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时跟几位老同学、老朋友闲聊,问了下近况。
毕业十年了,每个人的发展轨迹都不同,差异巨大。
在生物和农业方向继续耕耘的,基本上都走上了学术体制化道路,即农大、农科院、农业局任职。
然而在学术上继续深造的同学,学术成果和待遇差距比人和狗都大。
同样的专业和大的研究方向,为何如此大相径庭?
结合身边的同学朋友来看,私以为:平台的选择最为重要,智商(学习成绩)、情商和逆商次之,努力最不值一提。
举几个例子。
隔壁师兄A,博士期间没有大的成果,发了几篇小文章。毕业后,去了某院士团队做博后,换了物种研究,材料丰富、经费充足,两年后成果开始显现,出站后留所工作认定为副研。此后,一路狂飙,几乎每年都有几篇一区Top出来。如今已升正高,成独立PI,组内四五十号人,俨然已成大课题组。
同学B,本科平平无奇,中等成绩;硕士平台缺钱,也没啥成果。博士期间换了方向,转到某杰青团队后开始逆袭。博士到博后的这几年,已攒了几篇顶刊,留任接班怕是迟早的事。
反面例子也来一个。
师兄C,隔壁传统实验室图位克隆方向,从十多年前构建群体开始到基因功能验证,晚上加班,周末无休,折腾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毕业出成果。老板不让发,但做的东西早已过时。如今35+,头秃了,老婆也离婚了,真的很凄惨。
然而大部分实验室都是平平无奇的,选导师更是像买彩票。好的平台也在选人,很多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因为选错了平台导致被幸运的平庸之辈超越,最终泯然众人。
学术界的马太效应不亚于屁民经济,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院士、
长江、杰青大平台资源多,组内有天赋的极速上升,悟性低的也能吃个红利。底子再差,几年后也总会有相对不错的成果,因为有老板在给你兜底呢。
选择大于努力。但是在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如升学、工作),没有贵人的指点,没有清醒的认知,往往就没有明智的选择。所谓选择,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也只是一种无知的概率罢了。
一点感慨,随心所发。朋友们也可以把自己身边的故事留在评论区。
标签:青年,同学,组内,重要,几篇,博士,平台,成果,科研人员 From: https://www.cnblogs.com/miyuanbiotech/p/1824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