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为课题组所指导本科生和低年级硕士生学习组合优化问题汇报
- 所用教材:北京大学屈婉玲教授《算法设计与分析》
- 课程资料: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PKU-1002525003
- 承诺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仅用于学术交流和分享
- 更多内容请关注
许志伟
课题组官方中文主页:https://JaywayXu.github.io/zh-cn/
1. 最大团问题的定义及子图与补图的描述
1.1. 最大团问题的定义
在一个无向图 \(G = (V, E)\) 中,团(Clique) 是一个完全子图,即该子图中的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边。最大团(Maximum Clique) 是所有团中包含顶点数最多的团,最大团问题即是寻找无向图中包含最多顶点的完全子图。
数学表述:
- 输入: 给定无向图 \(G = (V, E)\),其中 \(V\) 是顶点集,\(E\) 是边集。
- 目标: 找到一个最大子集 \(V' \subseteq V\) 使得 \(V'\) 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边,即 \(V'\) 形成一个完全子图。
1.2. 子图的定义
-
子图(Subgraph) 是从原图 \(G = (V, E)\) 中选取部分顶点和与这些顶点相关的边构成的新图。
形式化定义:
- 设子图为 \(G' = (V', E')\),则 \(V' \subseteq V\),且 \(E' \subseteq E\)。
- \(E'\) 包含的边只能是与 \(V'\) 中的顶点相连的那些边。
子图的作用:
通过选取图的一部分顶点和边,可以分析图的局部结构,减少计算复杂度,从而简化求解过程。
1.3. 补图的定义
-
补图(Complement Graph) 是与原图的边关系互补的图。对于原图 \(G = (V, E)\),其补图 \(\bar{G} = (V, E')\) 具有相同的顶点集 \(V\),但边集不同。补图中的边集 \(E'\) 是完全图中的边集关于 \(G\) 的补集。
数学表述:
- 在原图 \(G\) 中,若两个顶点之间有边 \((u, v) \in E\),则在补图 \(\bar{G}\) 中没有边,即 \((u, v) \notin E'\)。
- 反之,若 \((u, v) \notin E\),则 \((u, v) \in E'\)。
形式化:
- \(E' = E_K \setminus E\),其中 \(E_K\) 是包含所有可能顶点对的完全图的边集。
补图的作用:
补图的定义使得我们可以将团问题与独立集问题建立联系,从而简化求解过程。
1.4. 点独立集的定义
-
点独立集(Independent Set) 是图 \(G = (V, E)\) 中一个顶点的子集 \(A \subseteq V\),且该子集中的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没有边。
数学表述:
- 对于 \(u, v \in A\),有 \((u, v) \notin E\)。
独立集的直观理解:
独立集中的顶点互不相连,因此在某些应用中,可以用独立集来表示不冲突的元素或任务。
1.5. 最大点独立集的定义
-
最大点独立集(Maximum Independent Set) 是包含最多顶点的独立集。
数学表述:
- 找到一个最大子集 \(A \subseteq V\),使得 \(A\) 是独立集,即任意两个顶点 \(u, v \in A\) 都满足 \((u, v) \notin E\)。
应用:
最大点独立集常用于调度、资源分配等问题,表示一组互不冲突的选择。
1.6. 最大团与补图的关系
- 最大团与补图中的最大点独立集的等价性:
- 在补图 \(\bar{G}\) 中,寻找最大点独立集的问题等价于在原图 \(G\) 中寻找最大团。
- 原因: 如果两个顶点在补图中没有边,则在原图中它们之间有边。因此,原图中的最大团对应于补图中的最大点独立集。
2. 最大团问题的应用场景
2.1. 应用领域概述
最大团问题在多个领域中有广泛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 编码设计:解决通信信道中的字符混淆问题,优化传输过程。
- 故障诊断:识别系统中的故障模块,确保系统可靠运行。
- 计算机视觉与聚类分析:分析图像数据中的密集关系并进行模式识别。
- 经济学与移动通信:用于复杂系统的优化分析,如网络布局和资源分配。
- VLSI(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提高电路布局的效率,减少冲突和干扰。
2.2. 混淆图与编码设计的描述
在通信信道中,由于噪音的存在,字符的传输可能会发生混淆。例如,字符 \(u\) 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误解为字符 \(v\)。为了描述这种情况,我们使用混淆图(Confusion Graph)。
- 混淆图定义:
给定混淆图 \(G = (V, E)\),其中 \(V\) 为字符集,\(E\) 为边集。如果 \((u, v) \in E\),则表示字符 \(u\) 和 \(v\) 在传输过程中容易混淆。
在上述图中,字符 \(u\) 与 \(v\),\(i\) 与 \(j\) 之间的边表示它们在噪音环境中可能会被混淆。
2.3. 字符串混淆与编码设计优化
在实际传输过程中,通常使用字符串而非单个字符来传递信息。为了描述字符串间的混淆,我们引入以下条件:
- 字符串混淆条件:
字符串 \(xy\) 与 \(uv\) 发生混淆,当且仅当以下条件之一成立:- \(x\) 与 \(u\) 混淆,且 \(y\) 与 \(v\) 混淆。
- \(x = u\) 且 \(y\) 与 \(v\) 混淆。
- \(x\) 与 \(u\) 混淆,且 \(y = v\)。
如图所示,图 \(G\) 和 \(H\) 的正规积用于描述字符串混淆的关系:
在上述图中,不同字符串之间的边表示它们可能发生混淆。
2.4. 混淆图中的最大点独立集
在混淆图中,为了减少噪音对传输的干扰,我们需要找到最大点独立集,即字符之间相互独立且不会发生混淆的最大集合。
- 最大点独立集的作用:
通过在混淆图中找到最大点独立集,确保这些字符之间没有边相连,从而避免混淆。
这意味着在编码设计时,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混淆图中的最大点独立集来优化传输的可靠性。
3. 使用分支限界法解决最大团问题
3.1. 最大团问题的数学描述
问题定义:
给定无向图 \(G = (V, E)\),其中:
- 顶点集 \(V = \{1, 2, \ldots, n\}\),
- 边集为 \(E\)。
目标:
求 \(G\) 中的最大团。
解的形式:
解可以表示为一个 \(0-1\) 向量 \(\langle x_1, x_2, \ldots, x_n \rangle\),其中:
- \(x_k = 1\) 当且仅当顶点 \(k\) 属于最大团。
3.2. 蛮力算法的描述
蛮力算法:
- 对每个顶点子集进行检查,判断该子集是否构成团,即检查其中每对顶点之间是否都有边。
- 复杂度:
对于 \(n\) 个顶点,有 \(2^n\) 个子集,故需要至少指数时间来完成计算。
3.3. 分支限界算法的设计
搜索树结构:
- 搜索树为子集树,每个结点 \(\langle x_1, x_2, \ldots, x_k \rangle\) 表示已经考察了顶点 \(1, 2, \ldots, k\)。
- 若 \(x_i = 1\),则表示顶点 \(i\) 在当前的团中;否则表示不在团中。
约束条件:
新加入的顶点必须与当前团中的所有顶点有边相连。
界:
当前已找到的极大团的顶点数,作为后续计算的界限,用于剪枝。
3.4. 代价函数的定义
代价函数的设定:
- 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 用于估计当前团可能扩展为极大团的顶点数上界:\[F = C_n + (n - k)
\]其中:
- \(C_n\) 为当前团中的顶点数(初始为 \(0\)),
- \(k\) 为当前搜索的深度或层数。
代价函数的解释:
- 如果当前已考察了 \(k\) 个顶点,其中有 \(C_n\) 个顶点在团内,则剩余未考察的顶点数为 \(n - k\)。
- 理论上,最理想的情况是所有剩余的 \(n - k\) 个顶点全部可以加入团。因此,我们将上界设定为:\[F = C_n + (n - k) \]即:上界 = 已加入团的顶点数 + 剩余未考察的顶点数。
粗糙性分析:
- 这个估计较为粗糙,因为未考察的 \(n - k\) 个顶点中,可能有很多顶点不能加入团。因此,该上界通常会偏高。
- 优点: 这种代价函数计算简单,能快速估计上界。
- 缺点: 由于估计粗糙,在实际搜索过程中,裁剪掉的搜索树空间较少,因此提高效率的作用有限。
最坏情况分析:
- 在最坏情况下,即使使用了分支限界法,可能也无法显著减少搜索空间,导致与蛮力算法的复杂度相同:\[O(n \cdot 2^n) \]这表明,即使使用该算法,也可能遇到一些实例无法大幅裁剪结点,导致计算时间接近蛮力法的水平。
4. 实例推导过程
图的结构及初始定义
图结构:
- 顶点:\(\{1, 2, 3, 4, 5\}\)
- 边:根据图中连线给定。
表示方法:
每个顶点 \(x_i = 1\) 表示该顶点进入团,\(x_i = 0\) 表示该顶点不在团中。
左子树表示 \(x_i = 1\),右子树表示 \(x_i = 0\)。
变量说明:
- B:界(已找到团的最大顶点数)。
- F:代价函数值(估计当前团的最大扩展可能)。
搜索树推导步骤
-
起点:选择顶点 1
- 左分支:\(x_1 = 1\),顶点 1 进入团。
- 右分支:\(x_1 = 0\),顶点 1 不在团中。
-
第二步:处理顶点 2
- 选择 左分支,即 \(x_2 = 1\),顶点 2 加入团。
- 因为 1 号与 2 号顶点之间有边,满足团的条件。
- 选择 左分支,即 \(x_2 = 1\),顶点 2 加入团。
-
第三步:处理顶点 3
- 检查后发现:顶点 3 与顶点 2 无边,不满足团的条件。
- 右分支:\(x_3 = 0\),顶点 3 不在团中。
- 检查后发现:顶点 3 与顶点 2 无边,不满足团的条件。
-
第四步:处理顶点 4
- 左分支:\(x_4 = 1\),顶点 4 可以加入团,因为它与顶点 1、2 均有边。
-
第五步:处理顶点 5
- 顶点 5 无法加入团,因为它与顶点 2 无边。
- 右分支:\(x_5 = 0\)。
- 顶点 5 无法加入团,因为它与顶点 2 无边。
-
第一个可行解 (a):
- 得到团 \(\{1, 2, 4\}\),顶点数为 3,对应的界 \(B = 3\)。
考虑右分支:4 号顶点不进团的情况
- 回到第 4 步:4 号顶点不进团
- 右分支:\(x_4 = 0\),顶点 4 不在团中。
- 在这种情况下,团为 \(\{1, 2\}\),顶点数为 2。代价函数 \(F = 2 + 1 = 3\)。由于该解不优于当前界 \(B = 3\),无需进一步搜索。
回溯与继续搜索
-
回溯到顶点 2:
- 在之前的路径中,顶点 1 和 2 已经被选择进入团。现在尝试回溯到顶点 2,选择其右分支,即 \(x_2 = 0\),顶点 2 不进入团。
-
继续处理顶点 3、4、5:
- 由于顶点 1 已经在团中,现在可以选择顶点 3、4 和 5 检查它们是否可以加入团:
- 顶点 3:可以进入团,因为它与顶点 1 之间有边。
- 左分支:\(x_3 = 1\),顶点 3 进入团。
- 顶点 4:可以进入团,因为它与顶点 1 和 3 之间都有边。
- 左分支:\(x_4 = 1\),顶点 4 进入团。
- 顶点 5:也可以进入团,因为它与顶点 3 和 4 都有边。
- 左分支:\(x_5 = 1\),顶点 5 进入团。
- 顶点 3:可以进入团,因为它与顶点 1 之间有边。
- 由于顶点 1 已经在团中,现在可以选择顶点 3、4 和 5 检查它们是否可以加入团:
-
生成最大团:
- 新的团为 \(\{1, 3, 4, 5\}\),顶点数为 4。
-
更新界 \(B\):
- 当前找到的团顶点数为 4,因此更新界 \(B = 4\)。
剪枝与停止搜索
- 剪枝判断:
- 当后续代价函数 \(F\) 估计值不超过当前界 \(B = 4\) 时,不再继续搜索。
- 所有其他可能路径的代价函数值均不超过 \(F = 4\),因此停止搜索。
搜索树总结
- 第一条路径: \(\{1, 2, 4\}\),界 \(B = 3\)。
- 第二条路径: \(\{1, 3, 4, 5\}\),更新界 \(B = 4\)。
最终结果
- 最大团: \(\{1, 3, 4, 5\}\),顶点数为 4。
5. 小结
5.1. 最大团问题与点独立集的关系
- 最大团问题与点独立集问题之间存在紧密的对应关系:
- 在补图中寻找最大点独立集,等价于在原图中寻找最大团。
- 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求解补图中的独立集,从而简化求解过程。
5.2. 分支限界算法的设计
树的结构:
- 子集树:分支限界法使用子集树结构,对每个顶点进行逐一选择(进入团或不进入团),从而构造搜索空间。
分支约束条件:
- 新加入团的顶点必须与当前团中所有顶点都有边相连,否则不进行进一步分支。
代价函数与界的设定:
-
代价函数估计当前团可能扩展为极大团的顶点数上界:
\[F = C_n + (n - k) \]- \(C_n\) 为当前团中的顶点数(初始为 0)。
- \(k\) 为当前已考察的层数(深度)。
-
界 \(B\):找到的最大团的顶点数用于更新界,帮助剪枝。
5.3. 时间复杂度分析
- 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O(n \cdot 2^n)
\]
- 即使使用了分支限界法,在某些最坏情况下,仍然需要指数级时间搜索所有可能子集。
5.4. 小结与展望
- 分支限界算法通过使用剪枝策略,在保证找到最优解的前提下减少了计算量,提高了算法的实际效率。
- 最大团问题在编码设计、计算机视觉、故障诊断等多个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且求解该问题为解决其他复杂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