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系统架构设计师——系统工程学

系统架构设计师——系统工程学

时间:2024-08-30 18:55:58浏览次数:21  
标签:需求 系统工程 架构 迭代 系统 开发 设计师 方法

概述.

系统工程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旨在通过系统方法组织管理技术来实现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它的核心在于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和技术,确保系统能够成功地实现其预定目的。以下是系统工程的几个关键视角:

  1. 目的:系统工程关注于明确系统的目的和目标。这包括理解系统为何存在,以及它需要达成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2. 组成要素:系统工程涉及识别和定义系统的所有必要元素,这些元素可能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员、流程、程序或指令等。了解这些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对于构建有效系统至关重要。

  3. 组织结构:系统工程考虑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各个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这有助于确保系统设计的有序性和效率。

  4. 信息流:在系统工程中,信息流的分析是关键。这包括了解信息如何在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传递,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

  5. 控制机构:系统工程关注于控制系统的机制,包括决策过程、监控和反馈机制。这有助于确保系统能够适应变化并维持稳定运行。

  6. 综合优化:系统工程追求的是从整体上优化系统的性能,而不仅仅是单个部件的优化。这意味着需要在多个维度(如成本、时间、质量、可靠性等)上权衡和优化,以实现系统的整体最优性能。

  7. 跨学科方法:系统工程通常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它涉及到技术、管理、经济和其他领域的综合考虑。

  8. 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工程强调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系统进行管理,包括初始概念、设计、实施、运营和退役等各个阶段。

  9. 风险管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是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这有助于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韧性。

  10. 利益相关者参与:系统工程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于系统成功的重要性。这包括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监管机构等)的有效沟通。

  11. 全面分析与设计整体

    • 系统工程强调从整体上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仅仅关注各个部分。这要求工程师在设计和分析时,始终把整体的最优性能作为目标。
    • 在系统工程中,整体不仅仅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理解和优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12. 坚持全面看问题

    • 系统工程要求工程师在解决问题时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因素和影响,避免狭隘的视野导致忽视重要的问题。
    • 全面看问题还包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识别出潜在的根本原因,以及预见到决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13. 考虑所有的侧面

    • 在系统工程中,必须考虑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因为所有这些侧面都会影响系统的性能和成功。
    • 这要求跨学科的知识和合作,以确保所有相关的专业知识都被纳入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中。
  14. 考虑一切可变因素

    • 系统工程认识到,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系统设计需要灵活,能够适应这些变化。
    • 这包括对技术发展的适应性、市场需求的变化、法规的更新等。
  15. 社会方面与技术方面的联系

    • 系统工程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将技术解决方案与社会需求和影响相结合。这意味着技术决策应考虑到人类因素、伦理、文化和法律等因素。
    • 社会方面与技术方面的结合也强调了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作,确保系统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得到社会的接受和支持。

方法论

霍尔三维结构

霍尔三维结构,由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提出,是一种用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结构化方法。它通过三个维度——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来组织和指导系统工程的实施。以下是霍尔三维结构的特点和三个维度的详细解释:

特点

  1. 系统化:霍尔三维结构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有助于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
  2. 综合化:该方法强调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确保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3. 最优化:通过系统的分析和优化,霍尔三维结构旨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4. 程序化:该结构定义了一系列步骤和程序,指导工程师和决策者通过一个有序的过程来解决问题。
  5. 标准化:霍尔三维结构提供了一种标准框架,使得系统工程的方法可以在不同领域和应用中一致地应用。

时间维7步骤

  1. 规划:定义项目的范围、目标和约束条件。
  2. 拟订方案:基于规划阶段的信息,制定可能的解决方案。
  3. 研制:开发并测试解决方案的原型或初步设计。
  4. 生产:生产解决方案所需的产品或系统。
  5. 安装:将系统或产品安装到预定的位置或环境中。
  6. 运行:启动系统,开始实际运营。
  7. 更新: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和维护需求,对系统进行更新或升级。

逻辑维7阶段

  1. 明确问题:准确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确定目标:设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
  3. 系统综合:整合不同的子系统和组件,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4. 系统分析:分析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性能、成本、风险等。
  5. 优化:调整系统参数,以达到最优的性能和成本效益。
  6. 决策:基于分析结果,做出最终的决策。
  7. 实施:执行决策,实施解决方案。

知识维n领域

霍尔三维结构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 工程
  • 医学
  • 建筑
  • 商业
  • 法律
  • 管理
  • 社会科学
  • 艺术

切克兰德方法

切克兰德方法(Checkland’s methodology)是一种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由英国系统科学家彼得·切克兰德(Peter Checkland)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软科学”领域,如管理、组织和社会问题等,与“硬科学”领域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所不同。切克兰德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概念模型,然后通过比较和探寻来解决问题。

切克兰德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1. 确定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问题的背景、目标和约束条件等。

  2. 建立概念模型:根据问题的背景和目标,建立一个抽象的概念模型,描述问题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这个模型应该是简洁、易于理解和操作的。

  3. 比较现实与模型:将现实中的问题与概念模型进行比较,找出现实与模型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这有助于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和不足,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

  4. 探寻解决方案:根据比较的结果,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次迭代,不断完善概念模型和现实问题之间的匹配程度。

  5. 实施解决方案:将探寻到的解决方案应用到现实中,观察其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6. 评估结果:对实施解决方案后的结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结果不满意,可以返回到前面的步骤,重新调整概念模型或解决方案。

切克兰德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动态性,适用于处理复杂的、难以量化的问题。同时,这种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然而,切克兰德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难以应对高度复杂的问题、对使用者的经验要求较高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

并行工程方法

并行工程方法旨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上市时间。其重点在于在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紧密结合,确保以最快的速度达到要求的质量标准。各项工作由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小组成员各自安排工作同时进行信息反馈和问题协调。此外,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利用现代CIM技术辅助整个项目的进程并行化。

针对并行工程的实施,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集成部门协同: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开始,就集成不同部门的专长和视角。这包括制造、装配、质量控制及营销等部门的早期介入,确保设计不仅满足功能需求,还具备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和市场竞争力。

  2. 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项目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能即时传达给相关责任人,并迅速进行协调解决。这样可以显著减少因通讯不畅导致的误解或延误。

  3. 应用信息技术:使用现代的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技术,如CAD和CAM系统,来支撑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并行化。这些技术可以在设计阶段模拟产品的制造过程,预测可能的问题并提前解决。

  4. 优化过程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各个子过程,优化操作顺序和方法,确保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并行进行而不互相干扰。这种控制应允许在不完整信息下开始部分工作,以利用等待时间。

  5. 培训教育人员:对涉及并行工程的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理解并行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应的技能。这可以通过内部研讨会、外部课程或是在线学习等方式进行。

  6. 监测评估效果:实施监控机制来实时跟踪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定期评估并行工程实施的效果。根据反馈调整策略,以确保持续改进过程并达到最优结果。

  7. 持续改进创新:鼓励团队持续寻找改进的机会,采纳新技术和方法以增强并行工程的效果。例如,采用数字化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来进一步提高设计和生产的效率与准确性。

综上所述,并行工程通过整合跨部门合作、优化信息流和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企业应重视人员培训和技术投入,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以支持这一现代化工作方式的成功实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和市场响应。

综合集成方法

综合集成方法,也称为钱学森方法,是一种针对复杂巨系统的系统科学方法

这种方法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旨在解决复杂巨系统中的问题。综合集成方法强调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通过结合专家知识、数据和信息技术,实现对复杂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方案的生成。以下是关于该方法的一些详细介绍:

  1. 主要性质
    • 开放性: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 复杂性:系统包含多个相互依赖且具有不同功能的组成部分。
    • 进化和涌现性:系统能随着时间演变,并出现新的特性和行为模式。
    • 层次性:系统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 巨量性:系统包含大量的元素和变量,使得整体行为难以预测。
  2. 基本原则
    • 整体论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特性不能仅通过部分来理解。
    • 相互联系:系统的各部分相互依赖,一个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部分。
    • 有序性原则:系统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和秩序。
    • 动态原则: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具有时间维度的发展过程。
  3. 应用领域
    • 科学研究:在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演化。
    • 经济管理:用于经济预测、资源配置和管理决策。
    • 社会问题:解决城市规划、交通系统等社会复杂问题。
    • 工程技术:在工程领域进行系统设计和故障诊断。

WSR系统方法

WSR系统方法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由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国赫尔大学提出。这种方法论结合了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旨在通过综合多种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强调在处理复杂系统时考虑物理规律、事理逻辑和人的因素

WSR方法论的实践准则是“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这不仅要求理解物质运动的客观机理,还要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资源,并且能够理解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论认为,现有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在解决看似结构清楚的问题时可能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人的因素。因此,WSR方法论特别适用于解决那些非结构化或病态结构的复杂问题,如社会、经济、环境和管理问题。

WSR方法论的工作过程通常包括七个步骤:理解意图、制定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协调关系和实现构想。这些步骤并不是严格的顺序过程,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协调关系不仅是协调人际之间的互动,更是协调每一步实践中物理、事理和人理的关系,以及目标、策略、方案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应用WSR方法论时,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如综合原则、参与原则、可操作原则和迭代原则。例如,综合原则要求听取各种意见,取长补短;参与原则强调全员参与和沟通的重要性;可操作原则则注重实践结果的可操作性和用户的接受程度;迭代原则则指出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学习过程。

生命周期

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探索性、研究阶段、概念阶段、开发阶段、生产阶段、使用阶段、保障阶段和退役阶段。探索性阶段主要识别利益攸关者的需求,随后进入研究阶段,探索创意和技术。在概念阶段,细化利益攸关者的需求,并探索可行的概念,提出有望实现的解决方案。

在开发阶段,团队会进一步细化系统需求,创建解决方案的描述,并进行构建、验证和确认系统。之后进入生产阶段,进行系统生产并进行检验和验证。这两个阶段确保了系统的设计和编码符合最佳实践和标准,从而保证软件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当系统部署完成后,便进入使用阶段,系统开始运行以满足用户需求。在这个阶段,有效的测试和调试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接下来的保障阶段提供持续的系统能力,通过定期监控和维护来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确保系统的长期高效运行。

最后一个阶段是退役阶段,包括对系统进行存储、归档或退出处理。对于涉及硬件的系统,这一步骤尤为重要,因为不适当的处理可能会造成环境影响。

开发方法

计划驱动方法

计划驱动方法,也称为生命周期方法,是一种严格的系统开发方法,强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始终遵守预先设定的流程

这种方法特别关注文档的完整性,需求的可追溯性,以及每种表示的事后验证。计划驱动方法的核心在于其结构性和规范性,确保所有项目阶段都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计划驱动方法的特点包括:

  1. **遵守规定流程:**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需要遵循详细的、预先设定的步骤,这些步骤在项目启动前已经确定。

  2. **文档的完整性:**该方法强调产生完整且详尽的文档,确保项目的每一阶段都有书面记录。这包括需求文档、设计说明、测试报告和用户手册等。

  3. **需求的可追溯性:**需求一旦被定义和记录,就必须在整个项目周期内保持可追溯。这意味着任一需求都能追溯到其实现的具体环节,从而确保需求没有被遗漏或误解。

  4. **事后验证:**在计划驱动方法中,每一阶段的输出都需要经过验证,确认其满足了预定的需求和标准,这通常通过审查会议和质量检测来实现。

计划驱动方法的优点在于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使得大型和复杂的项目能够按部就班地推进。而缺点则可能包括灵活性较差,对变更的响应不够迅速,以及可能导致项目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不够敏捷。

渐进迭代式开发

渐进迭代式开发是生命周期方法的一种变体,适用于特定情况的项目。以下是关于渐进迭代式开发的详细解释:
渐进迭代式开发是一种灵活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在项目初期提供一个基础的系统能力,然后通过连续的迭代和增量交付来逐步完善系统,直至达到最终的期望功能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

  1. 需求不清晰或不确定: 当项目开始时,可能由于市场、技术或业务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具体需求无法完全明确。渐进迭代式开发允许项目在需求逐渐明晰的过程中逐步演进。

  2. 客户希望引入新技术: 当项目需要集成新的、未经验证的技术时,渐进迭代式开发可以帮助团队在每个迭代中评估技术的效果,从而降低整体风险。

  3. 规模较小的项目: 对于规模较小、复杂度较低的项目,使用渐进迭代式开发可以快速交付核心功能,并随着时间推移添加更多特性。

渐进迭代式开发的优点包括:

  1. 快速产生价值: 通过初始版本的快速发布,项目可以迅速实现部分功能并提前产生业务价值。

  2. 提供快速响应能力: 该方法使得项目团队能够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变化快速调整开发计划,以优先交付高价值功能。

  3. 灵活性: 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团队能够灵活地调整和重新定义需求、优先级和设计。

  4. 突出核心活动: 通过迭代过程,团队可以专注于产品开发的核心活动,如用户体验设计、关键功能的实现等,而将次要活动留待后续迭代。

  5. 适应性强: 该方法支持对产品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使产品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精益开发

精益开发是一种以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为目标的系统开发方法。它源自精益制造(Lean Manufacturing)的概念,旨在通过准时化(Just-in-time)生产和完美性(Perfection)的追求,实现在正确的时间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精益开发的核心原则包括:

  1. **准时化(Just-in-time):**这一概念强调在需要时才生产所需产品,从而减少库存成本和提前生产的浪费。在软件开发中,这意味着在项目需要时才进行开发和集成,以避免过早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

  2. **完美性(Perfection):**追求完美意味着持续改进的过程,即“Kaizen”。团队不断寻找改进的机会,力求在每个迭代中提升产品质量和开发效率。

  3. **拉动式系统(Pull):**与推动式系统(Push system)不同,拉动式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知识驱动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过程。它确保只有在有需求时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产出和浪费。

  4. **以客户为中心:**精益开发关注于向客户交付最大价值,这要求团队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并围绕这些需求进行开发工作。

  5. **消除浪费:**精益思想认为任何不增加客户价值的活动都是浪费。在软件开发中,这包括过度的功能设计、不必要的代码复杂性、等待时间等。

  6. **整体性范式:**精益开发不仅限于开发阶段,它是一种整体性的管理范式,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开发、测试、发布和维护。

精益开发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它适用于那些需求稳定且变化不大的项目,以及那些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并持续交付价值的项目。

总的来说,精益开发作为一种生命周期方法,强调在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注重价值最大化和浪费最小化。通过持续改进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过程,精益开发能够帮助团队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

敏捷开发

好的,以下是关于敏捷开发的一些解释: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和增量的开发方法,强调适应性、灵活性和客户价值

敏捷开发的核心原则和实践包括:

  1. **拥抱变化:**在敏捷开发中,变化被视为正常且必要的。团队准备好并能够适应项目需求的变化,确保产品始终符合市场和用户的最新需求。

  2. **可持续开发:**敏捷强调维持一种恒定的开发速度,避免过度疲劳,确保团队的长期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3. **持续交付:**通过频繁的迭代和快速反馈循环,敏捷团队能够定期且持续地交付可用的软件给用户。

  4. **简洁艺术:**敏捷开发鼓励简化工作流程和解决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使开发过程更加高效和直接。

  5. **个人和团队的交互:**沟通在敏捷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密切协作,共享信息和反馈。

  6. **一起工作:**自组织团队是敏捷开发的关键,团队成员通常在没有过多管理层干预的情况下自我组织和分配任务。

  7. **面对面交流:**敏捷开发倡导面对面的交流,认为直接的沟通比书面或电子通讯更有效。

  8. **定期反思:**敏捷团队会定期进行回顾会议,以反思过去的工作,识别改进点,并实施必要的调整。

  9. **产品度量进度:**敏捷开发使用实际的产品功能来衡量进度,而不是传统的项目管理指标。

敏捷开发的优点在于其适应性强、响应快速,能够快速交付高价值的功能,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保持与客户的紧密合作。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那些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快速迭代和高度协作的项目。

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概述

好的,以下是关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的一些解释: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它通过形式化、图形化、关联化的建模语言和工具,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验证和确认等活动。从概念设计阶段开始,贯穿整个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开发和后续的各个阶段。

MBSE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形式化建模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建模语言,如SysML(系统建模语言),来确保模型的一致性和精确性。

  2. **图形化表示:**通过可视化的图形来表达系统的结构、行为、需求等,使复杂的系统信息更易于理解和沟通。

  3. **关联化模型:**建立系统内不同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确保模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 **计算机辅助:**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优势,自动化建模、分析和仿真过程,提高工程效率。

  5. **综合优化:**在建模过程中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以实现最佳设计方案。

  6. **仿真验证:**通过仿真来验证系统模型的行为,确保设计满足需求。

  7. **提升研制效率:**MBSE为系统的实现和验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提升整个研制过程的效率。

三阶段工具

好的,以下是关于三阶段工具的一些解释:
三阶段工具是系统工程中用于支持复杂系统开发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它包括需求分析阶段、功能分析与分配阶段以及设计综合阶段。这些阶段旨在确保系统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系统的质量和性能。

  1. 需求分析阶段:

    • 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识别和定义系统需满足的需求。这包括收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确定系统必须实现的功能,以及这些需求之间的优先级和相互关系。
    • 工具和技术:使用用例图、用户故事、需求跟踪矩阵等工具来捕捉和组织需求。
  2. 功能分析与分配阶段:

    • 在功能分析阶段,系统工程师会详细分析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系统功能。然后,在功能分配阶段,这些功能会被分配到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或组件上。
    • 工具和技术:功能分解图、Allocate Functions to Blocks、模型基于的分配技术等,用于确保功能被恰当地分配并实现。
  3. 设计综合阶段:

    • 设计综合是指将分配好的功能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这涉及制定系统的架构、界面和数据流,以及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一致性。
    • 工具和技术:SysML(系统建模语言)、UML(统一建模语言)、数据流图、控制流图等,用于创建系统的详细设计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支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支柱是支持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的核心要素,包括建模语言、建模工具和建模思路

  1. 建模语言:SysML

    • SysML(系统建模语言)是基于UML 2.0(统一建模语言)的扩展,专门用于系统工程领域。它支持多种类型的系统建模,包括需求、结构、行为、参数等。
    • SysML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语言,以确保系统模型的一致性和精确性,便于模型的共享、交流和重用。
  2. 建模工具:CAD等

    • 建模工具是实现MBSE的重要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这些工具提供了一个环境,使得用户能够创建、分析、模拟和验证系统模型。
    • 建模工具通常提供丰富的功能,如图形编辑器、模型检查器、仿真引擎等,以支持各种建模活动。
  3. 建模思路:工作流程与组织机构特点

    • 建模思路涉及设计团队如何利用系统建模语言的各种图形来建立系统模型。这包括确定建模的目标、范围、粒度和视图点。
    • 根据组织机构的特点,研究适合自身的工作流程是关键。这可能涉及定制建模过程,以适应特定项目的需求、团队的技能和组织的文化。
    • 建模思路还强调了建模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确保所有模型元素都能够反映系统的真实需求和设计。

标签:需求,系统工程,架构,迭代,系统,开发,设计师,方法
From: https://blog.csdn.net/Luck_gun/article/details/141651506

相关文章

  • Vue3+.NET7最新框架实战,手写电商管理后台|2023全新录制,前后分离架构(C#/.NET6/.NET Co
    Vue3+.NET7最新框架实战,手写电商管理后台|2023全新录制,前后分离架构(C#/.NET6/.NETCore)https://pan.baidu.com/s/1SBt4RTT_m6uA9pk857KlcQ?pwd=6666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s4y1m7bd/?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e6b56a12a1d9ef11f6c13......
  • RabbitMQ核心架构
    RabbitMQ架构设计 Producer:负责产生消息。Connection:RabbitMQ客户端和代理服务器之间的TCP连接。Channel:建立在连接之上的虚拟连接,RabbitMQ操作都是在信道中进行。Broker:一个Broker可以看做一个RabbitMQ服务节点或者服务实例。Exchange:生产者发送消息到交换器,交换......
  • Clobotics 计算机视觉场景存储实践:多云架构、 POSIX 全兼容、低运维的统一存储HB
    Clobotics是一家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风电以及零售行业的企业。在风电行业,Clobotics利用无人机对风力发电机叶片进行检查,显著降低了对人工作业的依赖。在零售领域,公司通过分析捕获的包装商品图像来提供基于实时数据的洞察,以增加销售额并减少运营成本。存储方面,Clob......
  • OpenHarmony开发:应用分层架构设计
    HarmonyOS应用的分层架构设计以一套代码工程为基础,旨在为华为的手机、2in1等1+8全场景设备提供支持,实现了“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开发理念。HarmonyOS应用的分层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产品定制层、基础特性层和公共能力层,为开发者构建了一个清晰、高效、可扩展的设计架构。本......
  • 【案例分享】如何利用京东云建设高可用业务架构
    本文以2022年一个实际项目为基础,来演示在京东云上构建高可用业务的整个过程。公有云及私有云客户可通过使用京东云的弹性IAAS、PAAS服务,创建高可用、高弹性、高可扩展、高安全的云上业务环境,提升业务SLA,提升运维自动化水平,降低资源成本及运维成本。有业务迁移上云需求,希望构建云上......
  • 英飞凌HSM内核开发-软硬件架构
    veHsm硬件和软件架构概述1.软件硬件架构veHsm是一个嵌入式硬件安全模块,它通过硬件提供的安全区域来增强安全性,这个区域包括:专用核心:负责执行安全操作。安全内存:用于存储敏感数据,如密钥和资产,这部分内存仅对专用核心可访问。密码硬件加速器:硬件组件,用于加速密码算法的执......
  • Clobotics 计算机视觉场景存储实践:多云架构、 POSIX 全兼容、低运维的统一存储
    Clobotics是一家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风电以及零售行业的企业。在风电行业,Clobotics利用无人机对风力发电机叶片进行检查,显著降低了对人工作业的依赖。在零售领域,公司通过分析捕获的包装商品图像来提供基于实时数据的洞察,以增加销售额并减少运营成本。存储方面,Clob......
  • FFmpeg开发笔记(四十八)从0开始搭建直播系统的开源软件架构
    音视频技术的一个主要用途是直播,包括电视直播、电脑直播、手机直播等等,甚至在线课堂、在线问诊、安防监控等应用都属于直播系统的范畴。由于直播系统不仅涉及到音视频数据的编解码,还涉及到音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因此直播领域采用的网络技术标准比较高,实现起来也比一般的WEB系统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