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滤波电感的选择和应用
电感从滤波角度分类,大的方面,分电源滤波电感和信号线滤波电感;电源滤波的电感比较常见,信号上,一般都是使用的贴片共模电感,电源的滤波电感,从原理上,又分为用来滤除差模干扰的电感,称差模电感。
上面的都是电源口差模滤波电感,线圈绕在磁芯上。另一类,就是共模电感,用来滤除共模干扰的电感。
上面的都是电源口共模滤波电感,信号口的,最常用的是共模贴片电感。
对于低频信号,也有使用差模电感滤波。
像上面的,就是差模电感。但一般情况,信号线不推荐使用差模电感滤波,因为电感随频率升高阻抗增大,可能会对高频信号产生影响。
差模电感和共模电感的区别
首先,封装是不一样的。共模电感是把两个绕组的线圈同向绕制在铁氧体磁环上,因此共模电感会有4个引脚,注意,是两个绕组,而差模电感只有一个绕组线圈,因此它只有2个引脚,所以,从实物图上共模电感和差模电感很容易识别出来的。另外,从作用上来讲,差模电感抑制差模干扰,共模电感抑制共模干扰。
看这个电源接口滤波电路,既有差模电感,又有共模电感。L1和L2是差模电感,L3是共模电感。
这是两个差模电感,用来滤除电源上的传导差模干扰。
这是共模电感,用来抑制电源上的传导共模干扰。对于一个电磁干扰电路,如果没有滤波电路,电磁干扰可以从干扰源直接传导到负载。
上面的图,干扰直接从源施加到到负载,在传导路径加电感,电感对高频电磁干扰,具有高阻抗特性,所以,可以把干扰反射回源头。
上面的图,电磁干扰被高阻抗电感反射回源头,此时就不能传导到负载,那么,电磁干扰也就不会发生,这就是电感滤波的原理。和电容一样,其实都是阻抗失配原理,但电容是阻抗失配,旁路回源头。
电感的频率阻抗特性
这是理想电感的符号,此时不考虑分布参数,是纯电感。那么,对于理想电感,它的阻抗计算公式是:XL= 2πfL=ωL,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来,电感阻抗和频率成正比,线性关系。那么,绘制出来的理想电感,频率阻抗特性图就如下图。
这就是理想电感的频率阻抗特性图,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理想电感的阻抗随频率增大而增大。对于电磁干扰,电感的这个特性,对电磁干扰滤波来说是比较理想的。
线圈绕制匝数很多,匝与匝间距很小,存在分布电容,高频更明显,另外,电感的磁芯,一般铁氧体,铁硅铝等等,这些材料,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种物质,所以电导率也不低。那么,线圈和磁芯之间分布电容也很明显,所以,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电感分布参数效应,不可忽略。
考虑到分布参数时,实际电感模型如下:
这就是实际电感的模型,电感存在分布电容,和电感并联,这个时候,LC并联,就构成了一个并联谐振电路,当频率超过谐振频率时,实际电感将表现为电容特性,逐步失去滤波功能。
理想电感和实际电感的区别:理想电感无寄生特性,实际电感有寄生特性,且经过谐振频率之后,会变为容性失去滤波效果,下图是实际电感频率阻抗特性图。
横轴频率,纵轴阻抗,谐振频点处由于LC并联谐振,产生高阻抗,频率小于谐振频率时,电感表现为感性,频率大于谐振频率时,分布电容效应更明显,电感表现为容性。
这一段就是实际电感感性阶段。
这一段就是实际电感容性阶段,电感在谐振频点之后,会失去电磁干扰滤波的效果,随着频率增大,分布电容增大,容性增强,他们的阻抗逐渐降低。
上面这个图就是电感的分布电容模型,电容存在于线圈之间,线圈和磁芯之间。差模电感产生电感分布参数的原因也很多。对于绕制在铁粉芯上的差模滤波电感,其量值和谐振频率关系如下表,供参考。
知道了电感谐振频率,那么滤波时,就要使得要滤除的电磁干扰频率在电感的感性阶段,不能在容性阶段。
比如,确认有5MHz的电磁干扰,来自于单板某一根电源线,那么,选择68uH电感时,它的谐振频率是5.7MHz,此时5MHz的电磁干扰,在这个电感的感性阶段,频率也非常接近自谐振频率,所以,选择68uH的差模电感就比较合适。当然,选择8.8uH、3.4uH也没问题,但对于5MHz的干扰频率,电感阻抗比较低,滤波效果比较差。
直观图就是上面这个,那么选择500uH,125uH电感显然不行。
此时直观图就是这个,要滤除的干扰频率在电感的容性阶段,所以,上面两种电感滤除5MHz干扰就不合适。
电感绕制差别
引起电感滤波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分布参数,主要来源于线圈之间,和线圈与铁氧体之间。
看这个例子,铁粉芯和锰锌铁氧体绕制的两种差模电感。铁粉芯电感,一个绕制紧密,一个绕制疏松,电容量变化很大,19%,说明分布电容和线圈之间分布电容关系更大,因为铁粉芯电感磁导率很小,磁芯影响比较小;而锰锌电感,线圈绕制疏松和紧密分布电容变化很小,4%,分布电容和线圈绕制关系不大,锰锌铁氧体磁导率太大了,对分布电容影响很大,线圈绕制影响很小。
那么,实际绕制电感时,起始段和终止端尽量远离,尽量增大夹角,降低其分布电容,提高高频滤波的效果。
像这个图,尽量单层绕制,并增加匝间距离;因为多层绕制时密度很大,分布电容更大。多层绕制时,渐进绕制,不要来回绕。为增加电感量,多层绕制必不可少,绕制时要注意,一定要从起始段,渐进绕制,哪怕多层,直到终止端,千万不要起始端绕制一层到终止端,然后从终止端绕制回来,这就是来回绕,最后,也可以在磁芯和线圈中间使用低介电常数的材料,增加绕组与磁芯的间距,减小分布电容。这就是减小电感寄生参数的方法。
看例子,这三种差模电感,假设,他们的电感量一样,选择电感2。分布电容小。
不过铁芯不一样,同样扎数的,电感量也会不一样么,最右边是棒式电感,多层绕制,理论上分布电容比左边两种更大,再来看左边和中间的电感。看颜色,左边的差模电感,磁芯黑色,要不是铁硅铝,要不是铁氧体,中间电感黄白色是铁粉芯磁环,这几类磁环,铁粉芯的磁导率很低,所以,理论上中间铁粉芯磁环,磁芯对线圈的分布电容更小,所以,电感2分布电容更小,滤波效果更好。那么,就选择铁粉芯磁环。实际中,我们差模滤波电感,基本都是用的铁粉芯磁环电感。
共模电感通常是把两个线圈同向绕在铁氧体磁环上,共模电流流过线圈时,磁通相互增强,产生较大的阻抗,对共模电流起到抑制作用。这是共模电感滤波的原理,对电磁干扰来说也是一个高阻抗。
看上面这个图,线圈同向绕制在铁氧体磁环上,共模电流在其流过时,使用右手法则可以判断下磁通方向,两个线圈的磁通方向是一致的。
看上面这个图,磁通方向一致,磁通量增强,电感增大,所以,共模被抑制掉了。
看上面这个图,对于差模电流,也就是有用的电流,同样用右手法则判断下差模电流磁通量方向,磁通量方向相反,那么,相互抵消。
所以,共模电感对差模来说,阻抗很小,对差模几乎没有影响。联系实际,为什么高速信号接口,差分对上都使用信号口共模电感滤波,为什么不用电容呢?因为,共模电感只滤除共模干扰,对高速的差模信号没有影响,如果加电容,高速信号直接被滤掉了。
标签:电感,系列,EMC,差模,绕制,滤波,分布电容,共模 From: https://blog.csdn.net/qq_34313344/article/details/143375621以上就是今天所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