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从文件是什么,为什么使用文件,到怎么使用文件来介绍文件。
一.文件是什么?
磁盘(硬盘)上的文件是文件。 但是在程序设计中,我们一般谈的文件有两种:程序文件、数据文件(从文件功能的角度来分类的)。
1.文件名
文件名包含3部分:文件路径+文件名主干+文件按后缀。
2.程序文件
程序问价包括源程序文件(后缀为.c),目标文件(windows环境后缀为.obj),可执行程序(windows 环境后缀为.exe)。
3.数据文件
文件的内容不⼀定是程序,而是程序运行时读写的数据,比如程序运行需要从中读取数据的文件,或者输出内容的文件。
3.1二级制文件
数据在内存中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如果不加转换的输出到外存的文件中,就是二进制文件。
3.2文本文件
果要求在外存上以ASCII码的形式存储,则需要在存储前转换。以ASCII字符的形式存储的文件就是文本文件。
二.为什么要使用文件?
如果没有文件,我们写的程序的数据是存储在电脑的内存中,如果程序退出,内存回收,数据就丢失了,等再次运行程序,是看不到上次程序的数据的,如果要将数据进行持久化的保存,我们可以使用文件。
说白了就是,想要下一次使用程序时不重复输入某些数据,就使用文件存储,这样就不用重复输入。
三.怎么操作文件?
1.文件指针
文件指针就是“文件类型指针”。每个被使用的文件都在内存中开辟了⼀个相应的文件信息区,用来存放文件的相关信息(如文件的名 字,文件状态及文件当前的位置等)。这些信息是保存在⼀个结构体变量中的。该结构体类型是由系统声明的,取名 FILE。
每当打开⼀个文件的时候,系统会根据文件的情况自动创建⼀个FILE结构的变量,并填充其中的信 息,使用者不必关心细节。 一般都是通过⼀个FILE的指针来维护这个FILE结构的变量,这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举个例子:
FILE* pf;
文件指针能够间接找到与它关联的文件。
2.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文件读写前要先打开,使用完了要关闭。
//打开⽂件
FILE * fopen ( const char * filename, const char * mode );
//关闭⽂件
int fclose ( FILE * stream );
文件使用方法 | 含义 | 如果指定文件不存在 |
“r”(只读) | 为了输⼊数据,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文本文件 | 错误 |
“w”(只写) | 为了输出数据,打开一个文本文件 | 建立一个新文件 |
“a”(追加) | 向文本文件尾添加数据 | 建立一个新文件 |
“rb”(只读) | 为了输入数据,打开⼀个⼆进制文件 | 错误 |
“wb”(只写) | 为了输出数据,打开⼀个⼆进制文件 | 建立一个新文件 |
“ab”(追加) | 向⼀个⼆进制文件尾添加数据 | 建立一个新文件 |
“r+”(读写) | 为了读和写,打开⼀个文本文件 | 错误 |
“w+”(读写) | 为了读和写,建议⼀个新的文件 | 建立一个新文件 |
“a+”(读写) | 打开⼀个文件,在文件尾进行读写 | 建立一个新文件 |
“rb+”(读写) | 为了读和写打开⼀个二进制文件 | 错误 |
“wb+”(读写) | 为了读和写,新建⼀个新的二进制文件 | 建立一个新文件 |
“ab+”(读写) | 打开⼀个⼆进制文件,在文件尾进行读和写 | 建立一个新文件 |
3.文件的顺序读写
顺序读写函数介绍:
函数名 | 功能 | 适用于 |
fgetc | 字符输入函数 | 所有输入流 |
fputc | 字符输出函数 | 所有输入流 |
fgets | 文本行输入函数 | 所有输入流 |
fputs | 文本行输出函数 | 所有输入流 |
fscanf | 格式化输入函数 | 所有输入流 |
fprintf | 格式化输出函数 | 所有输入流 |
fread | 二级制输入 | 文件 |
fwrite | 二级制输出 | 文件 |
4.文件的随机读写
4.1 fseek
根据文件指针的位置和偏移量来定位文件指针。
int fseek ( FILE * stream, long int offset, int origin );
4.2 ftell
返回文件指针相对于起始位置的偏移量。
long int ftell ( FILE * stream );
4.3 rewind
让文件指针的位置回到文件的起始位置。
void rewind ( FILE * stream );
5.文件读取结束的判定
文本文件读取是否结束,判断返回值是否位EOF(fgetc),或NULL(fgets)。
二级制文件读取结束判断,判断返回值是否小于实际要读的个数。
注:feof的返回值不可以直接判断文件是否结束。feof判断是是当读取结束时是否遇到了文件尾结束。
标签:文件,文本文件,读写,C语言,FILE,操作,输入,指针 From: https://blog.csdn.net/lllsure/article/details/13728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