;土壤逐渐肥沃。
b.河流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埋藏越来越浅,常有泉水出没,地下水资源丰富;不易发生土地盐碱化。
c.水系呈分散状,水流不稳,河道较浅;农业发达,人口、农业主要在边缘地区分布。
(3)沙洲——河流中的岛屿:
①形成:流水的堆积作用;河口处的沙洲还有海水的顶托作用。
②消失:沙洲与泥沙堆积的河岸相连,沙洲消失。
(4)河漫滩: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凸岸,堆积。
②洪水期流水携带泥沙堆积,河漫滩被淹没;枯水期裸露。
(5)冲积平原—中下游地区(包括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主要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如华北平原。
3.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标签:沙量,高考,河床,泥沙,水文,地理试题,河流,水流,堆积 From: https://www.cnblogs.com/2008nmj/p/1865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