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r
说起学长,这就不得不先提到 cxr 了。
他自己本身就非常强,高一进入集训队,创造 qzez 历史,于是在高二的时候非常照顾初三的我们日常训练,包括帮助调题、提供模拟赛等等方方面面。
每次来到机房的时候 cxr 总是坐在固定的那个位置,cxr 就是我们的老大哥,我们的主心骨。cxr 在机房的时候,我总是能够静下心来拼命训练,cxr 似乎能够推着我不断向前奔跑着,不曾松懈。
这种安心而充实的感觉在 2024 年省选之后的一段时间愈发怀念了,那段时间很迷茫,很难静下心来做题,甚至有一刻都在想要是 cxr 在机房的话我就不会这么颓废吧。(至于是怎么调整的本文不赘述)
我是在初二的时候就认识 cxr 了,当时大家称呼他为陈指导,那时的 cxr 高一,省选的时候数据出锅了,导致 cxr 掉出了队线,后来经过老叶的不断努力,改正了数据,最终 cxr 进入了省队,我当时也非常高兴。
这个时候,我的班主任找到我,和我说 cxr,认为我也非常有机会,而且数学还非常好,路走得还是很宽的。我也是在这时候才了解到 cxr 的初中班主任竟然也是他,非常震惊,仔细一算,我和 cxr 不是差了两届吗,嗯哼?后来问了 cxr,了解到是 cxr 在初三的时候换班主任了,感觉我们还是非常有缘分的。
初二升初三的暑假,我们在 ywzx 训练,cxr 在其他地方训练,后来 cxr 以比较靠前的排名拿到了金牌,进入了国家集训队,我更加崇拜了。
初三之后,cxr 天天在机房里面,我们就和 cxr 渐渐互相熟了起来,我有什么问题,cxr 都会帮助我解决,可谓是全能老师,我当时甚至想在指导老师上加个 cxr(((
每周 cxr 都会给我们安排模拟赛,平时做题的时候也会参考 cxr 的博客,或者直接跟着 cxr 做题,那时候的提升对我的帮助非常重要。
当时机房里的氛围让我感觉非常舒适,基本局势就是 cxr、yzx 和我会一起天马行空地开 fxt 的玩笑,各种胡思乱想,天马行空,整个气氛就非常轻松愉快。
我的码风大概就是在那段时间受到了 cxr 的影响,和 fxt 开始一起压行,当时还有 jxc,yzx 也是压行大师,于是在暑假的某一场 hdu 多校的时候,jxc 使用极度压行的码风用暴力进行了循环展开通过了一道题,赛后出题人在知乎吐槽 qzez 的码风,我真的笑死,那时候基本形成了:在各大 OJ 上看到的压行码风,80% 的都出自 qzez 第四机房,也算是一件轶闻趣事了。
初三升高一的暑假,cxr 基本上都在机房里和我们一起打模拟赛,cxr 也出了好几场模拟赛,那段时间我记得有场 cxr 的模拟赛,我首次在赛时写出了吉司机线段树并调出来了,正解还不是这么做的,而且我当时不会证明复杂度,后来 cxr 发现这个东西确实是对的。
也正是这个暑假,cxr 第二次参加 NOI,最终遗憾取得了银牌,我也为 cxr 感到可惜。
后来真正进入了 qzez,上了高一,cxr 高三了,他仍然呆在机房里指导我们,直到 NOIP2022 之后,cxr 彻底退役了,离开了第四机房。当时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但是通过紧张的省选集训让自己充实起来,也没有过多的想这些事情。
在我 2023 年省选失败回去文化课复建,考完期中考的时候,老叶带我去了 pkusc,在北大本部举办,那次去逛了校园,感觉很可以,差点迷路赶不上考试。
day2 和 cxr、fy 吃完中饭一起边走边聊,了解了一些事情,晚上老叶又叫上其他学长学姐一起吃火锅,吃得很舒服,但是想想还是感觉吃少了,有点血亏。(((
高一的最后一些时间我一直在文化课,评选博雅学子的时候再次听到了 cxr 的名字,狠狠地帮 cxr 拉了一波票数,虽然感觉 cxr 我们不帮他拉票也照样稳。
高一升高二的暑假,cxr 回来准备了 5 套模拟赛题目和 5 天的专题讲课,中间也和 cxr 聊过,cxr 给了我一些考场防止挂分的妙招,之后也没有发生什么了。
后来也没有和 cxr 再见过面,不过到现在拿到了 noi au 之后,即将再次成为 cxr 学弟的时候内心还是忍不住有些小激动的。
yzx
比我高一届的学长,高考并没有发挥出来,最后去了浙大读了什么工程的专业。
我们称呼 yzx 为希希,因为这样听起来比较可爱(
yzx 应该是我认为的他们这一届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正赛的时候就很难发挥出来,这或许是很多 OIer 的通病了。
yzx 在机房里担任着重要角色:校内 OJ 服务器的维护者。这一角色在 2022 年他退役的时候没人接班了,于是我在 2023 年的暑假接过了这一任务,并重新搭建了一个新版的 OJ,都是用的 UOJ,那时的我照葫芦画瓢,写了一些网络前端的东西,并形成了现在的 HHHOJ Betta 的模样。
我和 yzx 私下关系还是不错的,他有段时间喜欢和 jxc 一起打乒乓球,还是蛮有观赏性的,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初三升高一的暑假,被 yzx 拉去当“苦力”,把模拟赛题上传到校内 OJ 上供大家订正,虽然嘴上说着不是很情愿,但是实际上却是不是很情愿,不过现在想想这似乎成为了一种传统。
yzx 高一的时候 NOIP 拿了二等,可能这次对他之后的影响不小,不过在高二的时候,他还是拿到了 NOIP 一等,但几乎是卡线,于是也没有冲击省队的希望了。
我几乎没有一次在平时模拟赛的时候超过 yzx,但是正赛的时候 yzx 似乎除了 WC2022 拿的 au,其他时候没有一次比我高,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我一直认为 yzx 是非常有实力的。
祝愿 yzx 在浙大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yjc
比我高一届的学长,去了北理,反正也是京爷了,我们称呼他为社工,虽然我不知道怎么来的。
我和 yjc 关系不错,但是没有怎么深入交流过,因为 yjc 在机房里的位置和我的位置刚好是机房里最远的两个位置。
据我所知,yjc 是初三的下半学期才开始正式学习信息学的,当时是 FLY 在带着他,我们那时也是在 FLY 手下。
但是听 FLY 说他进步非常快,以至于我总是感觉他水平在我之上,但是模拟赛的时候又没有展现出来。
yjc 高一的时候,我初三,我印象深刻的是,yjc CSP 遗憾二等,但是 NOIP 直接一等,有点牛。
后来我高一的时候冲击省队的时候,yjc 也在机房里面,机房里就我们两个加 fxt,他报名了洛谷的省选计划,但是似乎并没有帮助他进入省队。
后来 yjc 回归文化课,排名也在年级前列,经常来机房看看我们,为我们加油,我也在内心祝愿 yjc 高考顺利。
yjc 或许是绝大多数 OIer 的真实写照,一年半的 OI 生活,换来了一个 NOIP 一等,但是最终结局又如何呢?他们又在坚持着什么呢?或许是真心热爱着 OI,又或许在 OI 生活中能够获得一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祝愿 yjc 在大学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cqy
同样是比我大一届的学长,高考也是失利了,非常可惜。
cqy 在高一的时候拿到了 NOIP 的一等,但是高二只拿到了 NOIP 二等,我认为 cqy 是很有实力的选手。
cqy 最擅长的毋庸置疑的就是 SAM 了,我当时只会 SA,一直认为能够自己完全理解 SAM 的人是非常厉害的,cqy 正是这么一位选手。
cqy 曾经有一次给我们非常细致地讲了 SAM,但是我并没有听懂,确实是我当时菜了。
cqy 在 2024 年的暑假毕业后,参与了我们的暑假集训,扮演的角色是一名助教,和同学们关系不错,大家都非常愿意让 cqy 帮忙调题,我看到这些情景都感触很深,但是我没办法表达。
cqy 的事迹我并不想写,因为我觉得 cqy 给人的亲近感更让我印象深刻,和 cqy 聊天时总会感觉非常舒服,时而会开怀大笑,时而郑重其事,收放自如。
2024.07.08~10 这三天我们每天都一起吃饭,前两天我给大家讲课的时候 cqy 也给了我讲的课非常高的评价,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似乎讲课好也能拿 noi au 一样(
也期待着 cqy 之后会回到 qzez 成为一名真正的信息学教练,带 qzez 的信息学登峰造极。
qy
和镇海的 qy 同名,这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们也经常拿着点开玩笑。
qy 比我高一届,手速非常了的,整个机房里面公认的手速哥。在机房里面打代码能让大家一起投向目光并上前观摩一下,很牛。
感觉 qy 很爱笑,在我印象里的 qy 总是一张笑脸,总能给我带来愉快的心情,平时聊的不多,但是关系还不错。
祝愿 qy 能过上梦想的生活吧。
ljn,lch
比我大六届的学长,元老级别的,称呼 ljn 为法老。
为什么要在一起写呢,因为老叶总是和我们提起“两楼”,所以就一起写了。
从 2020 年开始(可能更早,但是更早的我无从知晓),几乎每年暑假都回来给我们提供模拟赛,讲课。
当时有一次 ljn 搬运了 PKU 校赛的题目,但是那场我们刚好打过,不过没有订正,所以考的题目我明知自己见过,但是不会做,真的笑死。
lch 每次回来讲课都会将计算机组成之类的东西,大概就是教我们如何卡常,然后其他的东西就听个大概。
直到 2023 PKUSC 的时候,老叶带我们一起吃火锅的时候,我没怎么说话,基本都是学长和老叶在聊天,听他说了不少,ljn 本科在北大,lch 本科在国科大,但是他们都成功在北大直博了,我非常崇拜,也会为此而努力(但是当时努力的目标仍然是上大学)。
2023 年的暑假,ljn 提供了一套模拟赛,我做起来感觉有点吃力,但是最终还是 AK 了,后来 ljn 说这是他从他认识的早年 OIer 手里找来的四套 NOIP 模拟赛题目的 t4 组起来的,我大为震撼,但是也为我 AK 而暗自窃喜,这无疑给了我巨大的信心,让我更有动力全力冲击 2024 年的省队。
即将成为旧学长的新学弟,蛮期待的。
标签:回忆录,yjc,OI,yzx,cxr,学长,cqy,机房,时候 From: https://www.cnblogs.com/A-zjzj/p/1832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