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原理与应用(三)
2. 应用
2.5. 地质应用
2.5.1. 地质调查
如上图2-7所示,对于不同岩相的边界来说,SAR 图像一般呈现出晕圈状或棉絮状的高亮的线条,将两侧的不同岩相区别开来。图中箭头所指处呈棉絮状的边缘线条为不同岩性岩体、地层之间的分界,表现为高亮的和暗的线性条带。
在SAR图像上可以识别出一种较细的、清晰的分界线,这并不是岩相边界,一般为山脊、沟谷。如图2-8中红色箭头所指为山脊、沟谷或被洪水冲蚀过的冲沟,因为是河谷两侧经过水流的冲刷较平整,在 SAR 图像上更加清晰。
图2-9中 SAR 图像比较丰富,高亮的线条代表岩脉,且纹理呈西北—东南向平行展布的规律,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此处岩脉成群分布,与周围的岩石形态明显不同,纹理较细并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地表有裸露的深色岩脉。一些岩脉在雷达图像中显示明显,即使地表出露不大的岩脉,由于雷达波对浅地表的穿透性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
2.5.2. 地震监测
(1) 南加州地震
图2-10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高级快速成像与分析(ARIA)小组制作,显示了南加州大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包括2019年7月4日和7月5日发生的6.4级和7.1级地震。
干涉图是由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运营的ALOS-2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得出的。这些图像是在地震前(2018年4月16日)和地震后(2019年7月8日)拍摄的。每个颜色周期代表雷达视线中4.8英寸(12厘米)的地面位移。
图像覆盖6250平方公里的区域,像素分辨率约为90米。彩色条纹断裂的线性特征表示地震可能造成的表面破裂位置,而“嘈杂”的破碎区域表示可能受到地震干扰的位置。
2.6. 海洋应用
2.6.1. 船只识别
总重达300吨或以上的船只需要携带自动识别信号发射器(AIS),该发射器广播船只的名称,原产国,速度和位置。从事非法捕捞活动的船只通常会禁用该设备。SAR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检测到没有发送自动识别信号的船只,即所谓的“暗船”。
船只识别主要依靠特征提取和分类技术。一般来说,SAR图像舰船目标的识别程度可分为3 个等级: 第1 级为军民级,是将舰船目标分为军舰和民船两大类; 第2 级为类型级,是将军舰分为航母、战斗舰艇、护卫舰艇和勤务保障船只等,民船分为货轮、油轮等; 第3级为型号级,识别舰船的具体型号。
船只特征包含:几何特征、电磁特征、变换特征以及局部不变特征等。
2.6.2. 风场测速
SAR反演海面风速的物理模型可以用布拉格散射模型解释。SAR对海面的成像基于海面粗糙度的变化, 而海面粗糙度直接与海面风场有关, 即雷达后向散射强度与海面风向、风速、雷达波长、入射角及极化状态等因素有关, 因此,由风速与雷达后向散射强度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海面风速是星载SAR图像海面风速反演方法之一,二者之间的经验关系可以用地球物理模式函数(GMF)描述.。
2.6.3. 海面溢油检测
单极化SAR数据油膜检测的原理是油膜对海面毛细波和短重力波的抑制作用,油膜在SAR 影像中表现为暗斑或暗条纹现象,从而与清洁海面区分开来;但是海面往往存在低风区、生物油膜等同样表现为暗特征的疑似油膜现象,单极化SAR影像往往无法将其与油膜区分开来。多极化SAR数据可以同时提供幅度和相位信息,为海面疑似油膜现象的区分提供了新的可能。
2.6.4. 港口监测
第一步:InSAR形变监测
港口设施的监测一般是由人力完成,而且需要很高的成本。当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大面积长时间的监测方法,以有效维护港口设施安全。该解决方案是由InSAR技术和声呐技术组成,主要监测港口基础设施的形变状态,进行安全评估和预警,同时实时反馈泊位安全状态,保证船舶安全停靠。
图2-15是采用SAR Studio软件处理出的某港口的形变信息,红色部分代表形变较大区域(隐患区域),最大沉降速率为-31.18mm/year,绿色为稳定区域。(监测点密度>2000个/平方公里,时间2017-2018)
第二步:声呐监测港口结构安全
声呐扫描出的海底三维点云形成的3D 图像能保持清晰准确的海底信息,同时可以实时获取水下三维环境和实时水深情况,保证船舶停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