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乐吾乐3D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是一站式完成模型上传管理、场景拖拽搭建、动画事件编辑、效果设置、数据对接以及方案交付的数字孪生编辑管理工具。
依托于强大的开源3D渲染引擎,可以展示逼真的3D场景效果,并且提供了丰富的动画属性编辑以及事件交互配置,“拖拉拽”式的场景搭建以及简单快速的数据对接,可以轻松的让用户“0代码”完成复杂的数字孪生方案编辑,实现3D场景与现实世界的双向数据通信,一键下载离线资源部署包,快速交付方案,降低开发成本。
平台的使用不受行业限制,无论是电力能源、水利水务、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航空航天、教育科研、国防军工等领域都能简单的实现3D场景可视化。
体验地址:3D可视化组态 - 乐吾乐Le5le
2.特点
2.1 丰富的数字孪生组态能力
- 拖拽编辑,简单易用
- 数据绑定,实时动态数据显示,数据下发,双向数据通信,状态管理
- 支持WGS84地理坐标系统
- 支持自定义逐帧动画和读取模型自带动画
- 多场景,组态联动
- 多视角自由切换
- 多种事件监听类型,支持条件触发
- 材质编辑、纹理编辑、场景特效后处理
- 模拟真实光照以及雨、雪、雾等天气
- 嵌入乐吾乐大屏,支持窗口通信
2.2 “0代码”数据通信
- 支持 mqtt 动态数据监听
- 支持 websocket 动态数据监听
- 支持 http 自主请求动态更新数据
- 支持静态数据创建,导入
2.3 部署与集成
- 导入模型文件,项目文件
- 导出 HTML、Vue、React 等离线部署包
- 提供离线部署方式,支持云端部署
- 支持集成到第三方平台
2.4 多端适配能力
- 支持Chrome、Firefox、Edge等主流浏览器。
- 支持移动端webview方式访问
- 支持手机、平板、PC、大屏等多端展示
扫一扫,查看更多移动端解决方案
2.5 广泛的应用场景支持
- 电力能源、水利水务、变电站、光伏系统、风力发电、火电厂、化工厂、石油炼化、海油、管网系统、废气治理、污水处理、炼钢厂、矿山、煤矿系统等
- 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电信机房中心、数据中心、采暖系统、制冷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
- 智慧工厂、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港口、智慧停车、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
- 教学仿真、实验室仿真
- 国防军工、航空航天
2.6 丰富的模型库资源
- 内置多个行业模型库
- 支持自定义上传模型、贴图资源
2.7 追求卓越性能
- 知名开源引擎Babylon.js提供渲染能力,支持WebGPU
- 稳定,系统交互中断不影响系统运行
- 支持绑定1000-2000数据点。1000数据点30ms完成刷新
3.产品定位
乐吾乐3D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注重场景搭建、酷炫效果以及动态数据交互,而并非建模软件。场景中使用到的模型可以使用平台自带模型或者上传自己模型资源,直接拖拽至场景中即可使用。平台支持修改模型的基础属性,例如位置、旋转、缩放、材质、贴图等信息,不支持对模型结构的二次修改,例如修改嵌套层级、父子关系、节点类型等。
4. 技术架构
乐吾乐3D可视化方案总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3D场景的渲染区域,用户交互、数据解析等功能由乐吾乐研发的Meta3D核心库提供,3D场景渲染功能则由Babylon.js引擎提供。另一部分是编辑器操作区域,通过调用Meta3D核心库暴露的API来完成用户对3D场景(包括模型、灯光、相机等)、数据、动画、事件等内容的编辑,以及提供上传模型、上传图片、项目发布、项目分享等功能。
下面为您分别介绍核心库和编辑器使用到的技术。
4.1 核心库
核心库使用到的技术包括:
1. Babylon.js:一款开源的3D渲染引擎,由微软团队负责维护,功能强大,适合大型项目。
2. Typescript:Javascript的超集,为JS提供静态类型检查。
3. Mitt:极简的订阅/发布通信插件。
4.2 编辑器
编辑器使用到的技术包括:
1. Vue3:用于构建用户界面的Javascript开源框架。
2. Typescript:Javascript的超集,为JS提供静态类型检查。
3. TailwindCSS:一个原子化CSS框架。
4. Tdesign:腾讯团队开源的前端组件库。
5. Axios:基于Promise的HTTP库。
5.常见案例
智慧石油化工厂:
智慧楼宇管控平台:
智慧高炉:
机房可视化:
智慧仓储可视化:
智慧风电可视化:
6.使用设备要求
显卡:独显GTX960以上,显存2G以上。
CUP:双核2.6GHz以上。
内存:最低8G,推荐16G以上。
浏览器:支持webgl2的的浏览器,例如高版本的Edge、谷歌chrome,注意QQ浏览器不支持webgl2。当使用Edge/Chrome 113版本以上时引擎使用WebGPU渲染。
标签:场景,智慧,支持,组态,可视化,乐吾乐,3D From: https://blog.csdn.net/le5le_iot/article/details/13917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