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A —— 片上网络互联
CS6810 Appendix F. Interconnection Networks. 的学习笔记,详细介绍了片上网络中的路由、死锁、数据包、流控单元、流量控制、虚拟信道、路由器流水线、Crossbar和双向带宽。
1. 路由
1.1 网络拓扑示例
Grid(网格)
网络拓扑通常是一个二维矩阵形式,每个节点(处理器)与其上下左右相邻的节点相连。
如果节点在边缘,某些方向上可能没有相邻节点(边界节点)。
Torus(环形网格)
Torus是网格的改进版本,通过将网格的边界节点相连,形成一个环状结构。
每个节点都与上下左右相邻的节点连接,同时网格边缘节点环绕连接,形成闭合路径。
Hypercube(超立方体)
超立方体是一种高维网络拓扑,具有\(d\)-维结构,其中节点数 \(P=2^d\)。
每个节点通过 \(d\) 条链接与其他节点相连,节点的编号之间的 Hamming 距离为 1。
例如,三维超立方体有 8 个节点,四维超立方体有 16 个节点。
1.2 Routing(路由)
确定性路由(Deterministic Routing):给定源节点和目标节点时,存在唯一的一条路由路径。
自适应路由(Adaptive Routing):交换节点可以根据意外事件(例如故障、拥塞)动态调整路由路径。这种方式会增加路由器的复杂性,但可能提升网络性能。!!!仍可能造成死锁!!!
确定性路由示例:维度顺序路由(Dimension Order Routing):数据包沿着第一维度发送,直到到达目标在该维度上的坐标,然后继续在下一维度上发送,以此类推,直到数据包到达目标节点。
2. Deadlock(死锁)
死锁发生在资源依赖形成循环的情况下:一个进程占有某个资源(A)并试图获取另一个资源(B),而资源 A 不会被释放,直到获取到资源 B。
如上图所示,每个 message packets 试图进行左转操作,从而造成死锁。
2.1 Deadlock-Free Proofs(无死锁证明)
给边编号,并证明所有路由将按递增(或递减)顺序遍历边
在网络中,可以为路径中的边进行编号。
如果我们能确保所有数据包的路径都按照边的编号顺序递增(或递减)进行移动,就不会产生循环依赖,从而避免死锁。
原因:如果所有路径都按顺序遍历边,那么不会存在“回到之前的边”或形成循环依赖的情况。
示例:k-ary二维数组(k-ary 2-d array)使用维度路由
在二维网格结构中,数据包通过维度顺序路由进行传输。
维度顺序路由规则:
首先沿 X 维度传输,直到目标位置的 X 坐标到达;
然后沿 Y 维度传输,直到目标位置的 Y 坐标到达。
这种路由方法的特点:
数据包严格按照先 X 轴后 Y 轴的顺序移动。
因为路径中不会出现“回头”或任意的转弯方向,路径边的编号始终是递增顺序,因此不会形成循环依赖。
2.2 Breaking Deadlock(打破死锁)
考虑二维网格中的 8 种可能的转弯(注意:转弯会导致循环)
在二维网格中,数据包可以沿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移动。
每个方向之间的转弯(左转、右转)会导致路径形成循环,从而引发死锁。
通过阻止两个特定的转弯,可以消除循环
如果禁止数据包进行两个特定方向的转弯,就可以有效地消除路径中的循环依赖,从而避免死锁。
维度顺序路由(Dimension Order Routing)禁止四种转弯
如下图所示,维度顺序路由对于从左边或从右边跳转的 Packets,只允许进行两个方向的转弯,从而避免死锁的产生。
即使在自适应路由中也可以避免死锁
通过限制转弯方向,可以在自适应路由中防止死锁。
下方图示展示了几种常见的死锁避免策略:
West-First(西优先)
数据包不能先向东转弯,只能先向西移动。
North-Last(北最后)
数据包一开始不能向北走,最后才向北走。
Negative-First(负向优先)
数据包的移动方向被分为两类:
负方向(Negative Direction):沿着坐标轴朝负数方向移动。
正方向(Positive Direction):沿着坐标轴朝正数方向移动。
数据包必须先移动负方向(例如 X 轴负方向或 Y 轴负方向),直到不能再移动为止,然后才能开始移动正方向。
会造成死锁(Deadlock)
3. Packets/Flits(数据包/流控单元)
一条消息会被拆分成多个数据包(packets)(每个数据包都包含头部信息,允许接收端重新构建原始消息)。
一个数据包本身可以进一步被拆分成流控单元(Flits)——流控单元不包含额外的头部信息。
两个数据包可以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而流控单元始终是有序的,并且沿着相同的路径传输。
这种架构允许使用较大的数据包(从而减少头部开销),同时可以基于流控单元(Flits)实现细粒度的资源分配。
4. Flow Control(流量控制)
消息(Message)的路由(route)需要分配多种资源:
信道(或链路)
缓冲区
控制状态
无缓冲流控(Bufferless):
如果发生链路争用,数据单元(flits)会被丢弃。
系统会发送否定确认(NACK),通知原始发送方。
发送方需要重新传输该数据包。
偏转路由: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发送方首先发送一个请求(探测 message)来预留信道。
如果中间路由器的信道暂时不可用,请求会被阻塞(因此不是真正的无缓冲机制)。
一旦信道预留完成,会发送确认消息(ACK)。
随后的数据包或数据单元(flits)能够以较小的开销进行传输(适合大规模数据传输)。
4.1 Buffered Flow Control(带缓冲的控制流)
两个信道之间的缓冲区可以使每个信道的资源分配相互解耦。
数据包缓冲流控(Packet-buffer flow control):数据包缓冲流控是将资源(如信道和缓冲区)按数据包的单位进行分配
存储-转发(Store-and-forward):
数据包必须完全接收,才能被传输到下一个节点。
优点: 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缺点: 每个节点都会引入传输延迟,因为数据包必须完全存储后才能继续传输。
切割传输(Cut-through):
数据包在尚未完全接收的情况下,就会开始向下一个节点传输。
优点: 减少了延迟,因为数据包不必完全存储在中间节点。
缺点: 如果链路拥塞,部分数据包(flits)可能无法前进,造成资源浪费。
虫洞路由(Wormhole Routing):
虫洞路由是切割传输的一种优化,它的特点是缓冲区按数据单元(flit)进行分配,而不是按整个数据包。
Flit(流控制单元):
一个数据包被分解成多个较小的单位,称为flits(Flow control units)。
头flit包含路由信息,用于引导数据包的路径。
尾flit标志着数据包的结束。
工作原理:
头flit到达一个节点并确定路径,其他flits沿着同一路径传输。
由于flits被分成较小的单元,缓冲区占用较少,延迟更低。
优点:
减少了缓冲区的需求,因为每次只存储一部分(flit)而不是整个数据包。
减少了传输延迟,适用于高性能网络。
缺点:
如果路径上某个节点的缓冲区满了,整个数据包都会停滞,导致网络拥塞。
虫洞路由(Wormhole Routing)和切割传输(Cut-through)的区别:
切割传输从路由 1 跳转到路由 2 时,它需要在路由 2 分配整个数据包的缓存空间。
虫洞路由从路由 1 跳转到路由 2 时,它只需要在路由 2 分配一个 flit 的缓存空间。
5. Virtual Channels(虚拟信道)
传统信道的局限性:
传统情况下,数据包(packet)占用一个物理信道进行传输。
数据包被拆分为多个 flits(流控制单元),这些 flits 按顺序通过信道传输。
问题:
阻塞问题: 如果一个数据包在某个路由器的缓冲区被阻塞,其他数据包无法使用该物理信道,导致信道资源被浪费。
混淆问题: 如果其他数据包的 flits 插入当前信道,接收端无法正确区分这些 flits 属于哪个数据包。
虚拟信道(Virtual Channel)的解决方案:
多缓冲区设计: 每个物理信道被虚拟化为 N 个逻辑虚拟信道,每个虚拟信道都有自己的缓冲区。
多路复用: 允许多个数据包共享同一个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但逻辑上各自独立。
虚拟信道 ID: 数据包中的 flits 携带一个 虚拟信道 ID,用于标识其所属的虚拟信道。
优势:
即使某个虚拟信道被阻塞,其他虚拟信道仍可以继续传输数据。
提高了物理信道的利用率,避免了信道资源被完全占用。
有助于缓解拥塞,减少死锁的风险。
5.1 Example
流量类比(Traffic Analogy):
A 和 B 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数据流,它们在网络中传输,想要到达不同的目的地。
数据包 B 需要转弯才能到达目的地,而数据包 A 需要直行。
在虫洞路由中,没有左转专用车道。这意味着,尽管数据包 B 需要转弯,它仍然会在传输过程中与直行的数据包 A 分享同一个物理信道。这可能导致冲突或阻塞,类似于左转的车辆与直行的车辆在同一车道上发生干扰。
在虚拟信道机制下,有左转专用车道。这意味着,数据包 B 可以通过专门的信道(虚拟信道)来完成左转,而不会干扰到数据包 A 的直行。虚拟信道为不同的数据流提供了独立的缓冲区,使得即使数据流的路径有所不同,它们也不会发生冲突。
5.2 虚拟信道流量控制(Virtual Channel Flow Control)
传入的 flit 和缓冲区:
每个传入的 flit 被放入相应的缓冲区,等待传输到下一个路由器。缓冲区的管理确保了每个 flit 在等待传输时不会发生数据丢失。
三个资源的竞争:为了将 flit 从当前路由器传输到下一个路由器,需要竞争以下三个资源:
空闲的虚拟信道:
虚拟信道是物理信道的一个分区,它使得多个数据包可以在同一物理信道上独立传输。每个虚拟信道有一个“尾部 flit”标识,当尾部 flit 成功传输过该信道时,信道被认为空闲,可以供下一个数据包使用。
空闲的缓冲区条目:
每个虚拟信道都有对应的缓冲区,存储传输中的 flit。通过信用管理(credit management)或者开关管理(on/off management)来控制缓冲区的分配。信用管理通过让接收端发送“信用信号”告知发送端缓冲区的空闲情况。
空闲的物理信道周期:
物理信道是实际的数据传输路径。多个数据包可能会竞争同一物理信道的传输周期,因此需要协调以避免冲突。物理信道周期的空闲情况决定了传输的顺利进行。
5.3 缓冲区管理(Buffer Management)
基于信用的缓冲区管理(Credit-based)
原理:在这种模式下,下游节点(即接收端)会持续追踪它的空闲缓冲区数量,并将该数量的信息反馈给上游节点(即发送端)。
过程:
上游节点每次发送数据包时,会根据下游节点的可用缓冲区数量来决定是否可以继续发送数据。
当下游节点有空闲缓冲区时,它会通过发送信号来通知上游节点,表明它可以接收更多数据。
信号的传递和缓冲区计数有助于避免下游节点的缓冲区溢出,同时保证数据流动的平稳。
为了防止往返延迟(即信号来回传递的时间)影响数据流,必须确保系统中有足够的缓冲区来隐藏这种延迟。
优点:
提供更精确的缓冲区利用率,减少了上游和下游节点的资源浪费。
可以在缓冲区有空闲空间时继续传输,优化了带宽使用。
开/关缓冲区管理(On/Off)
原理:在这种模式下,上游节点会跟踪自己的缓冲区使用情况,并在缓冲区快满时发送一个“关”信号给下游节点。
过程:
上游节点会通过这种方式告知下游节点它接近满载,暂时不再接受新的数据包。
与基于信用的管理方式相比,开/关方式减少了缓冲区的计数工作和上游节点的信号传递。
优点:减少了上游节点的信号发送和计数操作,降低了系统复杂性。
缺点:容易浪费缓冲区空间:在上游节点的缓冲区并未完全占满时,信号已经发出,导致上游节点停止发送数据,浪费了一部分缓冲区空间。
5.4 使用虚拟信道(VCs)避免死锁
基于虚拟信道的递增链路编号法
原理:
每个虚拟信道可以分配一个编号,通过对链路(物理通道)进行编号,确保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始终遵循递增编号的链路进行路由。
这种机制打破了形成死锁的资源循环依赖,因为数据包不会回到较低编号的链路上。
作用:通过链路编号的单调递增特性,保证了数据流动不会陷入死锁状态。
双平面(Two-Plane)路由法
平面1:West-first 路由策略
在第一个路由平面中,数据包遵循 West-first(优先向西)规则,即:
数据包如果需要向西移动,就必须先完成向西移动,不能在未完成西向移动时转向其他方向。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部分方向转弯所导致的死锁。
平面2:North-last 路由策略
如果数据包需要再次向西,但在第一平面无法继续时,它可以切换到第二平面。
第二平面使用不同的规则(例如North-last),即禁止在某些情况下向北转弯。
切换机制:数据包在两个平面之间进行切换,遵循不同的路由规则,进一步减少了死锁的可能性。
6. Router Pipeline(路由器流水线)
6.1 路由器功能
路由器功能模块:
交叉开关(Crossbar):负责数据在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之间的交换,是数据传输的核心组件。
缓冲器(Buffer):用于存储临时数据(flits),防止数据包因通道繁忙而丢失。
仲裁器(Arbiter):当多个数据流争用同一个输出端口或资源时,仲裁器决定哪个数据流优先传输。
虚拟信道状态与分配(VC State and Allocation):管理虚拟信道(VC)的状态,分配虚拟信道资源,确保多个数据流共享物理通道时不会混淆。
缓冲管理(Buffer Management):控制缓冲区的使用,确保数据流在缓冲区中高效存储与传输。
算术逻辑单元(ALUs):处理与数据传输有关的计算逻辑(例如计数、状态更新等)。
控制逻辑(Control Logic):负责整个路由器的协调与控制,确保各模块协同工作。
路由(Routing):计算数据包的下一跳路径,决定数据传输的方向。
片上网络的能耗:
片上网络(NoC,Network-on-Chip)是芯片中多个核心之间通信的基础结构,它对芯片的整体能耗有很大影响。
能耗占比高达10-35%,这使得优化片上网络的能效非常关键,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和低功耗设备中。
网络延迟:
由于数据传输需要经历多个网络跳(hops)和路由器处理,这可能引入数十个周期的延迟。
这种延迟对于缓存访问和内存访问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高延迟会显著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
功耗分布:
链路(Link): 数据通过物理链路传输时的功耗,通常与链路的长度和频率相关。
缓冲器(Buffers): 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包的缓冲区功耗,缓冲区越多,功耗越大。
交叉开关(Crossbar): 数据交换时消耗的功耗,主要取决于交换路径的复杂度。
每部分都占30%,这说明优化任何一个组件的功耗,都可以对片上网络的整体能效产生显著影响。
6.2 Router Pipeline(路由器流水线)
路由器流水线 是网络中路由器处理数据传输时采用的一种高效方法。它将数据包(packet)处理分为四个典型阶段,确保高吞吐量和低延迟。下面详细解释各个阶段:
RC 路由计算(Routing Computation)
头部 flit(数据包的第一个部分)携带路由信息,它负责决定数据包的下一个传输路径。
路由器会检查头部 flit 的包头信息,计算出数据包应该传输到的下一个输出通道。
这个阶段必须针对所有到达路由器的输入通道进行,并且只对头部 flit 起作用。
VA 虚拟信道分配(Virtual-Channel Allocation)
在这里,头部 flit 会竞争其目标输出通道上的可用虚拟信道。
由于物理通道可能需要被多个数据流共享,虚拟信道(VC)通过分配多个逻辑通道来解决资源争用问题。
一旦成功分配到虚拟信道,后续的 flit 就可以使用该通道,直到尾部 flit 释放资源。
SA 交换分配(Switch Allocation)
在确定了目标输出通道后,多个输入端口的 flits 会竞争同一个输出通道(比如多个输入请求访问同一个北方向通道)。通过仲裁机制(Arbitration),决定哪个输入端口的 flit 可以成功获得输出通道的使用权。
只有获得交换分配的 flit 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进行物理通道的传输。
通常存在多个输入端口 和 输出端口,它们代表数据流进入和离开路由器的路径。在一个 2D 网格网络结构中,典型的 5个输入端口 分别是:
北输入端口 (North Input):数据从网络中北侧的路由器流入当前路由器。
南输入端口 (South Input):数据从网络中南侧的路由器流入当前路由器。
西输入端口 (West Input):数据从网络中西侧的路由器流入当前路由器。
东输入端口 (East Input):数据从网络中东侧的路由器流入当前路由器。
本地输入端口 (Local Input):数据来自本地处理器核心(或者本地终端节点)。
典型的 5个输出端口 分别是:
北输出端口 (North Output):数据从当前路由器发送到北侧的路由器。
南输出端口 (South Output):数据从当前路由器发送到南侧的路由器。
西输出端口 (West Output):数据从当前路由器发送到西侧的路由器。
东输出端口 (East Output):数据从当前路由器发送到东侧的路由器。
本地输出端口 (Local Output):数据被发送到本地处理器核心(或终端节点)。
ST 交换传输(Switch Traversal)
在交换传输阶段,flit 实际通过物理通道传输到下一个路由器或目的地。
这个阶段是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物理执行步骤。
流水线规则:
数据包的头部 flit 需要经历这四个阶段,以确保路径的正确分配和传输。
数据包的中间 flit 和尾部 flit 不参与路由计算(RC)和虚拟信道分配(VA),因为路径已经由头部 flit 确定。
尾部 flit 通过释放虚拟信道资源(VC)来完成数据包的传输,这样其他数据流就可以使用这些资源。
6.3 Speculative Pipelines(推测性流水线)
推测性流水线是一种优化路由器性能的方法,通过同时尝试多个步骤,来减少流水线延迟,提高吞吐量。
推测性并行执行 VA 和 SA
在传统流水线中,VA(虚拟通道分配) 必须在 SA(交换分配) 之前完成,因为 SA 需要知道哪个虚拟通道被分配成功。
推测性并行执行允许 VA 和 SA 同时进行,假设虚拟通道会分配成功,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缺点:如果 VA 最终失败,则之前成功分配的物理通道(SA 阶段分配)将被浪费。
完全并行:VA、SA 和 ST
在更加激进的推测性流水线中,可以同时执行 VA(虚拟通道分配)、SA(交换分配)和 ST(交换传输)。
优势:进一步减少延迟,提高吞吐量。
缺点:可能导致冲突或重试,例如多个 flits 同时竞争同一资源,导致部分分配需要重新计算。
VA 是关键路径
在多数情况下,VA(虚拟通道分配) 是路由器流水线的瓶颈,因为它涉及复杂的资源分配和冲突解决。
优化策略:可以顺序执行 SA 和 ST,以减少整体延迟。
推测性策略适用场景
当网络中数据包的争用较少时(例如负载较轻时),推测性策略更可能成功,因此这种优化策略的效果更好。
在这种情况下,路由器的流水线延迟会成为主要瓶颈,而不是通道争用。
单阶段流水线的可能性
理想情况下,推测性策略可以使整个路由器的流水线缩短为单阶段,将 RC、VA、SA 和 ST 合并在一起。
但实际上,由于冲突和硬件限制,完全单阶段流水线很难实现,只在一些特定网络结构和负载下可行。
7. Trends(趋势)
越来越关注消除路由器缓冲区带来的面积/功耗开销;由于流量水平相对较低,基于虚拟通道的有缓冲路由网络可能显得过于复杂。
Option 1:对于短距离通信(如 16 个核心),可以使用总线;对于长距离通信,采用分层总线结构。
Option 2:采用热土豆路由(hot-potato routing)或无缓冲路由(bufferless routing)。
8. Crossbar
8.1 Centralized Crossbar Switch(集中式交叉开关)
假设每个节点有一个输入端口和一个输出端口,交叉开关可以提供最大带宽:只要有 N 个唯一的源节点和 N 个唯一的目标节点,可以同时发送 N 条消息。
最大开销:交叉开关内部需要 WN² 个开关,其中 W 是数据宽度,N 是节点数量。
为了减少开销,可以使用较小的开关作为构建模块——这样会用更低的开销换取较低的有效带宽。
8.2 Omega 网络式开关
交换机的复杂度现在是 O(N log N)。
争用增加:P0 - P5 和 P1 - P7 无法同时发生(在交叉开关中是可能的)。
为了应对争用,可以增加网络的层数(冗余路径):通过镜像网络,我们可以通过 N 个中间节点从 P0 路由到 P5,同时将复杂度增加一个 2 倍。
8.3 Tree Network(树形网络)
复杂度为 O(N)。
在与邻近节点通信时可以实现低延迟。
通过增加多个输入和输出链接可以构建胖树(Fat Tree)。
9. 双向带宽
双向带宽的定义
双向带宽是评估网络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衡量了网络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两个部分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
通过将节点划分为两组,寻找两个部分之间连接的最小带宽。
理想情况下,双向带宽越高,网络在高流量情况下的性能越好。
双向带宽的重要性
随机流量(Random Traffic):
如果消息在网络中随机传递,每个消息有 \(1/2\) 的概率需要跨越两个组。
如果所有节点都发送消息,总流量中大约一半会跨越组间带宽。
因此,组间的最小带宽决定了网络是否能支持这种负载而不出现瓶颈。
标签:互联,节点,信道,DDCA,缓冲区,数据包,片上,路由,路由器 From: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5010563/article/details/14449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