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面上有许多待办工具软件,在 vivo 应用商店上使用关键词“待办”可以搜索到 60 个左右待办工具软件,这还仅仅是一个国内的应用商店,如果在 google play 上,那数量将会比这更多。从这一数据发现,人们对移动待办工具的需求量很大,另外,待办工具这一市场已经饱和,很难在玩出新意。
待办工具的核心功能是帮助用户有序的组织各种生活事件,它和基础结构是一个列表,列表中的元素成为任务,这些任务是用户即将要做的事情或者用户标记的即将发生的与其相关的事件。用户的核心需求是避免遗忘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将会发生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件,在没有待办软件工具之前,有这种需求的人有如下几种解决方案:
- 使用头脑记忆。这种方式没有什么显著的优势,其缺点却很明显,那就是用户只能记住短期内的事件,无法进行长周期或者多任务下的事件安排。当然,使用这种方式的人群极大概率没有精密组织生活事件的需求。
- 聘请专业人士。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频繁做关键决策的人,比如公司高层老板,他们需要秘书来安排各种复杂且关键的事项。有能力使用这种方式的用于不需要待办软件,因为专业人士要比任何软件都要高效。
- 使用文本标记。这在待办工具软件盛行之前是一种常见的组织生活事件的方式,很显然,这种方式成本低,无门槛,如果移动设备以及软件工具没有普及,这种方式仍将是最为普遍的管理生活事件的方式,人们常常在纸质日历上标记生活事件。
随着移动设备以及软件行业的发展,待办工具软件应运而生。我预想中的早期待办工具软件是这个样子的:打开软件,首先呈现给用户的是一个列表,列表中的元素是一个个任务,每个任务包含任务名称、用于标记完成的按钮、用于删除的按钮、用于编辑的按钮。编辑面板包括任务名称和任务截止日期的编辑区域。除了任务列表,右下方是一个加号按钮,使用该按钮可以快捷的添加任务。具体的使用场景是这样的,距离母亲节还有两周,某个大学生想要在母亲节当天去中学门口卖花,他打开软件,点击首页的添加按钮,编辑任务名称:“母亲节去中学门口卖花”,编辑截止日期:“2024年5月12日”。由于鲜花的有效期较短,所以他决定母亲节的前 5 天从网购平台买花,他又添加了一个任务,编辑任务名称:“购买康乃馨”,编辑截止日期:“2024年5月6日”。接下来的每天早上,他都会查看任务清单中哪些需要尽快完成。
随着待办工具用户群体的庞大,为了兼容更多的需求,许多待办软件开始集成附属功能,同时有许多商家将自己的待办工具与“努力”、“自律”、“专注”等概念绑定在一起用以更好的营销自己的产品,这种营销方式在年轻群体中很有效。在如今的时代,人们的自我认知正在被诸多外部附属物定义,各种各样的软件工具就是其中之一,在网络上随处可见有关工具使用的经验帖子或者推荐帖子,他们罗列一大堆标榜高效的工具,并将其与“更加优质的生活”、“自律人生”等概念绑定在一起,这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只要使用了高效的工具我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高效,只要使用了高效的自律工具,我的生活就会变得自律”。于是人们一拥而上,不断的挑选更加高效的工具,但他的生活不见得有什么改善,甚至可能比之前更糟了。
一直以来都有这种趋势:一种原本用于满足单一需求的工具,为了兼容更多的消费群体而不断集成更多的功能,这对消费者造成了下述影响:某工具 T 最初用于满足需求 1,该工具的目标群体是 群体 1,该工具的开发公司为了扩大目标群体在工具 T 上集成了某个功能,该功能用于满足需求 2,这种集成吸引了新的用户群体,群体 2,群体 1 中的部分用户原本只需要满足需求 1,群体 2 中的大部分用户原本只需要满足需求 2,但是,就像逛商场一样,只要商品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该工具 T 很可能为群体 1 创造了需求 2,为群体 2 创造了需求 1,尽管这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必要的。在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相比于必要的物品,人的潜意识更倾向于选择更具吸引力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商家不仅仅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还要尽可能的创造需求。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真正的受益?很难说。
目前 vivo 应用商店中待办关键词下排行最高的软件集成了多种视图模式的清单列表、考试分数统计分析、各种模式的桌面挂件以及其他的诸多选项。这在众多待办软件中算是比较简洁的了,他的目标群体比较明确,也就是学生群体,具体来讲是想要记录自己的成绩的学生群体。这种待办工具与成绩的组合刚好符合前面提到的那种将待办工具与“自律”、“努力”等概念绑定的营销方式,这对于那些原本不自律,找不出自律的理由或者方式的学生似乎很受用。可以设想出这样的场景:某学生(大概率是大学生,他们可以自由的使用手机)在该待办工具的清单中罗列了接下来几个月要做的事情, 6 点起床,7 点去图书馆,7 点到 8 点背诵某个教程的某节知识点,8 点到 9 点完成某张试卷……,某场考试分数公布,在软件上记下自己的成绩,第二次考试再记下自己的成绩,对比一下,哈,有进步!再回头看一看软件中已经完成的一个个任务,顿时对自己产生一股敬意,同时将自己成绩提升的部分功劳给了这个软件。值得一提的是,该软件的其中一个配置用来自定义底部导航栏,如果用户不想要某个功能可以使用此配置将不需要的配置隐藏,我将“视图”、“考分”、以及“组件”视图隐藏后只剩下“日程”这一功能导航按钮以及“我的”这个配置导航按钮,在日程界面中只剩下一个日历以及任务列表,确实清爽许多,也基本上和我的需求相符合。用户可以在该软件中开启会员服务,拥有会员后可以拥有更多权限,比如更多主题、更多的考分科目(非会员只能添加三个科目)更多视图方式(月视图、周视图)以及更多的桌面组件,开启会员的入口位于日程界面中较为显著的位置,由于日程管理是该应用的核心功能,也就是说只要用户使用该软件,就时刻暴露在会员入口下,更不必提及开启应用后的用于提示开启会员的弹出窗口了。这种做法无可指责,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为了营收需要尽可能扩大消费群体,否则公司很可能入不敷出,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一种无害的诱骗,消费者的需求会不知不觉的扩增,从原本的只是管理日程扩大为获得更优质的主题和小组件如此等等。或许这是一种公司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否存在这样一类消费群体,该群体生活节奏较快,需要借助待办工具辅助自己处理未来生活中的种种事件,与此同时,该群体对于自己的需求较为明确,这些需求会因为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变动,但不会依据软件推出的种种吸引人的服务而变动,该类群体对待工具的态度相对直白,如果它能解决我的问题我就使用它,反之则不用,在这其中很少娱乐性和社交性夹杂其中,工具就是工具,为人服务而不是成为人的附属。如果再也没有了该工具的应用场景,就果断的卸载这个工具,需要的时候就再下载这个工具,这个过程都是简单明了的,人与工具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人对于自我的认知不会受到工具的侵扰,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而不是将自己的个性投射到具有社交属性或者娱乐属性的虚拟世界中寻求虚拟的社会认同。是否存在这一类群体?我笃信是存在的。
然而上述群体与公司利益似乎相违背,可以观察到应用商店中下载次数超过百万的待办应用大都具有社交属性以及娱乐性,现在人似乎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工具本身提供的内容上,人们不再满足于解决自身的现实问题(基于客观世界的非心理性的问题,比如技术问题、资源管理问题、日程安排问题等等),还要顺便解决自己的娱乐需求和社交需求(社会心理需求),至于前者需求更加强烈还是后者需求更加强烈,我想读者自有看法,我更倾向于认为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要远大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而这正是当前软件公司的营销方向。
那种纯粹的工具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很多开发者将诸多具备单一功能的工具聚合的单个网站或者软件中,这使得该网站或者软件成为了类似于字典的查阅工具,对于这种工具,网站比应用软件更有优势,更新更快,无需用户单独下载。这类软件大多不需要用户粘性,随用随弃,但这不适用于待办工具软件,待办工具软件需要持续的追踪和记录用户的数据,对于数据的连续性有很高的要求,它最好的载体就是移动设备。如果仅仅做一个单一功能的待办工具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更不必说是做一个收费的待办软件了,前面已经提到了,诸多厂家走的是集成化道路,通过更多(尽管牺牲了部分用户体验感)便捷的功能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它的高度集成化的套件,很难说消费者真的需要这个套件的大部分功能,但是事实证明确实有大量用户为此买单,尤其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具备高度娱乐性和社交性的工具类软件,逆集成化似乎在当前的市场上是不可行的(前提是这个产品的核心功能不是创新型功能)。
相比于 windows 原版邮件和日历,新版的 outlook 真的让人大跌眼镜,它集成了大量 win 产品,这或许使它性能极差的直接原因,可以说这是功能集成化的典型失败案例,outlook 面板提供了诸多个性化配置,当时相比于视图层面的个性化,我认为用户更想要的是功能上的个性化,从一开始就应该让用户选择自己想要的功能,而不是一股脑的将所有功能打包在一起填进用户的计算机里,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一个供用户选择功能的安装引导就可以了,希望微软能采纳广大用户的意见反馈。提供上述方案的基本思路就是“可选性功能集成”,很多优秀的软件都采用这种方式,一种典型的应用方式就是拓展,比如 vs code,osbidian 等软件,其软件本体实现了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功能,丰富的拓展商店使得用户可以选择性拓展软件的功能,逐渐的该软件就会形成一种软件生态,其对消费群体的兼容性将远远大于使用预先集成的软件。
如何强化用户的专注状态?这是大多数软件开发商尽可能避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回避的问题。相比于强化用户的专注态度,商家更愿意弱化用户的专注力,因为只有当用户丧失专注力的时候,他才能从自己的现实需求(真正的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抽离出来,转而去尝试诱发其新鲜感的东西,类似于人们逛街时的心态,松弛,什么都愿意试一试。毫无疑问,强化专注力对于用户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商业营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现“强化用户专注力”这一目标的方式是在功能上做减法,即让软件的功能具有可选性,用户选择的直接决定了软件最终的体积,在安装引导阶段用户决定了自己想要的功能,软件安装完成后那些没有被选择的服务或者功能作为主应用的拓展功能存在,用户可以随时安装和卸载拓展。主应用应该仅服务于用户的核心需求。
该产品的目标受众是对待办工具有明确需求且不愿意被冗余功能干扰的用户,核心理念旨在强化用户对于现实世界的专注力,凸显“工具服务于人”的本质,强调“工具”与“人”的明确边界感,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标签:需求,功能,边界,用户,待办,软件,工具 From: https://www.cnblogs.com/gaotianchi/p/18193992/a-clear-sense-of-boundary-between-tools-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