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平台:腐烂的橘子
在讲 AI 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共同梳理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截止到现在,刚好 30 年。1994 年 4 月 20 日,中国通过一条 64K 的国际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始,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1]。此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Web1.0 门户网站时代
1997 年 6 月丁磊成立网易,推出了电子邮箱,后来学习雅虎转型做起门户网站;1995 年张朝阳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到中国任美国 ISI 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1998年正式成立搜狐网;1998 年 12 月王志东创立新浪网,自此在中国形成了“三大门户”的格局。
2000 年 4月、6月、7月,新浪、网易、搜狐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标志中国 Web1.0 时代到来。
Web2.0 桌面应用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三大门户网站刚在美国上市,便迎来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大浪淘沙之后,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探寻细分市场[2]。
腾讯是最早受到行业潮流的先行者,自从 1998 年 11 月成立以来,老马受传呼机的影响,率先开发通讯工具 OICQ,即后来的 QQ;1999年阿里巴巴创立,开始布局电商领域;2000 年 1 月李彦宏创建百度,此后的 10 年间三大巨头茁壮成长,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
当时的人们手机还都是诺基亚、波导、小灵通这些非智能机,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一般是家里买一台电脑,装上 windows98、windows07 的操作系统,从最早的拨号上网变成宽带上网,所以兴起的主要是桌面软件,这也是 Web2.0 的典型特征。
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0 年开始的下一个十年,随着 4G 网络的兴起,和 iPhone 的横空出世,人们在智能手机上网的想法变成了可能。一边是智能手机的飞速普及:小米、华为、Oppo、Vivo 等智能手机取代山寨机,另一边是华为在 4G、5G 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走进大众视野。
这时最流行的应用不是桌面应用了,而是手机 App。2010 年苹果发布 App store,之后国内手机厂商拥有自己的应用市场。当时各大公司争先做各种 App 应用,以刚起步的字节跳动为例,CEO 张一鸣在创业初期,旗下开发了 12 款 App: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懂车帝、抖音、火山小视频、内涵段子、Faceu……
这 10 年间改变最大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从老人到小孩,几乎人人都拥有智能手机,几乎每个人都掌握了三项基本技能:聊微信、刷视频、购物。
截止到现在,百度、阿里和腾讯为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此之外,抖音、拼多多、京东、小米还在进一步在各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下一个 10 年:AI 之年
2022 年 11 月 30 日 OpenAI 研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程序 ChatGPT 横空出世,这个聊天机器人的代码能力可以达到谷歌初级程序员的水平。该职位的平均年薪为 18.3 万美元,按现在的汇率算,也就是 131 万人民币。
其实 AI 这个词已经出现了十几年了,但由于算力和数据不足,这十几年间更多的是理论研究,落地应用的场景不多。直到 ChatGPT 到来之后,人们发现在大模型领域,当模型突破到某个规模时,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表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能力。
此后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大模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看一下都有哪些:OpenAI 的 ChatGPT、谷歌的 Gemini、微软的Copilot 等,这里说明一下,微软一边对 OpenAI 的总投资已经超过 130 亿美元,另一边为了摆脱对OpenAI 的依赖自研了这个大模型。
国内也迅速推出各自的大模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云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字节跳动的火山方舟和豆包、科大讯飞的薪火大模型等等。国内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百模大战”。
看这一年多的时间,各大公司发布的大模型,有没有 10 年前应用商城上架 App 的既视感?
在我看来,未来会有成百上千的大模型作为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就像是华为 5G 基站,不能直接供用户使用,它属于基座这一层。真正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就是在 AI 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各种 AI 应用,我们称之为 AI Agent。AI Agent 就像 10 年前的 App 一样,会在 AI 应用商城里被用户广为使用。
AI 变革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而它目前处于萌芽期或上升期,就像 10 年前的字节跳动、20 年前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一样,谁能提供 AI 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和全方位的领域生态,谁将占领中国互联网未来 10 年的又一个制高点。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谷歌这家公司。我们知道微软和 ChatGPT 有着深度合作的关系,ChatGPT 发布一周年,微软股价涨超 50%,尤其是 ChatGPT 搜索引擎发布后,微软市值一夜飙涨 5450 亿美元。相比之下,谷歌显得在这场博弈中落后了许多,但我想说的是,不要轻视谷歌的实力。实际上,Google 通过整合其广泛的产品生态系统,将 AI 技术落地到更多实际场景,如手机、办公软件、智能家居和在线教育等[3]。在 AI 的这场较量中,谷歌正在以教科书般的方式,通过技术和商业战略实现双重反击,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博弈,更是商业模式和生态构建上的较量。
参考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944641782240866&wfr=spider&for=pc&searchword=中国互联网门户元年是
- https://www.gov.cn/xinwen/2019-10/18/content_5442051.htm
- https://mp.weixin.qq.com/s/FEZwH5ampT_Z_wJpIEns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