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分层
TCP/IP网络分层模型
TCP/IP协议共有4层,每一层需要下一层的支撑,同时也支撑着上层,顺序就是从下向上
-
链接层:在以太网、Wifi上发送原始数据,工作在网卡的层次,使用MAC地址来标记网络上的设备。
-
网际层:IP协议处在这一层,在链接层的基础上使用IP地址取代MAC地址,将许多局域网、广域网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寻找设备时只需要将IP地址转化成MAC地址。
-
传输层:保证了数据在IP地址标记的两点之间可靠地传输。
-
应用层:具有面向各种具体应用的协议,比如SSH、FTP、SMTP、HTTP。
OSI网络分层模型
OSI网络分层模型即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当时除了TCP/IP协议外还有其他的网络协议,为了同一,国际标准组织设计了这个新的网络分层模型来统一既存的网络协议。
-
物理层,网络的物理形式,例如电缆、光纤、网卡、集线器等等;
-
数据链路层,相当于 TCP/IP 的链接层;
-
网络层,相当于 TCP/IP 里的网际层;
-
传输层,相当于 TCP/IP 里的传输层;
-
会话层,维护网络中的连接状态,即保持会话和同步;
-
表示层,把数据转换为合适、可理解的语法和语义;
-
应用层,面向具体的应用传输数据。
相比之下,TCP/IP是一个软件的分层栈,没有物理设备的划分,理论上OS更加完整。
所谓的“四层负载均衡”就是指工作在传输层上,基于 TCP/IP 协议的特性,例如 IP 地址、端口号等实现对后端服务器的负载均衡;所谓的“七层负载均衡”就是指工作在应用层上,看到的是 HTTP 协议,解析 HTTP 报文里的 URI、主机名、资源类型等数据,再用适当的策略转发给后端服务器。
标签:IP,网络,TCP,分层,IP地址,传输层 From: https://www.cnblogs.com/euler0525/p/1684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