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电子政务及安全研究报告

电子政务及安全研究报告

时间:2024-05-26 22:37:03浏览次数:24  
标签:报告 证书 防火墙 网络 安全 电子政务 权限

1. 综述电子政务的内容和网络规范的内容

1.1 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和再造政府管理和服务流程,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透明度,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与政府(G2G)、政府与企业(G2B)、政府与公众(G2C)等多个方面。

政府与政府(G2G)

电子政务在G2G方面主要体现在政府内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上。通过建立电子公文系统和协同办公系统,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实现公文的在线传输和处理,提升行政效率。同时,政府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互通和业务的协同,从而提高整体行政效率。

政府与企业(G2B)

在G2B方面,电子政务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政府采购、招标信息,企业可以在线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标,提高了透明度,减少了腐败现象。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向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服务,帮助企业了解政策信息,促进企业的发展。

政府与公众(G2C)

G2C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政府可以向公众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如在线办理行政审批、缴纳税费、申请社保等,极大地方便了公众办事。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各类信息,如政策法规、新闻公告等,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1.2 网络规范的内容

网络结构

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内网主要用于政府内部办公和数据处理,政务外网则用于对外提供公共服务。两者之间严格隔离,以确保信息安全。

网络特性

电子政务网络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保密性:确保信息不被未授权者访问和泄露。
完整性: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和访问进行严格控制。
可审查性:对所有操作行为进行记录和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
可用性: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防止拒绝服务攻击,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行。

安全体系

为了保证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体系,包括:
访问控制:对特定网段和服务建立访问控制体系,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安全漏洞检查: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洞。
用户身份认证:采用多因素认证技术,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网络权限控制:严格控制用户对网络设备和系统的访问权限。
客户端安全防护:在客户端安装防护软件,防止恶意软件和病毒的侵入。


2. 综述政务应急平台的内容

背景

政务应急平台是为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而建立的。随着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网络攻击等频繁发生,政府需要一个高效的应急管理平台来及时响应和处理这些事件。

目标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提供实时监测和预警
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内容

监测与预警
政务应急平台需要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时监测网络安全状况,发现潜在威胁,及时预警,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此外,还需要建立应急预警系统,监测各类突发事件的预兆,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公众做好应对准备。
应急处置能力
政务应急平台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同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安全防护能力
政务应急平台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防护体系,采用多种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如可信计算技术、自主可控的密码技术、安全检测技术等,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此外,还需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配和使用。
事件响应机制
政务应急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事件响应机制,明确不同类型安全事件的分类和级别,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规定事件的上报、调查和处理流程,确保各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和协同处理。


3. 综述政务安全的内容

背景

政务安全是保障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随着电子政务的普及,网络安全威胁和信息泄露问题日益突出,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政务安全。

目标

保护政务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防止系统被攻击和篡改
提高政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主要内容

数据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
政务安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数据隐私和个人信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和泄露。此外,需要制定严格的隐私保护政策,确保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滥用。
系统漏洞管理
为了防止系统被攻击,需要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和修复漏洞。同时,需要及时更新系统补丁,修复已知漏洞,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恶意软件防护
在所有终端和服务器上安装防病毒软件,防止恶意软件和病毒的侵入。定期进行恶意软件检测,及时清除发现的恶意软件,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定期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采用多种风险评估方法,如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对潜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安全风险。


4. 综述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内容

背景

  电子政务安全是指保护电子政务网络及其服务不受未经授权的修改、破坏或泄漏,防止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电子政务安全就是电子政务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由于电子政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电子政务安全的实施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
  电子政务安全的目标是满足政务业务的安全需要—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性安全要求和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威肋、—电子政务系统的自身安全要求。也就是保护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的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为抵御上述威肋、而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能力。

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

  目前大部分的网络都遭受过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攻击,包括对网络中数据信息的危害和对网络设备的危害。威肋、电子政务安全的因素有非人为和人为的两个方面。非人为的威肋、主要是如地震、火灾等的自然灾难和由于技术的局限性造成的破坏,如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硬件设备的设计漏洞等。人为的威肋、主要有内部人员安全威肋、、被动攻击、主动攻击、邻近攻击和分发攻击等5类。据统计,75%以上的安全问题是由内部人员引起的,已成为最大的安全隐患。内部人员安全威肋、分为恶意和非恶意两种。恶意攻击是指内部人员出于某种目的对所使用的政务系统实施的攻击。无意的攻击是指操作者由于误操作,对重要数据、文件等发送或存储到不安全的设备上,以及对数据造成严重的损害。

被动攻击,主要包括被动攻击者监视、接收、记录开放的通信信道上的信息传送。
主动攻击,指攻击者主动对信息系统所实施的攻击,包括企图避开安全保护、引入恶意代码,及破坏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如破坏数据的完整性、越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插入和利用恶意代码、拒绝服务攻击等。
邻近攻击,指攻击者试图在地理上尽可能接近被攻击的网络、系统和设备,目的是修改、收集信息,或者破坏系统。
分发攻击,是指攻击者在电子政务软件和硬件的开发、生产、运输和安装阶段,恶意修改设计、配置的行为。
  这些安全隐患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的安全技术就能得到解决,必须在综合分析电子政务整体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构筑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技术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在网络入口处检查网络通讯,根据客户设定的安全规则,在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内外网络通讯。在网络出口处安装防火墙后,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进行了有效的隔离,所有来自外部网络的访问请求都要通过防火墙的检查,内部网络的安全有了很大的提高。防火墙的具体任务是:
  (1)通过源地址过滤,拒绝外部非法IP地址,有效的避免了外部网络上与业务无关的主机的越权访问。
  (2)防火墙可只保留有用的服务,将其他不需要的服务关闭,使系统受攻击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使黑客无机可乘。
  (3)防火墙可以制定访问策略,只有被授权的外部主机可以访问内部网络的有限IP地址,保证外部网络只能访问内部网络中的必要资源,与业务无关的操作将被拒绝。
  (4)由于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所有访问都要经过防火墙,所以防火墙可以全面监视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访问活动,并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可疑的攻击行为。
  (5)安装防火墙后,网络的安全策略由防火墙集中管理,因此,黑客无法通过更改某一台主机的安全策略来达到控制其他资源访问权限的目的,而直接攻击防火墙几乎是不可能的。
  (6)防火墙可以进行地址转换工作,使外部网络用户不能看到内部网络的结构,使黑客攻击失去目标。但是,仅仅使用防火墙,还不能确保网络安全。因为入侵者可能寻找到防火墙背后敞开的后门,另外入侵者也可能在防火墙之内。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

2.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通过网络监控软件或硬件对网络上的数据流进行实时检查,并与系统中的入侵特征数据库进行比较,一旦发现有被攻击的迹象,立刻根据用户所定义的动作做出反应,如切断网络连接,或通知防火墙系统对访问控制策略进行调整,将入侵的数据包过滤掉等。实时入侵检测能力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它能够作为防火墙技术的补充,弥补防火墙技术的不足,能对付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其次是它能够大大缩短“黑客”可利用的入侵时间。 利用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网络安全检测和实时攻击识别,但由于其侧重点在于发现网络攻击,因此,不能代替防火墙系统执行整个网络的访问控制策略。防火墙系统能够将一些预期的网络攻击阻挡于网络外面,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除了减小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之外,还能对一些非预期的攻击进行识别并做出反应,切断攻击连接或通知防火墙系统修改控制准则,将下一次的类似攻击阻挡于网络外部。因此通过网络安全检测技术和防火墙系统结合,可以实现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3.安全扫描技术

  安全扫描技术通过范围宽广的穿透测试检测潜在的网络漏洞,评估系统安全配置,以提前主动地控制安全危险,是整个安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安全扫描技术是又一类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4.网络防病毒技术

  网络病毒历来对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威肋、最大。由于网络的广泛互联,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速度大大加快。病毒往往通过软盘、光盘、磁带和Ftp, E-mail,web浏览等传播。网络防病毒技术主要通过病毒防火墙,阻止病毒的传播,检查和清除病毒。

5.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通过变换和置换等各种方法将被保护信息置换成密文,然后再进行信息的存储或传输,即使加密信息在存储或者传输过程为非授权人员所获得,也可以保证这些信息不为其认知,从而达到保护信息的目的。该方法的保密性直接取决于所采用的密码算法和密钥长度。

6.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重要技术。主要由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和客户端安全防护策略三部分组成。
  (1)入网访问控制。通过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控制用户登录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控制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地点。
  (2)网络的权限控制。网络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
  (3)客户端安全防护策略。要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尽可能地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综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电子政务认证和权限管理的应用、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背景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制度,是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受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影响程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级保护的制度。

目标

保障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提高信息系统的防护能力
预防和应对信息安全事件

主要内容

分级保护制度

自主保护级:适用于一般信息系统,主要依靠系统自我保护。
指导保护级:适用于重要信息系统,需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监督保护级:适用于非常重要的信息系统,需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强制保护级:适用于特别重要的信息系统,需接受国家主管部门的强制保护。
特别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系统,需接受特别严格的保护。

安全保护措施

物理安全:确保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包括机房安全、设备安全等。
网络安全:确保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包括网络隔离、入侵检测、防火墙等措施。
主机安全:确保主机系统的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加固、安全配置管理等。
应用安全:确保应用系统的安全,包括应用程序安全开发、安全测试等。
数据安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包括数据加密、备份和恢复等措施。

电子政务认证

背景

认证和权限管理是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和访问权限的控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

目标

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
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主要内容

多因素认证:采用多因素认证技术,如密码、智能卡、指纹识别等,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加密技术:采用VPN、IPSec等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篡改。

权限管理

  • 授权及访问控制机制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权限管理机制主要有:基于用户名和口令的权限管理和基于公钥证书的权限管理。基于用户名和口令的权限管理方式将网络用户及系统权限存储在用户权限数据库中,通过查找用户权限表来验证用户的权限;基于公钥证书的权限管理方式利用了公钥证书扩展项功能,将用户权限信息存储在公钥证书的扩展项中,在身份认证的同时完成权限认证。

1.基于PMI的电子政务权限管理机制

  PMI(授权管理基础设施)是X.509v4中提出的授权模型,它建立在PKI(公钥管理基础设施)提供的可信身份认证服务的基础上,其具体的实现方式有多种。X.509v4中建议基于属性证书AC(Atlribute Certificate)实现其授权管理。PMI向用户发放属性证书,提供授权管理服务;PMI将对资源的访问控制权统一交由授权机构进行管理;PMI可将访问控制机制从具体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中分离出来,使访问控制机制与应用系统之间能灵活而方便地结合和使用,从而可以提供与实际处理模式相应的、与具体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无关的授权和访问控制机制。

2.PMI与PKl

  PKI通过方便灵活的密钥和证书管理方式,提供了在线身份认证的有效手段,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各种网络应用及类似的网络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础。然而,随着网络应用的扩展和深入,仅仅能确定“某人是谁”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安全系统要求提供一种手段能够进一步确定“某人能做什么”,即某人是否拥有使用某种服务的特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授权管理基础设施(Privilege Management Infrastructttre,PMI)应运而生。授权管理基础设施需要公钥基础设施为其提供身份认证服务。同公钥基础设施相比,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PKI证明用户是谁,并且由各类应用共同信任的有关机构提供统一管理;而PMI证明这个用户有什么权限,能干什么,为各类应用提供相对独立的授权管理,并且各类应用相互之间的权限资源独立。

3.属性证书与公钥证书

  在X.509v3(1997年)证书规范中引人了属性证书的概念,X.509v4(2000年)进一步描述了属性证书、公钥证书的关系以及属性证书的使用模式。属性证书是由PMI的属性权威机构AA(Attribute Au.thority)签发的包含某持有者的属性集(如角色、访问权限及组成员等)和一些与持有者相关信息的数据结构。由于这些属性集能够用于定义系统中用户的
  权限,因此作为一种授权机制的属性证书可看作是权限信息的载体。属性权威AA的数字签名保证了实体与其权力属性相绑定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由于属性证书是一个由属性权威签名的文档,因此其中应包括这些属性:①名字。特权验证者PV(PdvilegeVerifier)必须能够验证持有者与属性证书中的名称的确是相符的。宣称具有该属性的实体应该提交一个公钥证书,并证明自已是相应的公钥拥有者。②一个由签发者与序列号共同确定的、特定的用于数字签名的公钥证书。属性验证者必须能够确保该宣称者与证书中公钥的真正持有者是同一个人。作为权限管理体系PMI的授权实现机制,属性证书及其属性授权机构AA考虑的是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而不像公钥证书考虑的是基于用户或ID的身份鉴别。公钥证书PKC如同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身份证,它通过将某一主体(如人、服务器等)的身份与其公钥相绑定,并由可信的第三方,即证书权威机构CA进行签名,以向公钥的使用者证明公钥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属性证书AC则仅将持有者身份与其权力属性相绑定,并由部门级别的属性权威从进行数字签名,再加上由于它不包含持有者的公钥,所以这一切都决定了它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建立在基于公钥证书的身份认证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尽管~个人可以拥有好几个属性证书,但每一个都需与该用户的每个公钥证书相关联,与公钥证书结合使用。

4.PMI特权管理体系结构

  PMI特权管理体系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对象(Object)、特权声称者(Privilege Asserter)和特权验证者(Privilege verifier)。其中对象指的是受保护的资源。例如在访问控制应用中,对象就是指被访问的资源。这种类型的对象常具有一定的援引方法。如当对象是某文件系统中的文件时,则该文件具有“读”、“写”和“执行”等对象方法。特权声称者即指拥有一定特权并针对某一特定服务声称具有其权限的实体。特权验证者指的是根据用户声称的特权对其是否享有某一服务作出判断的实体。

政务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

背景

政务信息交换涉及大量敏感信息的传输,需要建立安全的交换机制,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标

保障信息交换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防止信息在交换过程中被篡改和窃取

主要内容

数据加密
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对交换的信息进行加密,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
身份认证
对参与信息交换的各方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确保信息只在可信的双方之间交换,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访问控制
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参与信息交换的各方对信息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和操作信息。
数据备份和恢复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防止信息丢失和破坏。
日志记录和审计
对信息交换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日志记录和审计,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确保信息交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 结论

  •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及其安全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重要课题。从电子政务的内容和网络规范,到政务应急平台的建设,再到政务安全和安全管理,以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认证和权限管理等,每个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和完善。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服务。

7. 参考文献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现状和对策--国家保密局互联网门户网站
应急管理概论(四)应急平台-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国家标准|GB/T 39477-2020
电子政务(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_百度百科
GBT 21061-200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国家标准(18页)-原创力文档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知乎
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业务规则规范 百度文库
详解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国家标准 - 安全内参 | 决策者的网络安全知识库

标签:报告,证书,防火墙,网络,安全,电子政务,权限
From: https://www.cnblogs.com/fanchaoming/p/18214402

相关文章

  • 电子政务及安全
    任务详情通过微信读书、CNKI、密码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网站等途径查找电子政务及安全相关内容,列出你查找的资料。综述电子政务的内容和网络规范的内容。综述政务应急平台的内容。综述政务安全的内容。综述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内容。综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电子政务......
  • 【C++风云录】走进数字农业:农业科学与粮食安全
    跨越边界:农业模拟库的编程特性与应用领域前言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六个领域的软件库—APSIM,AgroLib,CropModelMKS,SoilR,Bionet和FSEarth。这些库均用于农业生态系统建模、作物模拟、农业数据处理和分析、合成作物模型构造、土壤碳氮循环模型集成、生物网络模拟以及农......
  • 实验三 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安全-进展2
    实验三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安全-进展2本次作业分值10分|老师评分 任务详情-上周任务完成情况(代码链接,所写文档等)-本周计划上周任务完成情况采用sm4对存储的公文进行加密处理,密钥随机生成,乱序存储在数据库中。其中sm4采用cbc模式,iv固定,跟随密文一起存储。解密的......
  • 实验二 电子传输系统安全-进展1
    实验二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安全-进展2任务详情上周任务完成情况(代码链接,所写文档等)本周计划上周任务完成情况sm3加盐packagecn.edu.nuc.article.util;importorg.bouncycastle.crypto.digests.SM3Digest;importorg.bouncycastle.jce.provider.BouncyCastleProvider;......
  • 实验二 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安全-进展2
    实验二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安全-进展2任务详情上周任务完成情况(代码链接,所写文档等)本周计划上周任务完成情况sm3加盐packagecn.edu.nuc.article.util;importorg.bouncycastle.crypto.digests.SM3Digest;importorg.bouncycastle.jce.provider.BouncyCastleProvider;......
  • 电子政务及安全
    电子政务及安全相关内容综述1.电子政务的内容和网络规范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信息通信网络,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模式。网络规范包括网络架构、协议、数据传输标准等,以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数据安全性。2.政务应急平台的......
  • 实验二 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安全 - 进展2
    实验二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安全-进展2任务详情上周任务完成情况(代码链接,所写文档等)SM3加盐packagecn.edu.nuc.article.util;importorg.bouncycastle.crypto.digests.SM3Digest;importorg.bouncycastle.jce.provider.BouncyCastleProvider;importorg.bouncycastle.util......
  • 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安全-进展2
    -上周任务完成情况完成对于登陆过程中的加盐操作: SM3加盐算法存储密码的实现类 加盐思路:1.通过UUID拿到盐值2.拼接:盐值+明文密码3.对2中数据进行SM3哈希4.拼接:盐值+”^“+3中的哈希值 明文密码走完上述流程后后存入数据库 登录验证:1.根据用户名在数据库里得到......
  • 电子政务及安全
    电子政务及安全电子政务的内容和网络规范的内容定义改革政务活动工作方式的角度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以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管理和服务继承的角度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
  • 银行家算法—安全状态
    银行家算法中设置4个数据结构:Max:进程对资源的最大需求数Allocation:已分配给该进程的资源数Need:目前该进程还需要的资源数(在已分配部分资源情况下)******    且   Need=Max-Allocation  ******Available:系统中可用资源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