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证指数将华熙生物从沪深300指数成分中剔除。众所周知,而沪深300指数是由沪深市场中规模大、流动性好、交易活跃的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证券组成。华熙生物被沪深300指数剔除,这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
在华熙生物(688363.SH)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凭借其在国内透明质酸(玻尿酸)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医美市场的强劲东风,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大关。然而,如今的华熙生物却陷入了业绩持续下滑的困境,股东减持、市值蒸发,昔日的辉煌似乎已成过眼云烟。
近年来,华熙生物的业绩表现令人担忧。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仅为38.75亿元,同比减少8.21%;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29.09%,仅为3.59亿元。尤其是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降幅分别达到了7.14%和78.31%,创下了历史新低。这样的业绩表现,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也与公司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为糟糕的是,华熙生物的业绩下滑趋势似乎并未得到遏制。自2022年三季度财报开始,公司就出现了营收和利润双降的情况,且至今已连续两年。与此同时,与行业内的可比公司相比,华熙生物的业绩表现也显得尤为低迷。例如,同样在医美领域的锦波生物和爱美客,其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增长,而华熙生物却陷入了负增长的泥潭。
除了业绩下滑外,华熙生物还面临着股东减持的压力。在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市值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大股东们并未与公司“同甘共苦”,反而选择了减持套现。尤其是二股东国寿成达的减持计划公布后,叠加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解禁的影响,华熙生物的股价出现了显著下跌。截至12月18日,公司股价已跌至55.80元/股,总市值仅为268.78亿元,相比最高点时的市值已缩水超千亿元。
股东减持和市值缩水不仅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曾经被誉为“医美茅”“玻尿酸第一股”的华熙生物,如今却陷入了业绩下滑、股东减持、市值蒸发的恶性循环中。
面对业绩的萎靡不振,华熙生物也试图通过组织管理变革来寻求突破。然而,从目前的财报数据来看,变革的成效并不明显。公司的销售费用率虽然有所递减,但依然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而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则持续增长,显示出公司在内部管理和研发投入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华熙生物在探索新的增长点方面也遭遇了挫折。曾经驱动公司高速增长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如今增长乏力,而新的增长点却迟迟未能出现。尽管公司曾尝试通过合作和收购等方式涉足肉毒素和胶原蛋白等领域,但这些尝试并未能成功转化为业绩的增长点。
早在2015年,华熙生物就曾尝试通过与韩国肉毒素研发公司Medytox的合作,切入肉毒素领域。华熙生物在中国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华熙美得妥并陆续出资近亿港元。
但最终因Medytox的爆雷而无奈落空。2023年9月5日,华熙生物发布了《华熙生物关于控股子公司与Medytox签署终止契约暨投资Medybloom的后续进展公告》,正式宣布已终止与Medytox的合资协议和独家代理协议。肉毒素成为第二曲线增长方向的计划最终落空。
2022年,华熙生物又通过收购益而康生物涉足胶原蛋白产业。2022年9月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出席胶原蛋白产品发布会,并表示,“我们要把胶原蛋白打造成继透明质酸以后,华熙生物的第二个战略性的生物活性物。”然而创始人赵燕又对胶原蛋白持怀疑态度,“胶原蛋白在护肤品上用,那就是个概念。”
目前医疗终端产品业务势头正猛,但对于总体业务影响有限。2023年和2024年中报披露,华熙生物的医疗终端产品业务贡献营收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3.11%和51.92%,但其在总营收的占比分别为35.45%、26.43%。
综上所述,华熙生物目前面临着业绩下滑、股东减持、市值蒸发等多重困境。尽管公司正在尝试通过组织管理变革和探索新的增长点来寻求突破,但目前的成效并不明显。未来,华熙生物能否走出困境、重拾昔日辉煌,仍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公司业绩尚未出现明显改善之前,保持谨慎态度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标签:业绩,重重,胶原蛋白,减持,华熙,暴降,生物,公司 From: https://blog.csdn.net/qq_15113419/article/details/14456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