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计算机简史第三章 机电时代之机电式计算机

计算机简史第三章 机电时代之机电式计算机

时间:2024-06-09 11:43:40浏览次数:15  
标签:机器 计算机 卡片 制表机 Mark 艾肯 第三章 机电式

电、电路形成了机电式计算机

制表机:穿孔时代的到来

从 1790 年开始,美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百年间,随着人口繁衍和移民的增多,从 1790 年的 400 万不到,到 1880 年的 5000 多万,人口总数呈爆炸式地增长。

1880 年开始的第 10 次人口普查,历时 8 年才最终完成,也就是说,他们在休息两年之后就要开始第 11 次普查了,而这一次普查,需要的时间恐怕要超过 10 年。那第 12 次、13 次呢?本来就是 10 年一次的统计,如果每次耗时都在 10 年以上,这件事情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因此,政府向全社会招标,寻找解决办法。

赫尔曼·霍尔瑞斯,发明了制表机(tabulator/tabulating machine),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来制作数据统计表的机器。制表机主要由示数装置、穿孔机、读卡装置和分类箱组成:

制表机(原图来自维基百科)

制表机的工作是围绕穿孔卡片展开的:

  • 操作员先使用穿孔机制作穿孔卡片
  • 再使用读卡装置识别卡片上的信息
  • 机器自动完成统计并在示数表盘上实时显示结果
  • 最后,将卡片投入分类箱的某一格中,进行分类存放,以供下次统计使用。

这就是用在 1890 年人口普查中的穿孔卡片,一张卡片记录一个居民的信息。卡片设计长约 18.73cm,宽约 8.26cm,正好是当时一张美元纸币的尺寸,因为霍尔瑞斯直接用财政部装钱的盒子来装卡片:

霍尔瑞斯的穿孔卡片(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卡片设有 300 多个孔位,与雅卡尔和巴贝奇的做法一样,靠每个孔位打孔与否来表示信息。

统计的原理:当穿孔了,按下压板时,卡片有孔的地方,针可以通过,与水银接触,电路接通,没孔的地方,针就被挡住。然后电路就可以统计对应孔位的数据:

在制表机的高效运转下,1890 年的人口普查只花了 6 年时间。随着机器的改进,历史迎来了繁荣的数据处理时代。制表机也不再局限于人口普查,逐渐扩展到会计、库存管理等一些同样需要跟大数据打交道的领域。读卡速度也从每分钟 100 张逐步提高至每分钟 2000 张。随着识别精度的提高,卡片的孔距也越来越小,具有 80~90 列孔位的卡片成为主流,有些卡片的孔位甚至多达 130 列。机器的功能也逐渐强大,不再只是简单地统计穿孔数目,减法、乘法等运算能力陆续登场。

小历史:

1911 年,制表机公司与另外 3 家公司合并成立 CTR 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制表机公司作为其子公司继续运营到 1933 年。1924 年,CTR 更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 IBM 公司。

可见,在如今众多年轻的 IT 公司中,拥有百年历史的 IBM 是位当之无愧的前辈,它完整地参与和见证了整个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IBM 保持了制表机公司在单元记录市场的龙头地位,到 1955 年,其每天生产的穿孔卡片多达 7250 万张。

2020 年 12 月份,我国开始了第七次人口普查;2021 年 5 月 11 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仅仅用了 5 个月。

祖思机:第一台二进制可编程计算机

祖思出生于柏林,长大后在一家交通行业公司工作。在负责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受力分析,要解各种各样的微分方程。这份在外人眼中的高智商工作,在祖思看来却无异于体力劳动,他被大量的重复运算损耗着精力,无暇顾及更有价值的创造性设计。

1936 年,祖思便辞职回家,决定建造一台更便捷的计算机器,后来称为祖思机。祖思一生中几乎是独立完成了计算机的建造,并逐步改进。

这是第一代祖思机 Z1,这是一台纯机械的机器,由成千上万的金属片和金属杆组成,靠电动马达驱动运转:

原图来自 http://zuse-z1.zib.de/zuse-z1-pano/intermediate-view

Z1 是二进制的,在组成上已初具现代计算机的特点,主要包括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输入设备(穿孔带读取器和十进制输入面板)和输出设备(十进制输出面板)五大部分。

Z1 是世界上第一台二进制可编程计算机,其设计是极富开创性的,其中许多理念都被现代计算机所沿用:

  • 将数据存储和指令处理分开,正是现代计算机的做法
  • 奠定了二进制计算的基调,引入了实现二进制计算的基本要素——逻辑门
  • 二进制数的规格化表示简洁而优雅,如今已被纳入 IEEE 标准
  • 有了明确的机器周期概念,马达每转 1 圈,负责驱动金属片在 4 个方向上平移 1 圈,最终回到原位。
  • 加法运算最为简单,耗时 1 个机器周期;乘法运算最为复杂,耗时 20 个周期。以完成加法的 1 个机器周期为例,4 次平移分别完成读数、计算部分和、计算进位和计算最终结果。
  • 原 Z1 的工作频率为 4Hz,即每秒完成 4 个机器周期(马达每秒运转 4 圈);复制品的工作频率仅有 1Hz,完成一次乘法运算需要 20 秒

在后来几代祖思机中,祖思开始用电磁继电器逐步改进,大大减轻了机器的重量,工作频率也提高了,在后来还打算用真空管,只可惜因成本原因没有继续。

第 4 代祖思机,Z4 以 40Hz 的频率工作,一次加法仅需 0.4 秒,平均每小时可完成约 1000 次浮点运算。

哈佛机:纸带上的编程

踏足机电计算领域的还有哈佛大学。当时,一名在校的物理学博士生——霍华德·艾肯(Howard Hathaway Aiken),和当年的祖思一样,被手头繁复的计算困扰着,一心想建台计算机,于是从 1937 年开始,抱着方案四处寻找愿意合作的公司,最终是 IBM 伸出了橄榄枝。

霍华德·哈瑟维·艾肯(Howard Hathaway Aiken),1900-1973,美国物理学家。(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944 年,Harvard Mark I(哈佛马克 1 号)完成建造,是当年的大型计算机:它由约 765000 个机电元件组成,内部电线总长达 800 公里。机器长约 15.5 米,高约 2.4 米,重达 5 吨,撑满了整个机房的墙面。

机器左侧的玻璃柜中,是 2 个 30 行 24 列的置数旋钮阵列(图中只出镜了一半),可输入 60 个 23 位十进制数(留出 1 位表示正负,0 表示正、9 表示负);中间部分是更为壮观的计算阵列,由 72 个计数器组成,每个计数器包括 24 个机电计数轮,共可存放 72 个 23 位十进制数;机器的右侧部分是若干台穿孔式输入输出装置,包括 2 台读卡器(用于输入相对固定的经验常数)、3 台穿孔带读取器(分别读取存有常数表、插值系数和控制指令的 3 种穿孔带)、1 台穿孔机和 2 台自动打字机。

图片来自《A Manual of Operation for the 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

控制机器运行的穿孔带上每一行有 24 个孔位,使用时分成 3 组,每组 8 位,用于表示数据地址或操作指令:

艾肯继续在哈佛大学研制了 Mark II~Mark IV,它们延续了 Mark I 的架构,在材料上进行了升级。1947 年的 Mark II 是全继电器的,并使用了 BCD 编码;1949 年的 Mark III 用 5000 个真空管和 1500 个晶体二极管取代了部分继电器,并引入了磁鼓、磁带等存储介质;1952 年的 Mark IV 则已是纯电子计算机,并用性能更好的磁芯存储器替代了磁鼓。

继电器还有一个问题:这些巨大,黑色,温暖的机器也会吸引昆虫。1947 年 9 月,哈佛马克 2 型的操作员从故障继电器中,拨出一只死虫。

Grace Hopper 曾说“从那时起,每当电脑了问题,我们就说它出了 bug 虫子,这就是术语”bug”的来源。

与同时期其他“重复制造轮子”的先驱不同,艾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深入研究了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霍尔瑞斯等前人的工作,并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充分参考了他们的成果,也将他们的失策引以为戒——正是有了巴贝奇的前车之鉴,艾肯选择直接利用 IBM 现成的制表机零件,而没有走自己生产元件的弯路。

也正得益于这份扎实的调研基础,艾肯对计算机科学有着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1947 年,他在哈佛大学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计算机科学教授,培养出一众出色的计算机学家。而几近 10 年之后,其他大学才陆续开设这一专业,并模仿着艾肯的教学体系。

小结

显然,用电子管建造计算机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不过这样的想法在早期被多数人视为天方夜谭,因为那时的电子管不但体积大、能耗高、价格昂贵,可靠性还差,常以极少的数量应用在无线电设备中,用成千上万的电子管建造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还是有一批不惧困难的极客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接下了这个任务,用一根根灯丝的微弱之光,点亮了电子计算的前途。

二进制在计算中的应用,既是布尔代数计算理论的探索成果,也是穿孔技术和开关电路在硬件上的“倒逼”使然。比起追逐可靠性的机械时期,恰逢现代化战争伊始的机电时期将计算速度视为更重要的指标,这一需求敦促着先驱者们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为电子时期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标签:机器,计算机,卡片,制表机,Mark,艾肯,第三章,机电式
From: https://www.cnblogs.com/PeterJXL/p/18239400

相关文章

  • 【计算机毕业设计】ssm711冀中工程技师校园网站设计与实现+jsp
    使用旧方法对冀中工程技师学院网站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已经不再让人们信赖了,把现在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在冀中工程技师学院网站的管理上面可以解决许多信息管理上面的难题,比如处理数据时间很长,数据存在错误不能及时纠正等问题。这次开发的冀中工程技师学院网站对字典管理、......
  • Springboot计算机毕业设计疫情下的社区居民管理系统小程序【附源码】开题+论文+mysql+
    本系统(程序+源码)带文档lw万字以上 文末可获取一份本项目的java源码和数据库参考。系统程序文件列表开题报告内容研究背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社区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的快速传播要求社区具备更高效、更精准的管理手段,以保障居民的健康与安全。传统的社区管理方......
  • Springboot计算机毕业设计疫情下社区资源分配小程序【附源码】开题+论文+mysql+程序+
    本系统(程序+源码)带文档lw万字以上 文末可获取一份本项目的java源码和数据库参考。系统程序文件列表开题报告内容研究背景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社区作为防控疫情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疫情的持续,社区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往......
  • Springboot计算机毕业设计疫情下的“喀纳斯”出行先知小程序【附源码】开题+论文+mysq
    本系统(程序+源码)带文档lw万字以上 文末可获取一份本项目的java源码和数据库参考。系统程序文件列表开题报告内容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演变,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中国西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喀纳斯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
  • Springboot计算机毕业设计疫情下的高校食堂就餐小程序【附源码】开题+论文+mysql+程序
    本系统(程序+源码)带文档lw万字以上 文末可获取一份本项目的java源码和数据库参考。系统程序文件列表开题报告内容研究背景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其食堂就餐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食堂就餐模式不仅容易造成人员聚集,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而......
  • JAVA计算机毕业设计基于的旅游景区指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附源码+springboot+开题+论文)
    本系统(程序+源码)带文档lw万字以上 文末可获取一份本项目的java源码和数据库参考。系统程序文件列表开题报告内容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服务方式正逐渐从传统的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转......
  •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笔记
    前言就是按照考试的题型写的总结非常应试版题型一、进制转换只考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一个个看(1)十进制转其他转二进制:除以2从小到大取余数(0或1)转十六进制:除以16从小到大取余数(0到f)(2)二进制十六进制转十进制每位数字乘以相应的幂数再相......
  • 计算机系统基础笔记(12)——控制
    前言在持续输出ing一、条件码1.处理器状态(x86-64,部分的)当前程序的执行信息◼临时数据◼运行时栈的位置(栈顶)◼当前代码控制点的位置(即将要执行的指令地址)◼最近一次指令执行的状态2.条件码(隐式设置)简单的位寄存器条件码(隐式设置)CF进位标志(无符号数)SF符......
  • 【计算机论文指导】基于Spring boot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食品信息、科普专栏、食品检测、检测结果、交流论坛等方面的平台。与PC端应用程序相比,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面向于用户,旨在为管理员和用户提供一个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用户可以通过APP及时查看食品信息、新......
  • 【计算机毕业设计】springboot027网上点餐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努力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自身的优势;对于网上点餐系统当然也不能排除在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带动了网上点餐系统,它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使服务管理难度变低了,还提升了管理的灵活性。这种个性化的平台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