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Kubernetes集群来说,一个service可能有多个pod,滚动升级(Rolling update)就是指每次更新部分Pod,而不是在同一时刻将该Service下面的所有Pod shutdown,然后去更新(例如replace --force方案),逐个更新可以避免将业务中断
1. 先查询目前发布的服务版本,可以看到my-dep使用的镜像版本是nginx
2、把Nginx升级到目前最新的1.23.0版本
在yaml文件中添加标粗字段,其中images镜像从Nginx替换成centos-nginx:1.23.0,镜像需要提前通过dockerfile打包load到node节点或者私有仓库中
[root@k8s-master1 ~]# cat nginx-deployment-v2.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my-dep
spec:
replicas: 3
minReadySeconds: 30
strategy:
type: RollingUpdate
rollingUpdate:
maxSurge: 1
maxUnavailable: 1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my-dep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my-dep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centos-nginx:1.23.0
imagePullPolicy: Never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restartPolicy: Always
字段解释
minReadySeconds
Kubernetes在等待设置的时间后才进行升级
如果没有设置该值,Kubernetes会假设该容器启动起来后就提供服务了,所以这个可以设置的保守一些,比如我们的服务启动从3-20秒不等,我可以设置成30秒,这样防止pod启动了但是服务还没准备好导致系统不可用。
maxSurge
升级过程中最多可以比原先设置多出的POD数量
例如:maxSurage=1,replicas=3,则表示Kubernetes会先启动1一个新的Pod后才删掉一个旧的POD,整个升级过程中最多会有3+1个POD。
maxUnavaible
升级过程中最多有多少个POD处于无法提供服务的状态,当maxSurge不为0时,该值也不能为0,最好和maxSurge保持一致。
例如:maxUnavaible=1,则表示Kubernetes整个升级过程中最多会有1个POD处于无法服务的状态,可以保证有足够的pod(或者认为是足够的性能)提供服务。
3、开始滚动升级
在执行deployment的操作时,使用了一个--record参数,这个参数是用来告诉apiserver记录update的历史。
在升级过程中,查询pod发现pod先create一个,30s后再删除一个,在重复create操作。和我们在yaml文件中的设定一致
升级过程可以通过status查询升级情况
successfully rolled out表示升级成功
4、查询升级后的版本是否正确
查询rs副本
镜像版本已经升级到1.23.0
也可以在deploy,pod中describe查询对应的镜像版本。describe查询对应的evens事件可以清楚看到pod的升级过程
5、 升级回滚
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来查看update历史:
kubectl rollout history deployment my-dep
如果只想升级apply的时候没有指定参数--recore,history查询CHANGE-CAUSE就会是<none>
查看指定revision的详细信息:
kubectl rollout history deployment my-dep --revision=8
需要说明的是,在升级完成以后,旧的RS也不会被删除,这些信息都会存储到server端,以方便回滚。
deployment下的pod的回滚操作相当简单,直接执行rollout undo即可将deployment回滚到record中记录的上一个revision:
kubectl rollout undo deployment my-dep
执行如下操作,回滚到指定版本:
kubectl rollout undo deployment my-dep --to-revision=7
6、其他
暂停升级 $ kubectl rollout pause deployment <deployment>
恢复升级 $ kubectl rollout resume deployment <deployment>
标签:滚动,dep,升级,deployment,rollout,pod,K8S,my From: https://www.cnblogs.com/xmwan/p/16601200.html