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面试题的获取方式请留意我的昵称或看评论区
为什么大模型都是Decoder-only结构?
在探讨当前大型语言模型(LLM)普遍采用Decoder-only架构的现象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学术角度进行分析:
-
注意力机制的满秩特性:Decoder-only架构采用的因果注意力机制(causal attention)形成了一个下三角矩阵,这种结构保证了矩阵的满秩性(即行列式非零),从而赋予模型更强的建模能力。相比之下,Encoder架构中的双向注意力机制可能会导致矩阵的秩降低,进而影响模型的表达能力。
-
预训练任务的难度:在Decoder-only架构中,模型在预训练阶段每个位置只能接触到有限的信息,这增加了预测下一个token的难度。然而,当模型规模足够大且数据量充足时,Decoder-only模型在学习和泛化方面表现出更高的上限。
-
上下文学习能力:Decoder-only架构在上下文学习方面表现更为优异,这是因为prompt和demonstration信息可以被视为对模型参数的一种隐式微调。这种特性使得Decoder-only架构在few-shot学习场景中具有明显优势。
-
效率问题:Decoder-only架构支持KV-Cache的复用,这对于多轮对话任务更为友好。在这种架构中,每个token的表示仅依赖于之前的输入,而Encoder-Decoder架构则难以实现这一点。
-
Zero-Shot性能:Decoder-only模型在没有额外的tuning数据的情况下,展现出更好的zero-shot性能。相比之下,Encoder-Decoder架构则需要在一定量的标注数据上进行多任务微调(multitask finetuning),以激发其最佳性能。
综上所述,Decoder-only架构因其在训练效率、工程实现以及理论上的优势,成为了当前LLM设计的主流选择。尤其是在生成任务中,引入双向注意力并未带来显著好处,而Encoder-Decoder架构在某些场景下表现更好,可能仅仅是因为其参数量的增加。因此,在参数量和推理成本相等的条件下,Decoder-only架构成为了一个更优的选择。
标签:面试题,架构,模型,Encoder,only,Decoder,注意力 From: https://blog.csdn.net/2401_88821455/article/details/14364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