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K线的支撑位与阻力位,这也是大家在做出决策前常用的技术分析手法,即“找到重要支撑与阻力”。
今天我教大家四种判断方法: 均线指标支撑和压力、 筹码、 平台、 缺口支撑压力,首先,大家在学技术判断股票支撑和压力前,先要懂股票支撑和压力的含义。
如图所示,每一只股票它当前股价所处的位置,对应会有压力和支撑的存在
压力位:也可以称为阻力位,指的是股价上升时会遇到压力,从而反转下跌的价位。
支撑位:是指在股价下跌过程中可能遇到有力的支撑,从而止跌回稳的价位。
压力位的体现是:
因为价格受短线上涨获利回吐的影响或者前期套牢盘急于解套的压力,当价格上行至某一价位区间的时候,空头力量变强,多头力量变弱,将产生大量的卖盘
因卖盘明显大于买盘,造成价格回落,如果多次在此位置附近未能形成有效突破则会形成较强的压力线。
支撑的体现:
因为前期价格在某个价位区间进行了大量的成交换手,所以此位置成了成本价位
因此,当价格从上涨转为下跌的时候,到达此位置附近,做空力量已尽,形成大量的筹码需求,买盘明显大于卖盘,造成价格反弹,而多次在这位置下跌未果,则形成较强的支撑线。
接下来讲具体的判断细节,第一、筹码的支撑和压力。
以江苏国泰举例解析: 这只股票股价还没有启涨前,选择是横盘震荡的吸筹方式,当时筹码成交集中区域是在6.3至6.5之间。
股价展开第一个涨停板拉升后,下方买的筹码已经获利,但我们可以看到,下方筹码获利并没有卖出的,那在这个位置的筹码就是可以作为支撑看待。
当一只股票在某价格区间运行了较长时间,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价格区间积累了很多筹码,那这个区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箱体,这个区域(箱体)代表的也就是多空双方意愿平等的价格区间,即方向选择的阶段。
而反过来讲,一旦当股价跌破该区间的支撑想要再涨回来就不容易了,因为会面临解套资金的猛烈砸盘,形成上涨的强压力。
第二、平台支撑和压力的判断方法。
平台的判断方法,我以东风科技举例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我标注的地方很明显有三个高点是无法突破上去的。
那么这三个高点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这个价格位置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平台压力。
那每次股价到了这个平台位置遇压之后,都出现了回落,所以我们就可以适当在这个遇压的位置开始做减仓,相反,东风科技昨天突破了平台却又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平台支撑的判断方法,我以汇川技术举例解析:
前期两次遇压到上方高点平台回落,但是到了后期这里直接突破了这个压力平台。那我们可以看到在突破之后走势中,之前的平台压力开始转换为平台支撑,股价回落到平台位置就跌不下去了,回落平台支撑就开始反弹拉升,那么这个就是很明显的平台压力与支撑的相互转换。
第三、缺口支撑和压力的判断方法。
跳空缺口是走势中最极端的一种走法;出现向上跳空缺口说明在某一位置有较强的做多意愿,出现向下跳空缺口说明在某一位置有较强的做空意愿。
比如以文投控股举例解析:前期股价直接跳空一字板涨停,留下2.35-2.53的缺口,由此说明资金做多意愿强烈,后期股价一路拉升。
而在股价修整过程中,到了缺口位置处的时候,同样可以看出缺口的强支撑性,并没有出现补缺的走势,而是直接强势涨停反抽,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些朋友问股票的时候我会说如果回落到缺口处,不补缺就可以先持股,也是基于缺口强支撑的原因。
第四、均线支撑和压力的判断方法;
均线也是选股最经常,最符合当下行情,实用性和成功率最高的判断方法。
比如我们高级群做过的物产中大当时直接20%多的获利空间
为什么当初我们会在6.10的位置去讲?因为在6.10号股价刚好回踩到黄色均线附近,我们之前讲过为什么股价回踩黄色均线就反抽,因为它是主力成本线,是庄家的实时成本价位。
我们设想一个问题,成本意味着什么?任何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成本是商家的底线,跌破了就意味着面临亏本。
股票也是一样,如果股价短线回踩跌破庄家成本,庄家资金自己也会被套,这违背了强势资金的趋利性。
所以一般来说主力成本可以看成是股价洗盘过程中的底线和支撑,也就意味着这就是相对的低吸位置。
同样我们5.31号做过的巨力索具也是如此,一波涨幅达到26%,可以看到我们选择的买点同样处于主力成本的相对低吸区间。
一只股票回调下跌的时候,不用很害怕,在上升趋势的股票只要它下方支撑强,遇支撑都会有反弹,这个就是支撑的重要性。
相反同样的,当股价在主力成本下方运行的时候,那么这个也会转化成对应的压力位置,如图所示。
线下每一波反弹遇压黄色均线之后,没有量能的配合之下,遇压都再次出现回落。
所以一般我们在线下反抽的个股不去做,因为风险往往大于收益,而如果持有的情况下,无量反抽遇压则一般会建议做减仓的原因。
这个就是今天给大家讲的所有内容,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个市场的变幻,每一步操作都在自己心里早就有了盘算,才能做到涨跌不惊!
发布于 2021-06-19 17:40 标签:平台,判断,位置,缺口,股市,股价,压力,支撑 From: https://www.cnblogs.com/duwenqidu/p/183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