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标题对于中等省一以上的同学来讲,可能都显得有点好笑,但这就是真实的情况,我的CF在若干年经历了 14 场 rated 比赛后终于打上了 1900 分。
值此之际,感慨万千。
2018 年 9 月 3 号,在初中的第一堂信息课上写下了 Hello world,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做了一堆语法题之后,真切地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强大之处,于是入了 OI 这行。
OI 的第一阶段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在初二的时候就压线获得了 CSP2019 的一等奖,但从此之后陷入了持续的挣扎,始终无法达到高位省一或是省队水平,可能是思维能力确实是不如他人,也有可能不够努力,但总之各种原因下来,在 NOIP2021 只取得了北京五十多名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役。
虽然天赋在 OI 方面来讲不算顶级,但幸运的是,在文化课方面,凭借努力、幸运等,最终进了一所还不错的学校,至少我对此感到很满意。回顾 OI 生涯,现在感受到当时存在若干问题,最大的问题当属心理素质差,不知为何总有一种不自信的感觉,面对题目一旦一下做不出来就感到难受,现在想起,算法题真正区别于高考的地方正是在于对其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而并不是去生搬硬套套路,这种事情甚至在当今的高考中十分常见,甚至在复习的时候总结乱七八糟的套路,在考场上套,这种事情可以有,经验的累积也是一种能力,但算法竞赛这种占的比重相当少,而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另一个问题是追求知识点的学习,其实本质上还是忽视思维能力培养,我认为在我学OI的过程中,风气?(可能也不是整个社区的风气,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这个问题)追求明显和思维能力和算法能力不匹配的数据结构。例如我学习了平衡树,主席树套树状数组等,但我发现其实根本就不可能用到。这件事再往深层剖析是在于当时并不明白,也不知道自己该干啥,题目是不会做的,思维能力是抽象,无法具象化的。到最后只能硬堆高级知识点,显得自己仿佛像是在努力学习。
我其实认为算法竞赛的最终形态就应该和我目前接触到 codeforces 一样,尽管我只有 1900 分,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昨天发挥得比较好,运气上的,但是我认为 CF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好,如果你真正想明白了一个题,很少有在代码能力和数据结构上为难你的,拿昨晚的 E (CF2025E)来讲,这要放到 NOI 或是 省选(当然不会考这么简单的题目),很有可能在背包的相关转移上直接给你来个分治NTT了。但这种倾向我认为是欠妥的。
最后是个人训练,目前的训练方式是在 rating 上下找些题目,尽量自己做,感觉这样的训练模式让我比较有成就感,而且感觉可以切实提升CF的水平,相较于看题解勉强搞懂一道 3000 分题目,我更愿意独立自主做出一道 1800 分题目(这里只是举例,不代表CF1800对于每个人都难,旨在强调应选择自己能够到的目标)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喜悦过后的有感而发,OI对我而言是一段相当有意义也遗憾的经历,没有OI的经历我可能文化课也不会学的到这个水平。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继续努力,在中学这个人生最好的阶段不在OI上留下遗憾。
标签:思维能力,题目,OI,CF,打上,算法,1900 From: https://www.cnblogs.com/szmssf/p/1846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