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二叉树的顺序结构
1. 普通的二叉树是不适合用数组来存储的,因为可能会存在大量的空间浪费。
2. 完全二叉树更适合使用顺序结构存储。
3. 通常把堆(一种二叉树)使用顺序结构的数组来存储。
2. 堆的概念及结构
1. 将根节点最大的堆叫做大堆或大根堆,根节点最小的堆叫做小堆或小根堆。
2. 大堆:树的任何一个父亲都大于等于他的孩子。
3. 小堆:树的任何一个父亲都小于等于他的孩子。
4. 堆总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3. 堆的实现
3.1 堆的结构
1. 堆本质是一个数组。
typedef int HeapDataType; typedef struct Heap { HeapDataType* arr; //指向数组 size_t size; //数据个数 size_t capacity; //容量 }Heap;
3.2 堆的初始化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2. 将数组指针置空,容量和个数置0。
void HeapInit(Heap* ph) {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assert(ph); //2. 将数组指针置空,容量和个数置0。 ph->arr = NULL; ph->size = ph->capacity = 0; }
3.3 堆的插入
1. 插入一个数就是在数组尾插,插入前是堆,插入后不一定是堆,需要检测。
2. 插入一个数只会对它所在的路径有影响,需要用向上调整算法。
3. 假设原本是小堆,那么新插入的数和他的父亲比较,比他父亲小就交换,然后继续往上比较,直到变成根位置。
4. 最好的情况是不用调整,最坏的情况是调整到根位置。
代码实现: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2. 插入前判断需不需要扩容。
3. 最后一个位置插入,然后size++。
4. 插入后使用向上调整算法。
向上调整算法:
1. 下标关系:parent = (child-1) / 2。
2. 假设是小堆,当孩子小于父亲,孩子和父亲的值交换,孩子再走到父亲的位置继续向上比较,如果孩子大于等于父亲就直接break不用比较了,或者孩子到根位置结束。
void Swap(HeapDataType* h1, HeapDataType* h2) { HeapDataType tmp = *h1; *h1 = *h2; *h2 = tmp; } void AdjustUp(HeapDataType* arr, int child) { int parent = (child - 1) / 2; //孩子到根位置结束 while (child) { //1. 小堆:当孩子小于父亲,孩子和父亲的值交换。 if (arr[child] < arr[parent]) Swap(&arr[child], &arr[parent]); //2. 如果孩子大于等于父亲就直接break不用比较了 else break; //3. 孩子再走到父亲的位置继续向上比较 child = parent; parent = (child - 1) / 2; } } void HeapPush(Heap* ph, HeapDataType data) {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assert(ph); //2. 插入前判断需不需要扩容。 size_t capacity = ph->capacity == 0 ? 4 : ph->capacity * 2; HeapDataType* tmp = realloc(ph->arr, sizeof(HeapDataType) * capacity); if (tmp == NULL) { perror("realloc"); return; } ph->arr = tmp; ph->capacity = capacity; //3. 最后一个位置插入,然后size++。 ph->arr[ph->size++] = data; //4. 插入后使用向上调整算法。 AdjustUp(ph->arr, ph->size - 1); }
插入的时间复杂度:
1. 插入的最坏情况就是从叶子一直走到根,也就是树的高度,假设节点数为N,完全二叉树的节点范围是2^(h-1)到2^h - 1,2^(h-1) = N 或 2^h - 1 = N, 可得h = logN(2为底) + 1 或 h = log(N+1)(2为底),所以O(N) = logN(2为底)。
2. 插入的时间复杂度主要看向上调整算法,同理删除主要看向下调整算法,它们的时间复杂度都是logN,以2为底。
3.4 堆的删除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2. 堆不能为空。
3. 删除是删堆顶的数据,先将堆顶数据和最后一个数据交换,然后删除最后一个数据。
4. 从堆顶数据开始向下调整,使用向下调整算法的前提:左子树和右子树是堆。
向下调整算法:
1. 假设是小堆,child = parent*2 + 1,先假设左孩子是小的,再将左孩子和右孩子比一下,谁小谁就是child。记得判断一下右孩子是否存在。
2. parent 和 child 比较,parent比child大就交换,然后parent走到child的位置继续往下比较,直到比child小或没有child。
void AdjustDown(HeapDataType* arr, int size, int parent) { //小堆:先假设左孩子是小的,再将左孩子和右孩子比一下,谁小谁就是child。记得判断一下右孩子是否存在。 int child = parent * 2 + 1; while (child < size) { //1. 小堆:parent和较小的孩子比较 if (child + 1 < size && arr[child + 1] < arr[child]) child++; //2. parent 和 child 比较,parent比child大就交换 if (arr[parent] > arr[child]) Swap(&arr[parent], &arr[child]); else break; //3. 然后parent走到child的位置继续往下比较 parent = child; child = parent * 2 + 1; } } void HeapPop(Heap* ph) {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assert(ph); //2. 堆不能为空。 assert(!HeapEmpty(ph)); //3. 删除是删堆顶的数据,先将堆顶数据和最后一个数据交换,然后删除最后一个数据。 Swap(&ph->arr[0], &ph->arr[ph->size - 1]); ph->size--; //4. 从堆顶数据开始向下调整。 AdjustDown(ph->arr, ph->size, 0); }
3.5 获取堆顶数据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2. 堆不能为空。
3. 返回数组第一个元素。
HeapDataType HeapTop(Heap* ph) {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assert(ph); //2. 堆不能为空。 assert(!HeapEmpty(ph)); //3. 返回数组第一个元素。 return ph->arr[0]; }
3.6 堆的判空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2. 判断size是否为0,空返回真。
bool HeapEmpty(Heap* ph) {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assert(ph); //2. 判断size是否为0,空返回真。 return ph->size == 0; }
3.7 堆的数据个数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2. 返回size。
int HeapSize(Heap* ph) { //1. 传入的堆指针不能为空。 assert(ph); //2. 返回size。 return ph->size; }
3.8 堆的销毁
void HeapDestroy(Heap* ph) { assert(ph); free(ph->arr); ph->size = ph->capacity = 0; }
完整代码:Heap/Heap · 林宇恒/DataStructure - 码云 - 开源中国 (gitee.com)
4. 堆的应用
4.1 堆排序
堆排序利用堆的思想来进行排序,总共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建堆。
用向上调整算法建堆
1. 从第二个元素开始,将每个元素看作堆的插入向上调整。
2. 升序建大堆,降序建小堆。
用向下调整算法建堆
1. 叶子节点是不需要向下调整的,所以是从最后一个父亲节点开始向下调整。
2. 然后继续找前面的父亲节点向下调整直到第一个节点调整完。
第二步:利用堆删除的思想来进行排序。
1. 将首尾数据交换。
2. 交换到后面的数据是我们想要的不动,交换到堆顶的数据开始做向下调整。
2. 每交换一次,需要调整的个数就减一,直到剩下一个时就不用调整了。
void HeapSort(int* arr, int len) { //第一步:建堆。 //从第二个元素开始,将每个元素看作堆的插入向上调整。 //升序建大堆,降序建小堆。 for (int i = 1; i < len; i++) AdjustUp(arr, i); //向下调整建堆 //parent = (child-1) / 2, 这里最后一个child是len-1 for (int i = (len - 1 - 1) / 2; i >= 0; i--) AdjustDown(arr, len, i); //第二步:利用堆删除的思想来进行排序。 int end = len - 1; while (end>0) { //首尾数据交换 Swap(&arr[0], &arr[end]); //首数据向下调整,这里传入end指的是调整end前面的数据。 AdjustDown(arr, end, 0); //调整完后最后一个位置交换后不用调整。 end--; } }
排升序不建小堆的原因:当我们建完小堆,也就是找出了最小的一个,那我们要从剩下的数据找第二小的,这样又需要重新建小堆。
4.1.1 向下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
从最后一个父亲节点开始则所有节点移动的总步数为:
F(n) = 2^0*(h-1) + 2^1*(h-2) + ... + 2^(h-2)*1 + 2^(h-1)*0
错位相减可得:F(n) = -2^0*h + 2^0*1 + 2^1*1 + ... + 2^(h-2)*1 + 2^(h-1)*1
再次错位相减可得:F(n) = 2^h - 1 - h
又因节点个数n和高度h的关系是(视为满二叉树):n = 2^h -1,h = log(n+1)(2为底)
所以F(n) = n - log(n+1)(2为底)
时间复杂度也就是所有节点移动的总步数:O(n) = n
4.1.2 向上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
从第二个节点开始,则所有节点移动的总步数为:
F(n) = 2^1*1 + 2^2*2 + 2^3*3 + ... + 2^(h-1)*(h-1)
错位相减得:F(n) = -2^1 - 2^2 - 2^3 - ... - 2^(h-1) - 2^h + 2^h*h
再次错位相减得:F(n) = 2^h*(h-2) + 2
又因节点个数n和高度h的关系是(视为满二叉树):n = 2^h -1
所以F(n) = (n+1)(log(n+1)(2为底) - 2) + 2
时间复杂度也就是所有节点移动的总步数:O(n) = n*logn(2为底)
4.2 TOP-K问题
TOP-K问题:求前K个最大或最小的元素,比如:专业前10名、游戏中前100的活跃玩家等。
1. 将前K个数据建堆,求前K个最大的数据就建小堆,反之亦然。
2. 从第K个数据开始往后,每个数据都和堆顶比较。
3. 假设求前K个最大的数据,那么当后面的数据比堆顶数据大时就覆盖堆顶数据然后向下调整,反之亦然。
//造数据 void CreateData() { //打开文件 FILE* mtof = fopen("data.txt", "w"); if (mtof == NULL) { perror("fopen"); return; } //随机生成数据写入文件 srand((unsigned int)time(NULL)); for (int i = 0; i < 10; i++) fprintf(mtof, "%d\n", rand() % 100); //关闭文件 fclose(mtof); } //求前K个最大 void TopK(int k) { //打开文件 FILE* ftom = fopen("data.txt", "r"); if (ftom == NULL) { perror("fopen"); return; } //将文件数据读进内存 int* HeapArr = (int*)malloc(sizeof(int) * k); if (HeapArr == NULL) { perror("malloc"); return; } for (int i=0; i<k; i++) fscanf(ftom, "%d", &HeapArr[i]); //1. 将前K个数据建堆。 for (int i=((k-1)-1)/2; i>=0; i--) AdjustDown(HeapArr, k, i); //2. 从第K个数据开始,每个数据都和堆顶比较 int val; while (!feof(ftom)) { fscanf(ftom, "%d", &val); //如果比堆顶大就覆盖堆顶,然后向下调整 if (val > HeapArr[0]) { HeapArr[0] = val; AdjustDown(HeapArr, k, 0); } } //关闭文件 fclose(ftom); }
5. 选择题
1.下列关键字序列为堆的是:()
A 100,60,70,50,32,65
B 60,70,65,50,32,100
C 65,100,70,32,50,60
D 70,65,100,32,50,60
E 32,50,100,70,65,60
F 50,100,70,65,60,32
答:A
2.已知小根堆为8,15,10,21,34,16,12,删除关键字 8 之后需重建堆,在此过程中,关键字之间的比较次数是()。
A 1
B 2
C 3
D 4
答:C
3.一组记录排序码为(5 11 7 2 3 17),则利用堆排序方法建立的初始堆为
A(11 5 7 2 3 17)
B(11 5 7 2 17 3)
C(17 11 7 2 3 5)
D(17 11 7 5 3 2)
E(17 7 11 3 5 2)
F(17 7 11 3 2 5)
答:C
标签:arr,parent,int,堆排序,二叉树,child,ph,数据结构,size From: https://blog.csdn.net/m0_71164215/article/details/1412690324.最小堆[0,3,2,5,7,4,6,8],在删除堆顶元素0之后,其结果是()
A[3,2,5,7,4,6,8]
B[2,3,5,7,4,6,8]
C[2,3,4,5,7,8,6]
D[2,3,4,5,6,7,8]
答: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