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日常开发中,我们之前工作中经常接手的大多数都是传统 MVC 架构体系的项目。然而,随着现在分布式和微服务架构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重构、拆分,传统的 MVC 架构也逐渐向 DDD 架构演进。为什么需要将传统架构重构为 DDD 架构?MVC 架构相比如今备受关注的 DDD 架构又有哪些不足?本文将探讨 MVC 与 DDD 的核心区别,分析传统架构在现代复杂业务场景中的挑战,以及 DDD 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在讨论 DDD 和 MVC 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项目业务架构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最简单的单体架构到后面的集群架构再到今天最流行的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这种架构发展过程体现了技术的飞快发展,也反映了我们在开发项目过程中在应对复杂业务需求和快速增长的用户量时,对架构设计的更高要求。
单体架构
一层架构
在项目开发的早期阶段,当业务量很小、需求简单时,常用的一种架构就是“一层架构”。这种架构的特点是所有代码逻辑、配置、视图和功能都写在一个文件中。这种方式在项目初期能够快速实现功能,便于开发者集中处理各个逻辑。
一层架构示意图
在这个结构中,所有逻辑集中在一个文件里,开发速度快,适合小型项目。业务逻辑、数据处理和页面展示都在一个地方,开发者可以快速实现和调整功能。
一层架构的不足
随着项目的发展,业务量逐渐增加,代码和功能的复杂度也随之提升。这时,一层架构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
- 难以维护:代码逻辑杂糅在一起,稍作改动可能会影响整个文件,增加了维护难度。
- 代码混乱:没有架构的系统会将所有逻辑混合在一起,导致代码杂乱无章,稍作改动就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 难以扩展:由于所有代码集中在一个文件中,项目代码量增加后,整个文件变得庞大且复杂,不利于扩展新功能。
- 团队协作困难:一层架构不利于多人协作开发,团队成员很难同时对同一文件进行修改。
- 协作效率低下:在缺乏明确分层和职责划分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很难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协作效率低下,容易出现代码冲突。
因此,当业务需求增长时,就需要更合理的架构设计来应对复杂性,以便更好地组织代码、分离关注点并提高项目的可维护性。
MVC 架构
在早期的小型项目中,由于代码量和业务逻辑较为简单,通常所有代码都集中在一个文件中,以一层架构的方式快速完成需求。然而,随着项目扩展和复杂度提升,一层架构逐渐暴露出难以维护和扩展的缺陷,无法满足复杂业务需求。这时,我们需要一种更合理的分层方式来组织代码,于是 MVC 架构应运而生。
随着业务复杂度的增加,MVC 架构提供了一种更清晰的代码组织方式。它通过将代码划分为 Model(模型层) 、View(视图层) 和 Controller(控制层) 三部分(有些也会有个Services 逻辑层部分),实现了关注点分离,增强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 Model(模型层) :负责与数据相关的逻辑和操作,例如与数据库的交互和数据处理。
- View(视图层) :负责界面展示,将数据呈现给用户。
- Controller(控制层) :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协调模型层和视图层之间的交互。
MVC 架构通过合理的分层方式,将数据、界面和控制逻辑解耦,为项目的扩展和维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MVC 调用流程
- 用户发起请求: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某个 URL 或执行某个操作(例如点击按钮),该请求通常是 HTTP 请求,并包含相关参数(如查询参数、表单数据等)。
- Controller 接收请求:请求被路由到对应的控制器(Controller)方法。Controller 的职责是接收请求、解析请求数据,并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
- 调用 Service 层:Controller 中的请求方法调用 Service 层的方法,将处理请求的逻辑分发到服务层。Service 层负责处理核心业务逻辑,将不同的模块协调起来。
- Service 调用 DAO 层:Service 层根据业务逻辑的需要调用 DAO 层方法,DAO 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将数据读写操作与业务逻辑分离。
- DAO 与数据库交互:DAO 层执行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插入、更新等),从数据库中获取结果返回交互层。
分层架构设计的好处与优点
通过分层架构设计,特别是 MVC 架构,我们能够在代码组织和项目维护上获得以下优点:
- 清晰的职责分离:将控制、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分离,减少了模块之间的耦合,使得每个模块专注于自己的职责,增强代码的可维护性。
- 提高代码复用性:Service 层和 Repository 层的逻辑可以被多个 Controller 调用,避免重复代码,提升代码的复用性。
- 便于团队协作:不同开发人员可以分别负责不同层次的代码开发(如前端、业务逻辑、数据访问等),加快开发进度。
- 增强可测试性:分层后可以对每层进行独立测试,避免影响其他模块,有助于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虽然分层架构带来了组织上的清晰和职责分离,但其本质上还是运行在单台服务器上的单体架构。
集群架构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讨论了一层架构和 MVC 架构的设计,这些都是属于 单体架构 的范畴,通常是运行在单机环境下的单机架构。尽管通过 MVC 架构的分层设计,我们获得了更清晰的代码组织和职责分离,但它仍然是单机架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同一个应用实例中运行,依赖单台服务器的性能和资源。
单机架构的局限性
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和用户量的增加,单体架构逐渐暴露出以下问题:
- 单机性能有限:尽管可以提升单机的硬件性能(如增加 CPU、内存等),但硬件资源的提升存在物理限制,单台机器的承载能力总是有限的。
- 扩展性差:单体架构的扩展方式通常是通过垂直扩展(增加硬件资源)来提升性能,但当达到硬件极限时,单机扩展便失去效果,无法满足业务需求。
- 可靠性问题:在单体架构中,所有功能模块耦合在一起,一旦某个模块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个应用崩溃,影响系统的可用性。
- 部署和发布复杂:在单体应用中,每次修改或新增功能都需要重新部署整个应用,可能会导致服务中断,影响用户体验。
三高问题:高并发、高可用、高性能
随着互联网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单机架构逐渐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我们面临着常说的三高问题:
高并发
高并发是指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的请求,承受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压力,并在负载增大时仍能快速响应,避免因请求过多导致系统崩溃。高并发的最典型特点就是流量大,例如秒杀活动、电商促销、抢票系统等场景,往往会出现极高的并发需求。
在技术上,高并发的能力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核心指标来衡量:
- QPS(Queries Per Second) :每秒请求数,表示系统每秒钟能够处理的请求数量,是衡量并发能力的重要指标。
- RT(Response Time) :响应时间,表示系统从接收到请求到完成响应的时间。高并发场景下,系统需要尽量缩短响应时间。
- 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 :每秒事务数,表示系统每秒可以处理的事务数量,在事务较多的业务场景下尤为重要。
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系统的处理能力。当系统的 QPS 较高、RT 较低时,说明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响应大量请求,具备较好的并发处理能力。
单机架构中,由于所有功能模块都集中在同一台服务器上运行,系统的并发能力受到单机硬件性能的限制,包括 CPU、内存、网络带宽、磁盘 I/O 等。即使在硬件资源较高的情况下,单机架构也存在以下瓶颈:
- CPU 限制:单机的 CPU 处理能力有限,当请求数增加时,CPU 资源被耗尽,导致请求响应变慢。
- 内存限制:单机的内存空间有限,尤其是高并发情况下可能导致内存泄漏或内存不足,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 网络带宽限制:单机的网络带宽有限,大量请求会导致网络拥塞,进而影响响应速度。
- 磁盘 I/O 限制:对于需要频繁读写数据库的应用,磁盘 I/O 可能成为瓶颈,尤其是传统的机械硬盘,无法满足高并发的数据读写需求。
在单机架构中,由于所有请求都在单台服务器上处理,系统的并发能力受到单机硬件性能的限制。单机的 CPU、内存、网络带宽等资源有限,导致单机难以承受大量并发请求。尽管可以通过升级硬件来提升性能,但单台机器的硬件资源总有上限,无法无限扩展。
高可用
高可用是指系统能够在出现故障时,迅速恢复并持续提供服务,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高可用性在现代互联网应用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用户依赖度较高的系统中(如支付系统、医疗系统等),即便发生故障也要保证服务不中断。
高可用性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核心指标来衡量:
- 系统可用性(Availability) :系统在一定时间段内可以正常运行的百分比。一般以 “9 的数量” 表示,例如 “99.99%” 代表系统在一年中最多允许 52 分钟的不可用时间。
- 故障恢复时间(MTTR - Mean Time To Recovery) :系统发生故障到恢复正常运行所需的平均时间,越短越好。
- 故障间隔时间(MTBF -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两次故障发生之间的平均时间,越长越好。
高可用的系统通常追求 高可用性比例(如 “5 个 9” - 99.999%),意味着全年仅 5 分钟左右的停机时间。
高可用系统的目标是最大化系统的可用性比例,通过高效的容错和恢复机制减少故障影响。高可用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容错性和恢复性,在单机架构中,系统的高可用性较难保障,因为一旦这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所有服务都会中断。
高性能
高性能指的是系统能够快速处理请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处理并反馈给用户。高性能不仅要求系统能够处理大量请求,还要求系统在响应每个请求时具备较低的延迟,提供流畅的用户体验。
高性能的系统通常会使用优化的代码、合理的数据结构、缓存等技术,确保系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请求处理。高性能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
- 响应时间(RT - Response Time) :系统从接收到请求到完成响应所需的时间。响应时间越短,用户体验越好。
- 吞吐量(Throughput) :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够处理的请求数量或数据量。吞吐量越大,说明系统的处理能力越强。
- CPU 和内存利用率:合理的 CPU 和内存使用可以确保系统不会因为资源消耗过多而导致性能下降。
高性能的场景示例
- 搜索引擎: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期望在瞬间得到结果。搜索引擎需要从海量数据中找到匹配内容,并快速返回结果。因此,搜索引擎系统通常会进行大量的性能优化,采用高效的数据索引和缓存技术,确保每次搜索查询都能快速完成。
- 视频点播服务:当用户在视频平台点击播放视频时,期望视频立即开始播放。为了实现高性能,视频点播系统会将热门视频内容缓存到离用户较近的服务器上,并采用高效的视频流传输协议,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获取视频内容。
在单机架构中,系统的性能直接受限于单台服务器的硬件资源(CPU、内存、磁盘、网络等)。即便系统通过代码优化和缓存提高了处理速度,单台服务器的硬件能力始终有限,单机性能存在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CPU 限制:复杂的计算任务需要占用大量 CPU 资源,当 CPU 达到瓶颈时,系统响应时间会显著增加。
- 内存限制:大数据量处理和高并发请求会占用大量内存,导致内存资源耗尽,甚至引发内存溢出。
- 磁盘 I/O 限制:对于频繁读写的任务,单台服务器的磁盘 I/O 可能成为瓶颈,尤其是机械硬盘在处理大数据时速度较慢。
- 网络带宽限制:高并发请求会占用大量网络带宽,带宽不足会导致请求排队或超时。
因此,单机架构在性能提升上有明显的局限性,即使通过硬件升级也无法无限提升。当业务需求超过单机处理能力时,我们需要通过分布式架构和集群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集群架构
集群架构是通过部署多台相同的服务器实例来协同工作,以应对系统负载,提升整体的性能、并发能力和可用性。集群中的每个服务器实例称为一个节点,所有节点一起提供服务。用户的请求会被分发到不同的节点上,分散单台服务器的压力。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也增强了系统的容错和恢复能力,适应了三高问题的需求。
集群架构是相对简单而有效的扩展方法,尤其适用于单体应用的扩展。在集群架构中,常用负载均衡器(如 Nginx、HAProxy)将请求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实例上,确保请求得到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理。
集群架构如何解决三高问题
通过集群架构,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高并发、高可用和高性能的需求。
1. 高并发
在集群架构中,高并发是通过水平扩展来实现的,即增加更多的服务器实例来分担请求。用户请求被负载均衡器分发到多台服务器,减少单个节点的压力,从而提升整体并发能力。
- 例子:电商平台在促销活动期间通过集群架构支持高并发请求,负载均衡器将用户的请求分发到多个实例,避免单一节点因请求量过大而崩溃。例如在双十一购物节,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同时在线,电商平台通过集群架构承载了这些流量,保证了每位用户的请求都能得到响应。
2. 高可用
集群架构的高可用特性体现在多个实例的容错性上。当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负载均衡器会自动将流量转移到其他正常运行的服务器上,确保服务不受影响。这种冗余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容错和恢复能力。
- 例子:在支付系统中,集群架构可以确保某个支付节点宕机时,其他节点能够继续处理支付请求,不影响整体支付流程的可用性。这样,即便有个别节点故障,系统仍能为用户提供持续的支付服务。
3. 高性能
集群架构能够提升系统的高性能,因为多个节点可以共同分担负载,加快请求处理速度。每个节点负责部分请求,分担了计算和 I/O 操作的压力,使得系统能够在高负载下仍保持快速响应。
- 例子:在新闻网站或视频点播平台中,集群架构能够让每个节点缓存部分内容,使得用户的请求能够就近由缓存提供服务,减少数据库访问和计算量,从而缩短响应时间,提升性能。
数据库架构的演进:MySQL 的高可用和高并发解决方案
在单体架构下,数据库通常是单实例部署。随着数据量和访问量的增长,单实例数据库逐渐暴露出性能和可用性的问题。例如,频繁的读写操作会造成数据库负载过高,导致响应变慢,甚至出现崩溃风险。
单体数据库的常见问题
- 性能瓶颈:在高并发场景下,单实例数据库会成为系统的瓶颈,导致请求排队,用户等待时间增加。
- 可用性低:如果数据库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业务连续性。
- 数据一致性问题:对于需要频繁读写的数据,单实例数据库难以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维持一致性。
解决方案
为了提高 MySQL 的性能和可用性,常用的方案包括主从复制、读写分离和分库分表。
-
主从复制
主从复制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库容灾和扩展手段,通过配置一台主数据库和多台从数据库,主库负责写操作,从库负责读操作。当主库写入数据后,数据会自动同步到从库。- 优点:主从复制提升了数据库的容错能力,主库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从库;同时,通过从库分担读操作,提高了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 适用场景: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例如社交应用的用户信息展示等。
-
读写分离
在主从复制的基础上,实现读写分离。主库专门用于写操作,从库专门用于读操作。应用程序通过中间层(如数据库代理)自动将读请求分发到从库,将写请求发送到主库。- 优点:读写分离进一步减轻了主库压力,提升了数据库的读性能,适合读多写少的应用场景。
- 适用场景:适用于用户频繁访问的内容系统,例如新闻、文章和视频平台。
-
分库分表
随着数据量的进一步增加,主从复制和读写分离可能仍然无法满足需求,这时可以考虑对数据库进行分库分表。分库分表将数据按某种规则分散到不同的库和表中,减少单个表的负担。- 优点:通过分库分表,可以将单库的存储和查询压力分摊到多个库上,提高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存储上限。
- 适用场景:适用于数据量巨大、访问频繁的场景,例如电商订单系统。
缓存系统架构的演进:Redis 的高可用和高并发解决方案
在单体架构中,Redis 通常被用作单实例缓存。当请求量增加或数据量增大时,单实例缓存可能会遇到性能瓶颈,无法有效支撑高并发场景。
单体缓存的常见问题
- 缓存穿透:当请求的 key 在缓存中不存在,系统会直接请求数据库,导致数据库压力增加。
- 缓存击穿:当某个热点 key 的缓存失效时,大量请求会同时打到数据库,造成瞬时的数据库压力暴增。
- 缓存雪崩:当大量缓存同时失效时,瞬时请求会涌向数据库,造成数据库崩溃的风险。
解决方案
为了提升 Redis 缓存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并发处理能力,常用的方案包括主从复制、Redis 集群和哨兵机制。
-
主从复制
Redis 主从复制配置一台主节点和多台从节点,主节点负责写操作,从节点负责读操作。当主节点写入数据时,会自动同步到从节点。- 优点:主从复制提升了缓存的容错性,从节点可分担读操作压力,提高了缓存的读性能。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要高读性能的场景,如热点数据缓存和排行榜。
-
Redis 集群
Redis 集群是一种分布式缓存架构,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每个节点只负责部分数据。Redis 集群使用一致性哈希分片,将请求分配到不同的节点上处理。- 优点:Redis 集群提升了缓存的扩展性,支持大规模的数据量和并发请求。
- 适用场景:适用于数据量巨大、访问频繁的场景,如实时数据缓存和电商系统的购物车。
-
哨兵机制
Redis 哨兵机制用于监控主节点的健康状态,当主节点故障时,哨兵可以自动切换到从节点,确保缓存服务的高可用性。- 优点:哨兵机制提供了自动故障切换功能,增强了 Redis 缓存系统的高可用性,适合需要高稳定性的应用。
- 适用场景:适用于要求 24/7 不间断服务的场景,如金融交易系统和支付系统。
通过主从复制、集群和哨兵等架构设计,MySQL 和 Redis 能够更好地支持高并发和高可用需求,为系统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支持。这些架构模式通常和集群架构一起使用,使数据库和缓存系统的性能、可用性得到显著提升。
分布式与微服务架构
集群架构通过部署多个相同的应用实例来分担请求负载,解决了单机架构在高并发、高可用、高性能方面的瓶颈,带来了显著的好处:
- 高并发:集群架构通过增加服务器实例来水平扩展系统的处理能力,使系统能够承受大量的并发请求。
- 高可用:集群架构具备冗余特性,即使部分节点故障,其他节点可以继续提供服务,增强了系统的容错性和可用性。
- 高性能:多个实例分担负载,使每个节点的压力降低,整体响应速度提升,确保系统在高负载下仍能快速响应。
然而,尽管集群架构在三高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提升,它仍然具有以下局限性:
- 数据一致性问题:集群架构的多实例部署会导致数据分散在不同节点上,尤其在读写操作频繁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变得困难。
- 运维复杂度增加:随着集群规模扩大,管理多个实例、监控健康状态、配置同步等都会增加运维成本。
- 功能模块耦合度高:在集群架构中,尽管部署了多个实例,但系统功能仍然是一个整体,模块之间高度耦合,无法独立扩展和维护,导致开发和维护效率低下。
因此,集群架构在应对初期的高并发和高可用需求时效果显著,但随着业务需求的进一步复杂化,尤其是功能模块增多时,我们的业务代码会变得更加庞大臃肿 耦合度也更加的高。所以我们要针对我们的业务代码进行重构拆分。这里的重构指的是我们通过将我们的代码业务系统拆分为独立的服务单元,为后面业务提供了更灵活、扩展性更强的解决方案。所以这种重构设计理念就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流行分布式与微服务架构思想。
分布式架构
分布式架构是将系统的不同模块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这些模块可以独立运行、协同工作,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服务的高可用性。分布式架构不仅解决了集群架构的数据一致性和扩展性问题,还提供了模块化的服务。
-
特点:
- 模块独立性:不同的模块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独立于其他模块,具有较低的耦合度。
- 高扩展性:每个模块可以根据负载情况单独扩展,避免整体扩展的浪费。
- 容错性:某一模块故障不会影响其他模块的运行,提升系统的容错能力。
-
适用场景:分布式架构适合业务复杂度较高、不同模块有不同扩展需求的系统,如电商平台的商品、订单、用户、支付等模块可以独立分布式部署。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是分布式架构的进一步演进,它通过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细粒度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元,且服务之间通过 API 进行通信。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
-
特点:
- 服务独立性:每个微服务独立运行和管理,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通信协议(如 HTTP、gRPC)进行交互。
- 技术多样性:每个微服务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栈,不再受限于整体技术架构。
- 快速迭代:各服务可以独立发布更新,避免对其他服务产生影响,提高了开发和发布效率。
-
适用场景:微服务架构适用于复杂业务场景,特别是需要频繁迭代和更新的系统,如电商、社交网络和金融服务等。
总结
分布式架构和微服务架构通过将系统拆分为独立的模块或服务,实现了更高的扩展性、容错性和灵活性,解决了集群架构在数据一致性、功能耦合等方面的局限性。这种解耦设计不仅提升了系统的三高能力(高并发、高可用、高性能),还增强了系统的敏捷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互联网应用的复杂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在分布式与微服务架构的基础上,如何从传统的 MVC 架构向领域驱动设计(DDD)架构演进,以更好地应对复杂业务场景。
传统的MVC架构设计
我们先来看下我们目前传统的MVC架构模式下的项目架构示例。
java项目MVC架构设计示例
下面是一个我们在开发中常用的传统 MVC 架构的 Java 项目的目录结构示例图。此结构通过模块划分和分层组织代码,便于开发、维护和扩展。以下是各个目录的详细说明:
project-root/
├── src/
│ ├── main/
│ │ ├── java/
│ │ │ └── com/
│ │ │ └── example/
│ │ │ ├── modules/ # 按业务模块划分
│ │ │ │ ├── user/ # 用户模块
│ │ │ │ │ ├── controller/ # 用户模块控制器
│ │ │ │ │ │ └── UserController.java # 用户控制器
│ │ │ │ │ ├── model/ # 用户模块模型
│ │ │ │ │ │ └── User.java # 用户模型
│ │ │ │ │ ├── service/ # 用户模块服务
│ │ │ │ │ │ ├── UserService.java # 用户服务接口
│ │ │ │ │ │ └── UserServiceImpl.java # 用户服务实现类
│ │ │ │ │ ├── repository/ # 用户模块数据仓储
│ │ │ │ │ │ ├── UserRepository.java # 用户仓储接口
│ │ │ │ │ │ └── UserRepositoryImpl.java # 用户仓储实现类
│ │ │ │ │ └── validator/ # 用户数据验证器
│ │ │ │ │ └── UserValidator.java # 用户数据验证
│ │ │ │ └── product/ # 产品模块
│ │ │ │ ├── controller/ # 产品模块控制器
│ │ │ │ │ └── ProductController.java # 产品控制器
│ │ │ │ ├── model/ # 产品模块模型
│ │ │ │ │ └── Product.java # 产品模型
│ │ │ │ ├── service/ # 产品模块服务
│ │ │ │ │ ├── ProductService.java # 产品服务接口
│ │ │ │ │ └── ProductServiceImpl.java # 产品服务实现类
│ │ │ │ ├── repository/ # 产品模块数据仓储
│ │ │ │ │ ├── ProductRepository.java # 产品仓储接口
│ │ │ │ │ └── ProductRepositoryImpl.java # 产品仓储实现类
│ │ │ │ └── validator/ # 产品数据验证器
│ │ │ │ └── ProductValidator.java # 产品数据验证
│ │ │ ├── config/ # 配置文件和配置类
│ │ │ │ ├── WebConfig.java # Web应用配置
│ │ │ │ └── DatabaseConfig.java # 数据库配置
│ │ │ ├── middleware/ # 中间件
│ │ │ │ ├── AuthMiddleware.java # 认证中间件
│ │ │ │ └── LoggingMiddleware.java # 日志中间件
│ │ │ └── util/ # 通用工具类
│ │ │ ├── DateUtil.java # 日期工具类
│ │ │ ├── JsonUtil.java # JSON工具类
│ │ │ └── ValidatorUtil.java # 验证工具类
│ │ ├── resources/ # 资源文件
│ │ │ ├── templates/ # 视图模板文件
│ │ │ │ ├── user/
│ │ │ │ │ └── profile.html # 用户个人资料页面
│ │ │ │ └── product/
│ │ │ │ └── detail.html # 产品详情页面
│ │ │ └── application.properties # 应用程序配置文件
│ │ └── webapp/
│ │ └── WEB-INF/
│ │ ├── web.xml # Web应用配置文件
│ │ └── views/ # 视图层(可选:用于JSP文件)
│ │ ├── user.jsp # 用户页面视图
│ │ └── product.jsp # 产品页面视图
├── test/ # 测试目录
│ └── java/
│ └── com/
│ └── example/
│ ├── user/
│ │ ├── UserServiceTest.java # 用户服务测试类
│ │ └── UserRepositoryTest.java # 用户仓储测试类
│ └── product/
│ ├── ProductServiceTest.java # 产品服务测试类
│ └── ProductRepositoryTest.java # 产品仓储测试类
├── pom.xml # Maven构建文件
└── README.md # 项目说明文件
目录结构说明
-
modules:业务模块层,将系统按业务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例如
user
和product
。每个模块包含控制器、模型、服务、仓储和验证器等,便于分工和维护。 -
controller:控制器层,负责处理 HTTP 请求,控制流程。
UserController
和ProductController
:处理用户和产品模块的请求逻辑。
-
model:模型层,定义业务实体类(如
User
和Product
),用于数据表示和传输。 -
service:服务层,包含业务逻辑的接口和实现。
UserService
和ProductService
:接口,定义业务逻辑的操作方法。UserServiceImpl
和ProductServiceImpl
:实现类,完成具体的业务逻辑。
-
repository:仓储层,负责数据持久化和数据库访问。
UserRepository
和ProductRepository
:接口,定义数据操作方法。UserRepositoryImpl
和ProductRepositoryImpl
:具体实现类,负责与数据库交互。
-
validator:验证层,负责数据的验证逻辑。
UserValidator
和ProductValidator
:验证数据的合法性,确保数据符合业务需求。
-
config:配置文件目录,包含应用和数据库的配置类。
WebConfig
:Web应用的配置类。DatabaseConfig
:数据库的配置类,包含数据库连接和其他设置。
-
middleware:中间件层,处理跨业务逻辑的通用逻辑。
AuthMiddleware
:处理认证和权限控制。LoggingMiddleware
:记录请求和响应的日志。
-
util:通用工具类,包含项目的公共功能。
DateUtil
、JsonUtil
、ValidatorUtil
:分别提供日期处理、JSON格式化和数据验证的辅助方法。
-
resources:资源文件夹,包含静态资源和配置文件。
templates
:存放 HTML 模板文件,用于视图渲染。application.properties
:应用的配置文件,包含数据库连接、端口设置等。
- WEB-INF:Web应用配置文件夹。
web.xml
:配置文件,定义 Web 应用的部署配置。views
:包含 JSP 文件,用于显示页面内容(适用于传统的 JSP 页面)。
- test:测试目录,包含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代码。
UserServiceTest
、UserRepositoryTest
:测试类,用于验证用户服务和仓储的正确性。ProductServiceTest
、ProductRepositoryTest
:测试类,用于验证产品服务和仓储的正确性。
- pom.xml:Maven 构建文件,用于定义项目依赖、插件和构建配置。
- README.md:项目说明文件,包含项目的基本介绍、启动步骤等信息。
处理流程说明
在这种分层架构中,当用户发起请求时,系统会按照以下流程处理请求,从而完成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返回。以下是请求流程的详细步骤:
-
用户发起请求
用户在浏览器或客户端通过 HTTP 请求访问应用的某个 URL(例如/user/profile
),请求被发送到服务器。 -
请求被路由到 Controller
服务器根据请求的 URL,将请求路由到对应的控制器(Controller)方法。例如,请求/user/profile
会被路由到UserController
中处理用户资料的具体方法。这一步通常由框架的路由机制(如 Spring MVC 的@RequestMapping
)实现。 -
Controller 处理请求并调用 Service 层
在 Controller 中,方法会对请求数据(例如请求参数、表单数据等)进行初步处理,然后调用 Service 层的相应方法。Controller 负责控制请求流程,并决定调用哪些业务逻辑。- 例如,
UserController
中的getUserProfile
方法可能会调用UserService
中的getUserById
方法来获取用户数据。
- 例如,
-
Service 层执行业务逻辑
Service 层负责具体的业务逻辑处理,确保实现复杂业务需求。Service 层会根据业务规则,调用不同的仓储方法或执行必要的数据处理。- 在
UserService
的getUserById
方法中,可能会包含数据验证、权限检查等逻辑,并调用 DAO 层的接口来获取用户数据。
- 在
-
Service 层调用 Repository(DAO 层)进行数据访问
Service 层通过调用 DAO 层接口来执行数据存储或查询操作。DAO 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执行 CRUD 操作(创建、读取、更新、删除)。- 例如,
UserService
调用UserRepository
的findById
方法,根据用户 ID 从数据库中获取用户记录。
- 例如,
-
DAO 层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
DAO 层通过数据库查询语句(如 SQL)或 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如 Hibernate)来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查询结果将被映射为对应的模型对象(如User
对象),然后返回给 Service 层。- 例如,
UserRepository
实现findById
方法,通过 SQL 查询获取User
表中的数据,转换成User
实体对象。
- 例如,
-
Service 层接收数据并处理后返回给 Controller
Service 层在接收到 DAO 层返回的数据后,可能会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例如格式化、计算等操作。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返回给 Controller。- 例如,
UserService
接收到UserRepository
返回的用户数据后,可能会对数据进行安全处理,过滤敏感信息。
- 例如,
-
Controller 将数据返回给用户
Controller 接收到 Service 层返回的数据后,将数据封装成 HTTP 响应,通常以 JSON 或 HTML 的形式返回给前端。- 例如,
UserController
将用户资料数据转换为 JSON 格式,返回给前端浏览器或客户端。
- 例如,
-
前端接收响应并显示数据
前端接收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数据,根据数据内容进行渲染或更新界面,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请求处理流程。
总结
传统 MVC 架构的请求流程可以总结如下:
用户请求 -> 路由 -> Controller -> Service -> Repository -> 数据库
↑ ↓
业务逻辑处理 <- 数据访问
在这个流程中,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职责分工:
- Controller 负责控制请求流程。
- Service 负责业务逻辑的实现。
- Repository(DAO) 负责与数据库交互。
- Model(实体) 用于数据表示和传输。
这种结构通过模块化和分层设计,使得代码组织更加清晰,便于团队协作和扩展功能。
PHP项目MVC架构设计示例:
下面是一个传统 PHP 项目的 MVC 架构目录结构示例,适合业务复杂的大型应用。该结构通过模块划分和分层实现了代码的清晰组织,使得项目便于维护和扩展。
project-root/
├── app/
│ ├── Modules/ # 业务模块(每个模块一个文件夹)
│ │ ├── User/ # 用户模块
│ │ │ ├── Controllers/ # 用户模块控制器
│ │ │ ├── Models/ # 用户模块模型
│ │ │ ├── Services/ # 用户模块服务
│ │ │ ├── Repositories/ # 用户模块数据仓储
│ │ │ └── Validators/ # 用户模块验证器
│ │ └── Product/ # 产品模块
│ │ ├── Controllers/ # 产品模块控制器
│ │ ├── Models/ # 产品模块模型
│ │ ├── Services/ # 产品模块服务
│ │ ├── Repositories/ # 产品模块数据仓储
│ │ └── Validators/ # 产品模块验证器
│ ├── Common/ # 通用模块(公共库、工具、帮助函数)
│ │ ├── Helpers/ # 公共帮助函数
│ │ │ └── ArrayHelper.php # 数组处理帮助类
│ │ ├── Traits/ # 通用特性
│ │ │ └── Timestampable.php # 通用时间戳特性
│ │ ├── Exceptions/ # 自定义异常
│ │ │ └── ValidationException.php # 验证异常
│ │ └── Interfaces/ # 通用接口
│ │ └── Loggable.php # 日志接口
│ ├── Core/ # 核心模块(应用核心、服务容器)
│ │ ├── Kernel.php # 应用核心类
│ │ └── Container.php # 服务容器
│ ├── Providers/ # 服务提供者(注册服务和依赖)
│ │ ├── DatabaseServiceProvider.php # 数据库服务提供者
│ │ └── CacheServiceProvider.php # 缓存服务提供者
│ └── Middleware/ # 中间件
│ ├── AuthMiddleware.php # 认证中间件
│ └── CsrfMiddleware.php # CSRF 中间件
├── config/ # 配置文件
│ ├── app.php # 应用配置文件
│ └── database.php # 数据库配置文件
├── public/ # 公共目录(用于Web访问的入口)
│ ├── index.php # 前端控制器(应用入口)
│ └── assets/ # 静态资源文件(如有需要)
├── routes/
│ └── web.php # 路由定义文件
├── storage/ # 存储目录
│ ├── logs/ # 日志文件
│ └── cache/ # 缓存文件
├── vendor/ # Composer依赖文件
├── .env # 环境变量文件
└── composer.json # Composer 配置文件
目录结构说明
-
app/Modules:业务模块层,将应用系统按照业务划分成不同模块(如
User
和Product
),便于代码组织和模块化开发。- Controllers:控制器层,处理 HTTP 请求,负责控制流程。
- Models:模型层,定义业务实体类,用于数据表示和传输。
- Services:服务层,负责业务逻辑的实现。
- Repositories:数据访问层(DAO),负责与数据库交互,进行数据的持久化操作。
- Validators:验证层,处理数据验证,确保输入数据符合业务逻辑。
-
app/Common:通用模块,包含所有模块共用的类和工具函数。
- Helpers:帮助函数库,例如数组、字符串等常用处理方法。
- Traits:通用特性,提供通用的属性和方法。
- Exceptions:自定义异常类,用于处理不同类型的异常。
- Interfaces:通用接口,例如日志接口,提供统一的接口定义。
-
app/Core:核心模块,包含应用的核心类和服务容器。
- Kernel:应用核心类,初始化应用,加载配置等。
- Container:服务容器,负责依赖注入和服务管理。
-
app/Providers:服务提供者,注册和初始化各类服务,例如数据库、缓存服务。
- DatabaseServiceProvider 和 CacheServiceProvider:用于注册数据库和缓存服务。
-
app/Middleware:中间件层,处理请求和响应的拦截逻辑。
- AuthMiddleware:负责认证和权限控制。
- CsrfMiddleware:负责 CSRF 防护,确保请求安全。
-
config:配置文件夹,包含应用和数据库等配置文件。
- app.php:应用的基本配置文件。
- database.php:数据库配置文件,包含数据库连接信息等。
-
public:公共目录,包含对外可访问的文件。
- index.php:前端控制器,是应用的入口文件,初始化应用并处理所有请求。
- assets:静态资源文件,例如 CSS、JavaScript 等文件。
-
routes:路由文件夹,定义 URL 和控制器方法之间的映射关系。
- web.php:主要路由文件,定义应用的 HTTP 路由规则。
-
storage:存储目录,用于保存日志、缓存文件等运行时数据。
- logs:日志文件夹,用于存储应用日志。
- cache:缓存文件夹,保存应用运行时的缓存数据。
-
vendor:通过 Composer 安装的第三方依赖库。
-
.env:环境变量文件,用于配置敏感信息和环境变量。
-
composer.json:Composer 配置文件,用于定义项目的依赖和其他配置。
请求处理流程
- 用户发起请求
用户在浏览器或客户端通过 HTTP 请求访问应用的某个 URL。 - 前端控制器接收请求
服务器将请求发送到public/index.php
前端控制器,初始化应用,并加载所有配置和依赖。 - 路由到相应的 Controller
根据routes/web.php
中定义的路由规则,请求被分配到对应的 Controller(如UserController
),Controller 接收并处理请求数据。 - Controller 调用 Service 层
Controller 将请求参数传递给对应的 Service 层方法,以执行具体的业务逻辑。 - Service 层调用 Repository(DAO 层)
Service 层处理业务逻辑的过程中,如需要与数据库交互,便会调用 Repository 中的方法进行数据访问。 - Repository 执行数据库操作
Repository 层通过数据库查询,执行 CRUD 操作,将数据封装成模型对象并返回给 Service 层。 - Service 返回数据给 Controller
Service 层接收到 Repository 层的数据后,进一步处理并将数据返回给 Controller。 - Controller 返回响应
Controller 将最终的数据封装成 HTTP 响应,通常是 JSON 格式的响应,然后返回给客户端。 - 前端接收并展示数据
前端接收到服务器的响应数据后,将其展示在界面上,从而完成整个请求流程。
通过这种分层的 MVC 架构,PHP 项目能够更好地分离关注点,使业务逻辑、数据访问、请求控制等职责各司其职,从而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开发小型或中型项目时,我们通过上面示例展示的MVC 架构凭借其简单的分层设计可以很好地满足需求。然而,当面对大型复杂项目的业务需求时,MVC 架构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复杂化,无论是 DAO 层、Domain 层还是 Service 层,代码都变得越来越庞大,服务之间的依赖和引用也变得复杂且混乱。这种架构在大型项目中带来了以下问题和风险:
传统 MVC 架构的实际问题和局限性
-
代码臃肿,难以维护
- 随着业务逻辑的增加,Service 层和 Controller 层的代码量迅速膨胀,导致“巨石类”的产生,每个类可能包含大量的方法和逻辑,阅读和修改都变得困难。
- DAO 层也会变得复杂,不同模块间的数据库操作逐渐混杂,导致代码重复、结构混乱,维护成本高。
-
模块间耦合度高,系统灵活性差
- 在大型项目中,功能模块间往往会有较多的依赖和引用。传统的 MVC 架构未能有效地解耦模块,导致模块之间紧密耦合,难以独立扩展和维护。
- 这种高度耦合会导致代码的复用性和灵活性降低,增加了系统升级或模块替换的复杂度。
-
业务逻辑分散,难以理解和测试
- 业务逻辑可能分散在 Controller、Service 和 DAO 中,导致业务逻辑和数据库操作混杂在一起,使得代码的业务语义不清晰,增加了开发人员理解和维护的难度。
- 业务逻辑分散也导致测试变得复杂,难以对单个功能模块进行隔离测试,从而增加了测试成本和时间。
-
数据一致性和事务控制困难
- 在大型项目中,复杂的业务逻辑往往涉及多个模块的数据操作,事务控制和数据一致性变得更加重要。但传统的 MVC 架构缺乏对复杂事务和数据一致性的支持,容易导致数据不一致问题。
- 特别是在分布式场景下,MVC 架构无法有效解决跨服务的事务控制问题,导致业务流程中的数据一致性难以保障。
-
难以适应业务变化
- 大型项目的业务需求变化较为频繁,传统 MVC 架构的高度耦合性使得每次需求变更可能都会涉及多个模块的改动,修改成本较高。
- 每次更新和发布都需要完整测试整个系统,难以做到局部更新和快速迭代,无法满足现代敏捷开发对高效、快速交付的需求。
-
团队协作效率低,职责划分模糊
- 在传统 MVC 架构中,业务逻辑、数据访问等分布在多个层中,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团队成员容易在相同的文件或方法中工作,造成代码冲突。
- 在协作中,不同团队在代码管理上容易产生分歧,难以界定不同团队的工作范围,影响协作效率。
-
难以扩展到分布式架构
- 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增长,系统往往需要扩展到分布式架构以应对更高的并发量和更复杂的业务场景。而传统的 MVC 架构在分布式场景下很难实现模块的独立性和服务化,扩展性受到限制。
- 在 MVC 架构中,所有功能和模块都在同一个应用实例中运行,无法有效地进行服务拆分和独立部署,制约了系统的扩展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 MVC 架构虽然简单有效,但在应对大型复杂项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带来了代码臃肿、模块耦合度高、维护困难、测试复杂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业务适应性,传统 MVC 架构逐渐向领域驱动设计(DDD)演进。这种设计模式能够更好地组织复杂的业务逻辑,明确职责分工,使系统架构更贴近业务需求,帮助开发团队更高效地应对复杂项目的挑战。
DDD 架构
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是一种以业务需求为核心的架构设计方法,强调从业务视角来构建系统。DDD 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业务逻辑和系统的实现方式紧密结合,通过领域模型来清晰地表达业务含义,使系统架构能够直接反映业务需求,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业务场景。
DDD 通过引入“领域模型”的概念,将系统按照业务功能划分为多个领域模块,每个领域模块都代表了一个业务核心。每个领域模块包含其独有的实体、值对象、聚合、仓储和服务等组件,这些组件共同构建了业务的逻辑和数据结构。
DDD 架构的核心概念
在 DDD 中,系统被划分为不同的限界上下文,每个上下文代表一个业务领域,内部包含多个核心概念:
-
实体(Entity)
实体是具有唯一标识的业务对象,在业务操作中有生命周期的概念。例如,订单、用户等都可以是实体对象。实体具有业务逻辑和数据属性,并随着业务的变化而发生状态变化。 -
值对象(Value Object)
值对象是没有唯一标识的对象,通常用来描述某些特定的属性组合。值对象是不可变的,例如地址(包含省、市、街道等字段),其属性一旦创建后通常不会变化。 -
聚合(Aggregate)和聚合根(Aggregate Root)
聚合是实体和值对象的集合,它是业务逻辑和数据的一致性边界。每个聚合都由一个聚合根(Aggregate Root)管理,聚合根是聚合的唯一入口点,负责确保聚合内部的数据一致性。例如,订单聚合根可能包含订单明细的多个实体,订单聚合根负责整个订单的逻辑和一致性。 -
仓储(Repository)
仓储是用于持久化聚合的组件,它通过聚合根来管理聚合的持久化和数据访问。仓储隐藏了数据存储的细节,为应用提供了简单的接口来操作数据。例如,订单仓储负责订单和订单明细的存取,屏蔽了具体的数据库访问逻辑。 -
服务(Service)
服务是用于实现无特定对象的业务逻辑的组件。一般分为领域服务和应用服务:- 领域服务:领域服务用于处理领域模型之间的复杂业务逻辑,属于领域层,通常用于涉及多个聚合的操作。
- 应用服务:应用服务用于协调领域对象的调用,封装了业务流程,但不直接包含业务逻辑。
-
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
限界上下文是领域模型的边界,定义了不同领域之间的隔离和独立性。在一个大型系统中,不同的上下文代表了不同的业务逻辑区域,它们之间通过清晰的接口进行交互。例如,一个电商系统中可以有“订单上下文”和“用户上下文”等限界上下文。
DDD 架构的分层设计
DDD 架构通常被分为以下四层,每层承担不同的职责:
- 用户接口层(UI Layer)
用户接口层负责展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UI 层不直接处理业务逻辑,而是将用户请求传递给应用层,并将处理结果展示给用户。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负责处理应用逻辑,定义用户交互的流程和用例。它协调领域层的各个领域对象,完成用户请求的业务流程,不包含具体的业务规则。 - 领域层(Domain Layer)
领域层是 DDD 的核心,负责处理领域逻辑,包括实体、值对象、聚合、领域服务等。领域层代表业务的核心功能,直接映射业务需求,是系统的“心脏”。 -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
基础设施层用于支持其他层的运行,提供数据库、文件系统、消息中间件等底层服务。仓储通常在此层实现,提供持久化的具体操作,领域层可以通过接口访问这些底层服务。
DDD 架构的优点
-
清晰的业务逻辑
DDD 通过领域模型将业务逻辑清晰地划分在领域层中,使得业务逻辑更具语义化。系统的结构能够直接映射业务流程,便于理解和维护。 -
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通过限界上下文和聚合的概念,DDD 架构有效地隔离了不同模块的业务逻辑,使得各个模块可以独立演化、更新和维护。 -
支持复杂的业务需求
DDD 架构针对复杂的业务场景设计,支持复杂的业务逻辑、规则和数据一致性。通过聚合和聚合根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处理跨模块的数据一致性问题。 -
增强团队协作
通过限界上下文的定义,团队可以围绕业务需求组织工作,每个上下文的模型是相对独立的,可以由不同团队负责,减少团队间的冲突,提升协作效率。
Java 项目从传统 MVC 架构到 DDD 架构的改造示例
在传统的 MVC 架构中,项目通常以 Controller、Service、Repository 等方式进行模块化管理,缺乏清晰的领域边界和职责划分。转换成 DDD 架构后,我们将根据业务逻辑进行更清晰的分层,将系统分为限界上下文和领域模型,以便更好地支持复杂业务需求。
以下是项目的目录结构从传统 MVC 架构转变为 DDD 架构后的示例:
project-root/
├── src/
│ ├── main/
│ │ ├── java/
│ │ │ └── com/
│ │ │ └── example/
│ │ │ ├── context/ # 限界上下文目录
│ │ │ │ ├── user/ # 用户限界上下文
│ │ │ │ │ ├── application/ # 应用层
│ │ │ │ │ │ ├── UserApplicationService.java # 用户应用服务
│ │ │ │ │ ├── domain/ # 领域层
│ │ │ │ │ │ ├── model/ # 用户领域模型
│ │ │ │ │ │ │ ├── User.java # 用户实体
│ │ │ │ │ │ │ ├── UserAddress.java # 值对象,用户地址
│ │ │ │ │ │ ├── repository/ # 用户仓储接口
│ │ │ │ │ │ │ └── UserRepository.java # 用户仓储接口
│ │ │ │ │ │ ├── service/ # 领域服务
│ │ │ │ │ │ │ └── UserDomainService.java # 用户领域服务
│ │ │ │ │ ├── infrastructure/ # 基础设施层
│ │ │ │ │ │ ├── repository/ # 仓储实现
│ │ │ │ │ │ │ └── UserRepositoryImpl.java # 用户仓储实现类
│ │ │ │ │ │ ├── persistence/ # 持久化管理
│ │ │ │ │ │ │ └── UserJpaEntity.java # 用户 JPA 实体
│ │ │ │ │ │ ├── mapper/ # 数据传输对象(DTO)映射
│ │ │ │ │ │ │ └── UserMapper.java # 用户领域对象与DTO映射
│ │ │ │ │ ├── interfaces/ # 用户接口层
│ │ │ │ │ │ ├── api/ # 对外 API 接口
│ │ │ │ │ │ │ └── UserController.java # 用户控制器
│ │ │ │ ├── product/ # 产品限界上下文
│ │ │ │ ├── application/ # 应用层
│ │ │ │ │ ├── ProductApplicationService.java # 产品应用服务
│ │ │ │ ├── domain/ # 领域层
│ │ │ │ │ ├── model/ # 产品领域模型
│ │ │ │ │ │ ├── Product.java # 产品实体
│ │ │ │ │ ├── repository/ # 产品仓储接口
│ │ │ │ │ │ └── ProductRepository.java # 产品仓储接口
│ │ │ │ │ ├── service/ # 领域服务
│ │ │ │ │ └── ProductDomainService.java # 产品领域服务
│ │ │ │ ├── infrastructure/ # 基础设施层
│ │ │ │ │ ├── repository/ # 产品仓储实现
│ │ │ │ │ │ └── ProductRepositoryImpl.java # 产品仓储实现类
│ │ │ │ │ ├── persistence/ # 持久化管理
│ │ │ │ │ │ └── ProductJpaEntity.java # 产品 JPA 实体
│ │ │ │ │ ├── mapper/ # DTO 映射
│ │ │ │ │ └── ProductMapper.java # 产品领域对象与DTO映射
│ │ │ │ ├── interfaces/ # 产品接口层
│ │ │ │ ├── api/ # 对外 API 接口
│ │ │ │ │ └── ProductController.java # 产品控制器
│ │ ├── config/ # 配置文件和配置类
│ │ │ ├── WebConfig.java # Web应用配置
│ │ │ └── DatabaseConfig.java # 数据库配置
│ ├── resources/ # 资源文件
│ │ ├── application.properties # 应用程序配置文件
├── test/ # 测试目录
│ └── java/
│ └── com/
│ └── example/
│ ├── user/
│ │ ├── UserApplicationServiceTest.java # 用户应用服务测试类
│ │ └── UserRepositoryTest.java # 用户仓储测试类
│ └── product/
│ ├── ProductApplicationServiceTest.java # 产品应用服务测试类
│ └── ProductRepositoryTest.java # 产品仓储测试类
├── pom.xml # Maven 构建文件
└── README.md # 项目说明文件
DDD 架构的目录结构和层次说明
-
限界上下文(context)
根据 DDD 的设计原则,将系统拆分为多个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每个上下文对应一个独立的业务领域。这里的限界上下文包括“用户”和“产品”两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各自拥有应用层、领域层、基础设施层和接口层。 -
应用层(application)
应用层负责定义业务流程和用例逻辑,通常由应用服务(如UserApplicationService
、ProductApplicationService
)组成。应用层主要负责协调领域层的各种对象,处理用户请求的业务流程,而不包含具体的业务规则。 -
领域层(domain)
领域层是 DDD 的核心,包含领域模型、领域服务和仓储接口:- 模型(model) :定义领域内的业务对象(如
User
、Product
),将业务逻辑封装在实体和值对象中。 - 仓储(repository) :定义仓储接口(如
UserRepository
、ProductRepository
),管理实体的持久化和检索,隔离数据库访问。 - 服务(service) :包含领域服务类(如
UserDomainService
、ProductDomainService
),用于处理涉及多个领域对象的业务逻辑,确保业务规则在领域层实现。
- 模型(model) :定义领域内的业务对象(如
-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层为系统提供数据库、缓存、文件系统等基础支持。- 仓储实现(repository) :具体的仓储实现类(如
UserRepositoryImpl
)在此层实现,应用层和领域层可以通过接口访问数据库。 - 持久化(persistence) :用于管理实体在数据库中的映射,例如
UserJpaEntity
使用 JPA 实体映射。 - DTO 映射(mapper) :定义领域对象与数据传输对象(DTO)的映射,保证数据在接口和领域层间正确传递。
- 仓储实现(repository) :具体的仓储实现类(如
-
接口层(interfaces)
接口层负责系统的对外通信,包括 API 控制器(如UserController
、ProductController
),将请求传递给应用层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
配置(config)
配置文件和服务类如WebConfig
、DatabaseConfig
等用于项目整体的系统配置。
PHP 项目从传统 MVC 架构到 DDD 架构的改造示例
在传统的 PHP MVC 架构中,项目的目录结构是以 Controllers、Models、Services、Repositories 等分类组织的,缺乏清晰的领域划分和模块隔离。通过 DDD 的重构,我们可以按照领域模型的设计原则,将项目划分为多个限界上下文和层次结构,以支持更复杂的业务逻辑和更高的扩展性。
以下是 PHP 项目从传统 MVC 架构演变为 DDD 架构后的目录结构示例:
project-root/
├── app/
│ ├── Contexts/ # 限界上下文(按业务领域划分)
│ │ ├── User/ # 用户限界上下文
│ │ │ ├── Application/ # 应用层
│ │ │ │ └── Services/
│ │ │ │ └── UserApplicationService.php # 用户应用服务
│ │ │ ├── Domain/ # 领域层
│ │ │ │ ├── Models/ # 用户领域模型
│ │ │ │ │ └── User.php # 用户实体
│ │ │ │ ├── Repositories/ # 仓储接口
│ │ │ │ │ └── UserRepositoryInterface.php # 用户仓储接口
│ │ │ │ ├── Services/ # 领域服务
│ │ │ │ │ └── UserDomainService.php # 用户领域服务
│ │ │ │ ├── ValueObjects/ # 值对象
│ │ │ │ │ └── UserAddress.php # 用户地址值对象
│ │ │ ├── Infrastructure/ # 基础设施层
│ │ │ │ ├── Repositories/ # 仓储实现
│ │ │ │ │ └── UserRepository.php # 用户仓储实现类
│ │ │ │ └── Persistence/ # 数据持久化
│ │ │ │ └── UserMapper.php # 用户对象映射器
│ │ │ ├── Interfaces/ # 接口层
│ │ │ │ ├── Controllers/ # 用户模块控制器
│ │ │ │ │ └── UserController.php # 用户控制器
│ │ │ │ ├── DTOs/ # 数据传输对象
│ │ │ │ │ └── UserDTO.php # 用户DTO
│ │ ├── Product/ # 产品限界上下文
│ │ │ ├── Application/ # 应用层
│ │ │ │ └── Services/
│ │ │ │ └── ProductApplicationService.php # 产品应用服务
│ │ │ ├── Domain/ # 领域层
│ │ │ │ ├── Models/ # 产品领域模型
│ │ │ │ │ └── Product.php # 产品实体
│ │ │ │ ├── Repositories/ # 仓储接口
│ │ │ │ │ └── ProductRepositoryInterface.php # 产品仓储接口
│ │ │ │ ├── Services/ # 领域服务
│ │ │ │ │ └── ProductDomainService.php # 产品领域服务
│ │ │ │ ├── ValueObjects/ # 值对象
│ │ │ │ └── ProductPrice.php # 产品价格值对象
│ │ │ ├── Infrastructure/ # 基础设施层
│ │ │ │ ├── Repositories/ # 仓储实现
│ │ │ │ │ └── ProductRepository.php # 产品仓储实现类
│ │ │ │ └── Persistence/ # 数据持久化
│ │ │ │ └── ProductMapper.php # 产品对象映射器
│ │ │ ├── Interfaces/ # 接口层
│ │ │ │ ├── Controllers/ # 产品模块控制器
│ │ │ │ │ └── ProductController.php # 产品控制器
│ │ │ │ ├── DTOs/ # 数据传输对象
│ │ │ │ └── ProductDTO.php # 产品DTO
│ ├── Common/ # 通用模块(公共库、工具、帮助函数)
│ │ ├── Helpers/ # 公共帮助函数
│ │ │ └── ArrayHelper.php # 数组处理帮助类
│ │ ├── Traits/ # 通用特性
│ │ │ └── Timestampable.php # 通用时间戳特性
│ │ ├── Exceptions/ # 自定义异常
│ │ │ └── DomainException.php # 领域异常
│ │ └── Interfaces/ # 通用接口
│ │ └── Loggable.php # 日志接口
│ ├── Core/ # 核心模块(应用核心、服务容器)
│ │ ├── Kernel.php # 应用核心类
│ │ └── Container.php # 服务容器
│ ├── Providers/ # 服务提供者(注册服务和依赖)
│ │ ├── DatabaseServiceProvider.php # 数据库服务提供者
│ │ └── CacheServiceProvider.php # 缓存服务提供者
│ └── Middleware/ # 中间件
│ ├── AuthMiddleware.php # 认证中间件
│ └── CsrfMiddleware.php # CSRF 中间件
├── config/ # 配置文件
│ ├── app.php # 应用配置文件
│ └── database.php # 数据库配置文件
├── public/ # 公共目录(用于 Web 访问的入口)
│ ├── index.php # 前端控制器(应用入口)
│ └── assets/ # 静态资源文件(如有需要)
├── routes/
│ └── web.php # 路由定义文件
├── storage/ # 存储目录
│ ├── logs/ # 日志文件
│ └── cache/ # 缓存文件
├── vendor/ # Composer 依赖文件
├── .env # 环境变量文件
└── composer.json # Composer 配置文件
DDD 架构的目录结构和层次说明
-
限界上下文(Contexts)
DDD 中通过“限界上下文”划分不同的业务模块(如“User” 和 “Product”),每个上下文包含领域的所有组件,避免了传统 MVC 架构中模块耦合和职责不清的问题。 -
应用层(Application)
应用层包含具体的应用服务,负责管理业务流程,不包含业务规则。通过UserApplicationService
和ProductApplicationService
,处理接口请求,并协调领域对象执行操作。 -
领域层(Domain)
领域层是 DDD 架构的核心,包括:- 模型(Models) :定义业务对象,例如
User
、Product
,每个对象包含独立的业务逻辑。 - 仓储接口(Repositories) :定义数据存储的接口,如
UserRepositoryInterface
、ProductRepositoryInterface
,支持数据的持久化和检索。 - 领域服务(Services) :包含复杂的业务规则逻辑,例如
UserDomainService
、ProductDomainService
。 - 值对象(ValueObjects) :无唯一标识的对象,如
UserAddress
和ProductPrice
,代表不可变的业务属性。
- 模型(Models) :定义业务对象,例如
-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层支持领域层和应用层的运行:- 仓储实现(Repositories) :如
UserRepository
和ProductRepository
,实现仓储接口,用于实际的数据库操作。 - 持久化(Persistence) :数据的映射层,如
UserMapper
、ProductMapper
,用于将领域对象与数据库记录映射。
- 仓储实现(Repositories) :如
-
接口层(Interfaces)
接口层是对外的通信接口,包含:- 控制器(Controllers) :如
UserController
和ProductController
,接收 HTTP 请求并调用应用服务,完成请求响应。 - 数据传输对象(DTOs) :如
UserDTO
、ProductDTO
,用于在接口层和应用层之间传递数据。
- 控制器(Controllers) :如
-
通用模块(Common)
包含各限界上下文共享的通用库、异常和工具函数,如ArrayHelper
、Timestampable
等。
在 DDD 架构中,通过限界上下文将项目按业务领域划分,各模块具备独立性,且分层明确。领域层作为核心,专注于复杂业务逻辑的实现,而应用层负责业务流程控制,基础设施层和接口层提供支持和对外接口。通过这样的改造,PHP 项目的架构得到了极大优化,更能适应复杂业务场景的需求。
总结
在当今复杂的业务场景中,传统的 MVC 架构在应对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系统复杂度时逐渐显现出不足。随着系统功能的增多,MVC 架构中的控制器、服务和数据访问层的代码量快速膨胀,导致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增加、职责模糊,维护难度上升。传统的 MVC 架构虽能实现简单的分层组织,但在面对复杂业务逻辑和快速变化的需求时,难以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MVC 的局限性
MVC 架构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业务逻辑分散:业务逻辑散布于控制器和模型中,缺乏集中管理,导致代码难以理解和维护。
- 模块间耦合度高:MVC 架构中的模块高度依赖,难以实现独立的模块扩展和替换。
- 应对复杂业务需求的能力不足:随着业务复杂度增加,传统的 MVC 难以应对多层次的业务逻辑,容易导致代码冗余和重复。
- 缺乏独立的领域模型:业务语义无法在代码中清晰表达,团队对业务逻辑的理解容易偏离,协作效率低下。
为什么选择 DDD 架构?
DDD 架构提供了一种以业务领域为核心的设计思路,通过清晰的领域模型组织业务逻辑,解决了 MVC 的许多局限性。DDD 通过限界上下文、聚合、领域服务和仓储等概念,将系统按照业务逻辑划分为多个独立的领域模块,使业务逻辑更加集中和清晰,解决了传统 MVC 架构的以下问题:
- 业务逻辑集中管理:在 DDD 中,业务逻辑集中在领域层,不再分散在多个模块中,使代码更易于理解和维护。
- 降低模块耦合:DDD 通过限界上下文明确划分了模块边界,不同领域的模块可以独立发展、扩展,降低了系统耦合度。
- 支持复杂业务逻辑:DDD 架构更适合复杂业务场景,通过聚合和领域服务实现多层次业务逻辑的组织,确保代码清晰且易于扩展。
- 增强团队协作:DDD 架构基于业务领域,领域模型与业务需求紧密结合,使开发团队能围绕业务需求展开协作,提高了沟通效率和系统的一致性。
MVC 与 DDD 的核心区别
综上所述,MVC 与 DDD 的核心区别在于架构设计的关注点不同。MVC 更关注代码的层次分离,适用于较简单的系统,而 DDD 则以业务领域为中心,强调对复杂业务逻辑的组织与管理。在现代复杂业务场景中,DDD 提供了更灵活、更具扩展性的架构模式,使系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最终,通过将传统 MVC 架构重构为 DDD 架构,我们可以在业务快速演进的环境中构建更加稳定、可扩展和易于维护的系统,满足现代企业对系统高效性和业务适应性的需求。
最后
在系统架构演进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单层架构到后来的 MVC 架构,再到如今流行的 DDD 架构,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进,更是对业务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DDD 不只是一个架构模式,更是一种帮助我们探索和解决复杂业务问题的方法论。通过将 DDD 思想融入架构设计,我们能够更全面地适应并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使系统具有更高的弹性和适应能力。这种架构演进的思维方式,为将来应对更复杂的业务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架构,请求,业务,用户,MVC,模块,DDD,单层 From: https://blog.csdn.net/qq_38917476/article/details/1436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