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8月11日,上海码头,30名年龄介于10至16岁的孩子踏上前往美国的轮船,成为清朝公派赴美留学的第一批幼童。这些孩子身上寄托了清廷洋务派实现国家复兴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清帝国的未来。但在出发前,他们与家长一同与清廷签署了一份正式合同,内容明确指出,如果孩子在国外生病或死亡,朝廷概不负责;而一旦学成则需立即回国,听候差遣。
这批幼童到达美国后,他们见识了西方世界的现代文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然而,他们在美国的寄宿家庭和学校的温暖与关爱,与清廷设立的监督机构“游美学务处”形成了鲜明对比。游美学务处的负责人陈兰彬等人对幼童实施严格的地域式管理,限制他们参与美国当地的活动,甚至禁止他们穿西装、参加美术活动等。
容闳,作为这批留美幼童计划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本人就是中国最早的赴美留学生。1828年生于广东的容闳,19岁时跟随美国传教士前往美国,后考入耶鲁大学。毕业后,他带着通过教育使清朝走向繁荣富强的理想回国。然而,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容闳目睹了清廷的腐败与残暴,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曾国藩在安庆创办了安庆军械所,并认识到需要引进西方的技术来提升中国的军事实力。他找到了容闳,委托其赴美采购先进设备。容闳不负众望,带回了上百种新式机器,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后,容闳向曾国藩提议派遣学生赴欧留学,这一想法得到了曾国藩的支持。1870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合上书,请求派遣留学生。经过一系列努力,最终清廷批准了这一计划。
然而,好景不长。1880年底,由于保守势力的弹劾,朝廷决定召回留学生。面对召回,李鸿章等人试图抗争,但最终未能扭转局势。留学生们在经历了最初的兴奋与不舍之后,被迫踏上归途。回国后,他们遭遇了种种不公平待遇,被视为“异类”,受到严密监控。
尽管如此,这批留美幼童并未放弃,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詹天佑成为中国第一条自主制造铁路的设计师;多位留学生参与了海军建设,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英勇作战;更有甚者,如唐绍仪,在辛亥革命后成为重要的政治人物。
这批留美幼童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它记录了一个时代青年的奋斗与牺牲,也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容闳所预言,“留学生既然被召回国,不管他们境遇如何,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精髓已经深深种下了,种子只要播种下去,迟早会发芽。” 这批幼童的贡献,无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标签:清末,留美,这批,幼童,容闳,留学生,清廷 From: https://blog.csdn.net/2301_76576528/article/details/141726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