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eteq两种模式: RELATIVE_ARRIVAL_DELAY,INTER_ARRIVAL_TIME,两者计算抖动方式的存在区别
如上图所示:
RELATIVE_ARRIVAL_DELAY(简称relative_delay)的计算相邻两个点的iat_ms,然后从区间头进行累加到当前(数学展开的话,可以发现是每个包和第一个包求传输延时different)
INTER_ARRIVAL_TIME(简称iinter_delay)就只是单纯的计算当前包和前一个到达包的传输时延different
上图是一个拥塞发生的场景,随着拥塞上涨,rtt持续上涨,就不能单纯的用相邻的包间传输延时差去估计抖动了,需要综合整段区间的信息,所以relative_delay在该场景就更为准确,更能反应这段拥塞区间下的实际抖动 (在webrtc中这个区间大小被设置为100个样本点,webrtc opus 20ms为的话,大概就是2s)
而如果单纯的通过包间抖动去计算的话,如上图中的interval_delay, 算出来的抖动较小,取点4为例,relative_delay算出来的是100, 而interval_delay算出来的只有60
为什么点4的抖动100ms被认为更合理呢?
如果是60ms, 在第260ms减去多存的这60ms, 260ms - 60ms = 200ms,在200ms这个点是没有帧可以播的;
但如果是100ms, 260ms-100ms = 160ms,缓存的前三帧恰好能支撑到160ms,所以对于点4认为是100ms的抖动是合理的;总而言之,100ms是相对于区间的第一个点1计算出来的,充分的考虑到了拥塞+乱序带来的抖动;
relative_delay在上下波动的场景表现如何呢?
如上所示,对于抖动的点,relative_delay计算出来的抖动是10 是合理的;
relative_delay在第一个点就已经抖动的场景表现如何呢?
可以看到第一个点发生抖动后,jitter是从第50ms才开始播放的,这额外播空的10ms相当于撑大了jitter,所以在后续播放的时候计算出来的抖动为0,
标签:ARRIVAL,relative,100ms,RELATIVE,DELAY,抖动,delay From: https://www.cnblogs.com/ishen/p/18008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