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能指标
- 输出功率
定义:放大器输出给负载的带内信号的总功率。
- 效率
1)功率增加效率:PAE=(Pout-Pin)/Psupply(输出比输入多的功率/电源上消耗的功率)
2)漏极效率:
Pdelivered是放大器输出到下一级的功率。
漏端效率仅表示直流功耗的输出效率,而功率增加效率还考虑了放大器的驱动信号功率。 - 线性度:用三阶交调点和1dB增益压缩点来衡量
-
设计类型
大致分为传统功率放大器:class A、B、AB、C和开关功率放大器:class D、E、F -
功率匹配和负载线匹配
- 理想情况下,负载电阻与电源内阻共轭时,可达到最大功率匹配。
- 但PA实际设计中,晶体管有最大电压或最大电流的限制,此时输出的功率并不是最大。所以优化负载条件,使信号源达到最大限制电压和最大限制电流的条件。
- 传统功率放大器
-
通用结构
1)RF choke电感起交流开路作用,并且在电流达到一定程度大小时,该电感可以视作电流源,提供稳定大小电流,最大稳定电流Vdd^2/RL。
2)匹配网络:减少晶体管输出一定功率所需承受的峰值电压。 -
Class A结构
定义:在整个输入输出范围内,放大器均保持线性工作(线性区),且晶体管均保持导通。
PS.晶体管随Vds的增加,工作状态分别为线性区、饱和区和截止区,如下图
依照负载线匹配,Ropt=Vdc/Idc,此时PA输出功率Popt=0.5*VdcIdc,效率为50%。
(Id<0时输出功率是浪费的) -
Class B结构
定义:将偏置设置为输出器件只在一半周期内开启。
如图,两个晶体管每个开启一半周期,且栅极偏置电压位于阈值电压附近(负半周期可以保证不导通)
设Id1=Ipsinwt(0<w<π/w),若如上图所示使用巴伦,则二级线圈中电流为(m/n)Id1,输出电压为(m/n)Id1RL,传输的平均功率为Pout=[(m/n)Ip]^2RL/2。因为每个晶体管从Vdd抽取的半波整流电流的平均值为Ip/π(积分求周期内电流平均值可得),所以Psupply=2Ip/πVdd。
所以漏极效率
当Ip最大时,Ip=Vdd/(m/n)^2RL,所以 -
Class AB & Class C
导通角:晶体管导通在周期内占的比例。可以通过设置栅极偏置电压,调节导通时间比例来实现。
导通角越小,导通时间越短,效率越高,晶体管传输给负载的功率也越低。
AB类:导通角大于180°小于360°
C类:导通角小于180°。最高传输效率可达100%
- 开关功率放大器:指晶体管只工作在截止与完全导通(线性区)两种状态,电流与电压波形没有重叠,所以晶体管理论上不消耗功耗。
-
D类功率放大器
变压器T1:将输入信号Vin变为差分输入信号,使两个晶体管各只导通半个周期。
变压器T2:当一个晶体管漏极电压为0时,另一个晶体管漏极有幅值为2Vdc的方波信号,次级线圈产生幅值为Vdc的方波信号。
RLC串联电路:由方波电压信号产生正弦波形电流信号。(可得流过T2初级线圈的电流也为正弦波形的电流)谐振频率位于功放的工作频率。
当工作频率远小于晶体管特征频率fT时,晶体管开关延时可以忽略。所以D类功率放大器适用于较低的频率中,高频性能较差。 -
E类功率放大器
E类相对于D类,有三个特点:
1)当M1的漏源电压很大时,M1的漏极电流很小
2)有电流流过M1时,M1的漏源电压很小
3)导通和关断状态切换时间最小化 -
F类功率放大器:通过控制电路中的高次谐波成分来改善开关两端的电压波形,使其更陡,降低晶体管对功率的损耗。
若驱动信号是一个占空比为50%的方波,则漏极电压信号在载波的所有偶次谐波处短路,奇次谐波处开路,是一个包含各奇次谐波的理想方波;而流过开关的电流中仅包含有基频频率成分和各高阶偶次谐波成分。
F-1类功率放大器:晶体管漏端看到的基频阻抗为RL,高阶奇次谐波阻抗为0(即短路),而高阶偶次谐波阻抗为无穷大(即开路)
- 线性化技术:Doherty技术
原理图:
主功率放大器的功率较大,辅助放大器功率较小。当主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线性度就会开始下降,此时辅助放大器开始输出功率,补偿主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压缩。
问题:1)如何划定主功率放大器和辅助功率放大器分别起作用的阈值?
2)如何解决两个放大器之间的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