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 若干节点(结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结点)的链路构成网络
- 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 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
网络的功能:连通性、共享(信息、硬件、软件)
三个概念:
- 网络: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 互连网: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
- 互联网(因特网):全球最大的一个互连网,又叫因特网(TCP/IP)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 1969年 美国 阿帕网( 因特网前身)
- 1983年 TCP/IP 因特网诞生
万维网和因特网的区别:万维网是因特网上的一种服务(应用)
因特网的组成:
-
边缘部分(资源子网):客户服务器方式(C/S ) 对等方式(P2P)
-
核心部分(通信子网):
三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 :
工作方式:建立连接;通话(数据传送);释放连接
适用场景:适合于数据量很大的实时性传输(核心路由器之间可以使用电路交换)
2.报文交换 ( 报文,附加首部信息;存储转发):
3.分组交换:
分组:数据+首部
工作方式:存储转发
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缺点:时延
三种交换方式的选择:
1.传送数据量大,且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 时,选择电路交换。电路交换传输时延最小。
2. 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 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
3. 从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 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 换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突 发式的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
- 城域网(MAN)
- 局域网(LAN)
- 个人区域网(PAN)
2. 按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 公用网
- 专用网
3.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接入网
计算机的性能:
-
性能指标:
-
速率:数据的传送速率
-
带宽:两种不同的意义:
(1)带宽本来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2)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其单位为bit/s。
-
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
时延:时延是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
(1)发送时延: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的时间,也叫传输时延。
计算公式: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2)传播时延: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计算公式: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中的传播速率(m/s)
(3)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
(4)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
时延带宽积(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时延宽带积=传播时延*带宽
-
往返时间RTT:从发送方发送完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确认的时间。
-
利用率: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没有数据通过的时间))和网络利用率两种。信道利用率或网络利用率过高就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计算机的网络体系结构:
1.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中,分层次的体系结构是最基本的。
2.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其包括以下三要素:
-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3.分层的优点: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 灵活性好;
- 结构上可分割开;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4.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TCP/IP体系结构: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 1.实体:交换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2.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通信的规则;
- 3.服务: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上层需要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来实现本层的功能;
- 4.服务访问点:相邻两层实体间交换信息的地方;
此文章内容中的图片来自于课堂PPT和网课截图,内容主要为本人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助各位同学,后续会发布其它章节的笔记,同时,这是我发布的第一篇文章,如有不足,欢迎各位同学在评论区中指出,希望我们共同进步。最后的最后求一个免费的赞,谢谢。
标签:分组,交换,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信道,概述,时延,因特网 From: https://blog.csdn.net/GM828/article/details/14156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