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本学期软件体系架构课程之初,我阅读了王概凯老师的《架构漫谈》博客文章,王老师以很多生动的例子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架构、认识概念、识别问题、架构切分、什么是软件、什么是架构师、从架构的角度来看如何写好代码以及技术、业务、架构三者的关系。
首先,什么是架构?什么会有架构?在人刚刚学会生存时是没有架构,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工作(可能也会有时间的架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但是随着人类的繁衍,种群的扩大,人们学会使用火,学会制造工具,种植作物时,每个人的特点就会显现出来。,有的人擅长捕猎,有的人手巧,擅长制作工具,而有的人种庄稼很厉害,而且每个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时就出现了分工。人们将事情分开,由不同的人来完成不同的工作,最后进行交易,这实际上就是社会的架构。
而架构产生的动力有以下几条:
①由人进行的工作(只有人做这个工作,人们才会想怎样对他进行改进优化,从而提高系统的质量)。
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正如上面的例子所说,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如果让一个擅长制作工具的人去种庄稼,那他90%的可能要比擅长种庄稼的人花费的时间多,而且做得比如人家好,而让这个擅长种庄稼的人去制作工具,那他也没有擅长制作工具的人做得好。
③每个人的时间有限,比如一个人盖一幢房子需要2个月,而10个人可能10天就完成了,为了减少时间的投入,必然需要把工作分出去,让擅长该供工作的人完成。
④人对目标系统有更高的要求,还是房子的例子,如果人们对居住环境没有更高的要求,而只是要求能住人就行,那么我们现在可能还是居住在山洞中,因为不满足仅仅能住人,还要能做饭、能洗澡、能娱乐,所以出现了架构。
综上,总结一下什么是架构,根据目标系统的要求划定系统边界,然后按照某种原则对问题进行划分、合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架构实际上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划分问题的前提是我们应该能够识别问题,正确找出问题才能划定系统边界。
这则漫画主要是描述在实际制作秋千这个需求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理解配合及完成需求的差异。首先,产品经理没有听懂用户的需求,没有找的真正的问题,而是想当然应该这样做,而且想得过于简单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想。在架构中我们应先找到问题的主体,其次去找到真正的问题。因为问题的主体是问题的隐含边界,边界不确定下来,问题就是不确定的。一旦确定了主体,剩下的就是去搞明白主体有哪些问题。在这个秋千中,我们首先找到问题的主体是乘坐秋千的孩子,问题是想要一个秋千,秋千最起码能荡起来,而在图二中显然设计的不符合需求。所以,当我们在做架构时,首先确定这是谁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当这两个问题解决好,我们就确定了系统的边界。
确定系统边界后我们就应该进行划分,当一个系统比较复杂时,必然会进行切分,而切分的背后必然与利益有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利益最大化。但是每个人的能力和时间都非常的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所以自然需要舍掉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用自己擅长的东西去换取别人擅长的东西。那么在一个系统中我们应如何进行切分呢?切分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必须在连续时间内发生的一个活动不能进行切分。
②切分出来的部分的负责人,对这个部分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是对等的。
③切分出来的部分,不应该超出一个自然人的负载。
④切分是内部活动,内部无任怎么切,对整个系统的外部应该是透明的。如果因为切分导致整个系统解决的问题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变化不属于架构的活动。
王概凯老师对于软件架构的知识讲解的详细生动,此处只写了一部分内容,接下来会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了解系统合成及架构师的工作等内容。
标签:秋千,读后感,架构,漫谈,系统,问题,切分,擅长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vJinshuai/p/180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