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同步命令Crontab
时间同步方式:
选一台机器,作为时间服务器,所有的机器与这台机器进行定时的同步,如每隔十分钟,同步一次时间。
定时如何实现?
通过crontab
命令实现。
下面讲述一下crontab
命令:
crontab
1.基本语法
# crontab [选项]
2.选项说明
-e:编辑crontab定时任务
-l:查询crontab任务
-r:删除当前用户的Crontab任务
3.参数说明
# crontab -e
进入crontab编辑界面,会打开vim(vi)进行编辑。
会使用如下内容:
* * * * * 执行的任务
对上述的内容的说明:
项目 | 含义 | 范围 |
---|---|---|
第一个* | 一个小时当中的第几分钟 | 0~59 |
第二个* | 一天当中的第几个小时 | 0~23 |
第三个* | 一个月当中的第几天 | 1~31 |
第四个* | 一年当中的第几个月 | 1~12 |
第五个* | 一周当中的周几 | 0~7(0和7都代表周日) |
特殊的符号说明:
特殊符号 | 含义 |
---|---|
* | 代表任何时间。 |
, | 代表不连续的时间。 |
- | 代表连续的时间范围。 |
*/n | 代表每隔多久执行一次。 |
例子:
时间 | 含义 |
---|---|
45 22 * * * 命令 | 在22时45分执行命令 |
0 17 * * 1 命令 | 每周一的17时0分执行命令 |
0 5 1,15 * * 命令 | 每月1号和15号的凌晨5时0分执行命令 |
40 4 * * 1-5 命令 | 每周一到周五的凌晨4时40分执行命令 |
*/10 4 * * * 命令 | 每天的凌晨4时,每隔10分钟执行一次命令。 |
0 0 1,15 * 1 命令 | 每月1号和15号,以及每周一的0时0分都会执行命令。 注意:周几和几号最好不要同时出现,因为其定义的都是天,非常容易造成混乱。 |
具体案例:
每隔一分钟,向一个文件里添加一个“11”。
# cd /tmp
# touch test.txt
# crontab -e
*/1 * * * * /user/bin/echo 11 >> /tmp/test.txt
:x
# which echo 找echo的绝对路径
# while true; do cat /tmp/test.txt; sleep 10;done
时间同步的配置
在时间同步的配置中,服务器被分为两类:时间服务器和其他服务器。
其他主机hadoop-2
定时去获取hadoop-1
时间服务器的时间。
时间服务器的配置(必须root用户)
时间服务器:
(1)检查ntp是否安装。
# yum install -y ntp
(2)修改ntp配置文件。
# vim /etc/ntp.conf
修改1:授权192.168.31.0~192.168.31.255网段上的所有机器可以从这台机器上查询和同步时间。
restrict 192.168.1.0 mask 255.255.255.0 nomodify notrap
修改为:
restrict 192.168.31.0 mask 255.255.255.0 nomodify notrap
修改2:集群在局域网上,不使用其他互联网上的时间。
注释掉:
server 0.centos.pool.ntp.org iburst
server 1.centos.pool.ntp.org iburst
server 2.centos.pool.ntp.org iburst
server 3.centos.pool.ntp.org iburst
修改3:当该节点丢失网络连接,依然可以采用本地时间作为时间服务器为集群中的其他节点提供时间同步。
server 127.127.1.0
fudge 127.127.1.0 stratum 10
(3)修改/etc/sysconfig/ntpd文件。
让硬件时间和系统时间一起同步。
增加内容如下:
SYNC_HWCLOCK=yes
(4)重新启动ntpd服务。
# systemctl status ntpd
# systemctl restart ntpd
(5)设计ntpd服务开机启动。
# systemctl enable ntpd
其他服务器(必须root用户):
(1)在其他主机配置10分钟与时间服务器同步一次。
# crontab -e
编写定时任务如下:
*/10 * * * * /user/sbin/ntpdata hadoop1
(2)修改任意机器时间(测试)。
# data -s "2017-9-11 11:11:11"
(3)十分钟之后查看机器是否与时间服务器同步。
标签:同步,ntp,crontab,时间,服务器,ntpd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yiu7/p/1680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